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馬睿棋
“動物都是科學家”系列三

同學們害怕看牙醫嗎?電鉆刺啦刺啦響,無奈只能張大嘴,恐懼地仰坐在診療椅上。
人類的牙齒可寶貴了!一個人一生中只有兩套牙齒:乳牙和恒牙。在6~7歲時,同學們都要經歷一次痛苦的換牙:乳牙脫落,恒牙長出。換牙的時候,總是猝不及防,嚇同學們一大跳。吃著飯、喝著水時,嘴里突然多了一個東西,仔細一看,竟然是帶血的牙齒。
為什么要換牙,就是為了嚇同學們一大跳嗎?當然不是。在同學們的小臉蛋逐漸長大的過程中,承載牙齒的頜骨也會在長、寬、高3個方向不斷生長。然而,牙齒的生長速度趕不上頜骨的生長速度。要是不換牙,牙齒就會被生長的頜骨分離開,中間出現很大的牙縫隙,影響咀嚼功能不說,還容易塞滿食物殘渣,不利于口腔衛生。此外,新長出來的恒牙硬度很強,能撕咬、嚼碎堅硬的食物,支持牙周膜更為堅韌地把牙齒牢牢地固定在牙床上。所以,說到底,換牙是身體為了我們好!
乳牙和恒牙的數量都是固定的,換好的恒牙要伴隨我們一輩子,中間要是有損壞、脫落,可就不會再長出新牙了,只能讓牙醫給我們填補齲齒或者做顆假牙。

然而,換上恒牙后,牙齒發生了意外,真的就長不出新牙了嗎?動物界有沒有例外呢?