楊 葳
(福建眾合開發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4)
自20世紀伊始,世界上多次因疫情爆發而更加關注到了居住區的衛生條件。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癥(簡稱 SARS)病毒和中東呼吸綜合癥(簡稱MERS)病毒曾兩次重創中國和中東地區,其中,香港淘大花園住宅區暴發了329人SARS病毒感染,引發了歷史上最嚴重的住宅建筑感染致病事件。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 COVID-19)其高度傳染的特性使得防疫成為了常態的社會措施。
縱觀世界歷史,任何一次瘟疫的肆虐,本質上都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所引發的,而每一次瘟疫的流行又會對人類文明產生深遠的影響。一場瘟疫可以摧毀一座城市,亦可以促進城市更好地重建,有助于城市公共衛生環境的進步和公眾環境意識的提升[1]。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作為城市生活中最重要的單元組成部分的居住區環境品質提升尤其重要,因此,本文從實踐案例入手,分析健康社區建設的核心設計理念,從平疫結合的視角重新審視居住區環境設計內容,探討后疫情時代背景下居住區在維護公共健康以及公共衛生事件中的作用。
1986年,世界衛生組織在渥太華召開了第一屆世界健康促進大會,同時提出了“健康城市計劃”。“健康城市計劃”的提出旨在以城市為單位推進人類的生理、心理、社會和環境方面的健康和宜居[2]。健康社區運動是一項民主和公民運動,先在西方世界興起, 而后風靡很多國家,該運動目的在于推動提高社區內個體 、組織和社區整體健康水平[3]。健康社區的物質環境涵蓋建筑、景觀、公園、城市設計、城市規劃及交通設施,作為社區的精神以及文化層面的基本保障,在使用方面承擔著可達性、穩定性、多樣性、安全和可持續性的設計原則。一個完善健康社區,不僅僅在平時能提供社區居民健康生活必要支撐,在特殊疫情期間,也能幫助居民有效應對各種困難,提升社區韌性水平。
在我國各個城市的抗疫過程中,社區成為疫情防控的堅強堡壘。從排查疫情、防控管理、宣傳動員、心理輔導,到組織服務、方便生活,社區作為疫情防控的一線,是“外防輸入、內防擴散”最有效的陣地,在疫情防控全局中具有基礎性地位[4]。但在此次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過程中暴露了許多基層社區在規劃、建設及治理上存在韌性不足等問題。
平疫結合的概念來自醫療設施建設,即新建綜合醫院必須擁有相對彈性,可在平時與疫情時期進行功能轉換,可將大量的醫院資源有序投入到對抗傳染病爆發流行治療中,做到有備無患、未雨綢繆。延伸至社區建設則指社區在災害沖擊下能不完全依賴外界援助,自身具備對災害預警和協調能力,其空間環境與社會結構具有良好的災前準備、災中適應及災后恢復功能。對傳染病災害而言,疫情爆發時,社區應滿足居民生活的主要需求,如初診、購物(飲食、生活物品) 等;平時則需要有增強防疫能力的功能,如醫療、鍛煉等。平疫結合概念既包括了社區物質防控,還包括社會防控。本文主要從物質防控角度展開討論。
在醫院建設時,針對疫情,主要實施的是“三區兩通道”原則:三區是指清潔區(主要布置醫護的辦公室、更衣室、休息室等)、半污染區(醫護通道、部分醫護辦公室)和污染區(病房);兩通道是指醫護人員的專用通道和病患通道。平面布局務必要做到“潔-污分流”“人-物分流”“醫-患分流”等,如圖1所示。

圖1 “三區兩通道”示意圖
根據吳林芳、許建偉等人研究,認為平疫結合下的健康社區,是這樣一種空間與設施布局:城市建設中可以將社區依照“三區兩通道”概念從居住的空間組織角度分成街區、住區、組團三級空間,以公共道路貫穿其中,空間形態布局上強調“大開放、小封閉”,并且在疫情期間能夠迅速轉換為三級防控體系[6],如圖2所示。

圖2 社區三級防控體系
(1)街區空間
街區一般由城市干道或用地邊界圍合而成,一般范圍在3 km左右,常住人口約為5萬人~10萬人。街區空間主要為開放模式,提供公共服務、市政、商業和交通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既為街區內部服務,又為相鄰的街區服務,實現全開放共享式的15 min生活圈。疫情防控期間,街區進行開放式管理,確保與跨區域物資保障系統、應急醫療防護救助系統的高效銜接,最大限度發揮區域整體配送與協作功能。
(2)住區空間
住區一般由城市干道或支路以及用地邊界圍合而成,常住人口約為1.5萬人~2.5萬人。住區空間主要為半開放模式,以營造良好的采光、通風和綠化環境,設置充足的戶外康體健身場所,為脆弱群體、易感人群提供下樓即可開展基礎性健身活動。各類商業、幼托、文體以及衛生公共服務配套設施既為內部服務,又對外部提供服務,實現半開放式共享10 min生活圈。疫情防控期間,住區可進行半開放、半封閉化管理,兼顧有效外部銜接與內部管控。
(3)組團空間
組團一般由支路或用地邊界圍合而成,常住人口約為0.5萬人-1萬人。組團內部上下通風系統、煙道系統等,都有可能是疫情期間傳播通道和場所,組團空間主要為私享模式,組團內部便民設施、公共電梯、樓道、垃圾收集設施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僅為組團服務,不對外共享。疫情防控期間,組團可進行全封閉化管理,確保有效內部隔離、防護到位。
(4)公共道路
道路作為社區串聯各個組團空間以及公共設施的通道,平日承擔居民通行功能,疫情防控期,可以根據防控要求重新劃分為不同等級安全通道,區分人流,生活垃圾以及病患通道,并且通過安全通道實現物流入戶,做到“潔-污分流”“人-物分流”,為常時的管控模式與疫情時的管控模式,提供了通行管制的基礎條件。
此外,還可以利用智慧社區設計,運用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技術,打造便民、平安、智慧的社區管理與服務;通過多項應用如:現有人口管理、非機以及機動車管理、出租房管理等,實現對社區房屋、人員、單位、車輛、事件的全面精準管理,同時為公安、物業、社區、街道辦等部門提供相應的業務支撐,并進行一體化的綜合治理。
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 指出:“新建住宅要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實現內部道路公共化。”
封閉式小區的優勢在于安全系數高,一方面有利于治安管理,最大可能降低偷盜案件以及刑事案件的發生;另一方面有利于住宅私密性,通過管理社會車輛和行人進出,減少了外界因素的干擾。
開放式社區可以減小社區規模,增加城市道路密度,有利于緩解城市交通擁堵,開放式社區還能將原來社區私有的空間與城市公共空間有機結合,滿足國家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開放式小區的模式,強調功能的復合性、空間的流通性與設施的共享性,但是也存在著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沖突糾紛,對小區的傳統管理也形成了新的挑戰。在推廣街區制的背景下,如何做好“平疫結合”營造健康社區,不讓開放模式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成為短板[7],是一個很有時代緊迫性實踐課題。
棋山花園小區占地面積為98 040m2,容積率1.8,戶數為1705戶,居住人口約5500人。作為新建設開放式安置房小區,應對今年突發衛生事件,在設計上嘗試平疫結合模式,本文將從小區空間形態布局、社區基礎設施、環境質量提升、疫情時期管控等方面分析棋山花園規劃設計,希望作為行業內參考案例,引發業界的探討。
棋山花園小區位于福建省長樂新區濱海新城,地勢南低北高。濱海新城區域具有風力大,大風天氣時間多,臺風影響大等特征。
政府在小區所屬的街區規劃了學校、商業、醫院和公園等公共配套,既滿足街區居民15 min生活圈的生活需求,也留出公共綠地作為疫情時的應急避難場所使用。受規劃條件的限制,小區以區間道路分北區與南區,形成南北兩個組團,中間道路在平日管理中作為區間景觀道路來使用,應急時對城市開放為城市支路使用,如圖3所示。
小區建筑布局呈現平行于風向的平行陣列式布局,宅前道路則由于要滿足消防登高面的功能需求所產生道路尺度相對于傳統小區宅前道路來說更大,形成了類似“街巷”的空間形態,“街巷”里的每一棟樓構成了最后一個層級單元。

圖3 上位規劃圖
道路等級也按人車分流的功能等級分為區間景觀道路、住區車行路以及宅間人行道。這種不同于傳統小區布局的空間形態可以把小區內部進一步按照道路等級的方式來劃分封閉等級,在空間形態布局上形成“大開放、小封閉”的格局,既增加了鄰里交往空間,在非常態下更能相對閉合形成隔絕的單元,例如:封閉景觀區間路,在“街巷”組團布置臨時安置設施,設立無接觸式配送點,減少人群被感染途徑,如圖4所示。

(a)棋山花園總平面圖 (b)棋山花園交通平面圖圖4 交通平面圖
為了推動全民健身和增強機體免疫力,后疫情時代的小區設計更加重視健身環境的建設。棋山花園小區在南北各區均設計了健身跑道以及適合各年齡層的健身場地。“街巷”式的建筑組團布局不但為組團內的居民提供社會交往空間,還提供了不同類型的健身場地,使得居民在離家不遠的樓下都能找到活動的場所,讓健身變成一種生活習慣成為可能,更增進了小區居民凝聚力。
小區管控方面做了以下對策:首先,小區主要以綠化帶代替傳統的圍墻來設置小區邊界,必要時在綠化帶內設置隱形圍墻來減少外部人員隨意穿越的可能性;其次,在關鍵的出入口設置電子升降柱,在需要封閉道路時統一管理以便阻止車輛通行;再者,每一個人行通道都加設花箱等車檔加強人車分流;最后,對于每一個建筑單元,增加電子門禁,非常態下通過控制門禁來控制單元間的人員流動。
社區的西側有一些建筑,可以引入藥店、超市等疫情期間必須生活服務設施,以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在物業管理房的附近還設計了小區的共享菜地,豐富平日居民的生活的同時,疫情時期還可以做到一定程度的物資自給自足。
小區還設計了智能安防系統,從智能體溫檢測系統到人臉識別系統,借助大數據平臺建立社區數據庫,形成風險地圖,實時掌握小區人流動向數據,有效辨別風險人群以及分布演變。無障礙的道路系統以及入戶門禁系統還為將來智能配送機器人實現配送到戶提供了可能,從傳播途徑上降低了風險,如圖5所示。
小區內建筑形成了陣列平行式的布局,場地內的宅間通道均為相似的帶狀空間,因此,與傳統的小區普遍具有中心綠地的景觀布局不同,本案例沒有中心綠地,取而代之的是“街巷”式的景觀形態,通過曲折變化的空間邊界打造了開合有度的街巷空間,這樣的景觀空間形態更增加了空間的場所感。
設計上,營造良好的戶外環境,結合“街巷”式宅間道路設置充足的多樣的公共空間。設計考慮了地勢、日照、風環境等因素影響,在風速較小的區域設置如活力廣場、陽光草坪、健身場地、休閑座椅等戶外健身場所,配備帶有遮陰、防雨措施的休息座椅,供居民休閑與交流,也為居民提供下樓即可開展基礎性健身活動場地。在應對重大事件和災害或社區需要臨時封閉管理時,這些健身場所也可作為居民活動和避難場所,如圖6所示。

圖5 管控設施平面圖

圖6 小區效果圖
小區還結合地勢條件,在小區場地中央設計了南北區各500 m的環形跑道,在其沿途提供健身花園、夜跑燈、里程提醒、激勵標語等配套設施,每隔50 m~80 m設置一個休息長椅,一方面增強跑道趣味性,另一方面為居民提供便捷、舒適運動環境。
努力打造小區景觀空間,通過植物季相色彩、標識小品色彩區分、鋪裝色系區分,營造不同色系巷道景觀,打造多樣化且具識別性的開放式社區共享邊界、歸家流線及歸家空間,增加宅間的空間識別性與場所感,如圖7所示。

圖7 巷道景觀色彩意向

圖8 疫情時期管控示意圖
樹種選擇上,根據長樂當地氣候、土壤等自然立地條件,遵循長樂當地的植物自然規律,以鄉土地帶性植物選用為主。主要樹種有宮粉羊蹄甲、無患子、碧桃、秋楓、香樟、麻楝、廣玉蘭、樸樹、大腹木棉、大葉榕、刺桐等。姿態優美的開花喬木以及秋色葉等有季相變化的樹種主要用于種植于宅前綠地以及街巷空間綠地以增加入戶識別性和形成巷道對景。
疫情時期,社區的防控管理成為重點,社區設計了以下的管控措施:
(1)設立三級防控體系
將小區按區間景觀道路-“街巷”組團-入戶單元進行三級等級分類,第一級是區間景觀路,在區間景觀道路東西兩端設置人行以及車行的控制管理,將區間景觀道路作為半開放空間管理,主要功能是銜接跨區域物資保障系統、應急醫療防護救助系統;第二級是“街巷”空間,封閉宅間通道,以“街巷”為單元設立配送點和垃圾收集點,同時對組團內部進行半封閉管理,組團內的居民可以分時進行健康活動,緊急時,樓下的空地也可作為臨時避難點使用;第三級是入戶單元,入戶單元通過智能門禁系統實行全封閉管理,確保人員不出現接觸性傳染。小區內外圍車行道路則作為運輸通道使用,做到“潔-污分流”“人-物分流”。三級防控體系可以根據疫情進展機動實現全封閉到開放式的等級管控,如圖8所示。
(2)制定應急預案
特殊疫情時期小區要結合智慧社區建設,面向基層加大數據庫使用的授權力度,特別要納入個體、家庭的社會特征和時空間流動信息查詢、追蹤與更新功能,保障社區工作的及時聯動響應,支持小區清潔、設備維護、安全監測、一鍵巡邏、逃生通道監控和疏散引導、無接觸式物資遞送、智能對講、目標追蹤、行為識別和聯動指揮等功能,實現特殊狀況下提前預警、零時響應和提供決策支持[8]。
棋山花園小區是響應國家號召建設的開放式安置房小區,在規劃之初將開放所帶來的短板問題從設計、管理上做了思考,在平面布局上結合了“三區兩通道”的醫學理念,在細節設計上遵循健康社區的設計原則,在管理上依托智慧系統,使之具備處理突發危機的應變能力,增強了社區的韌性,實現開放式社區的可管可控,做到了“平疫結合”設計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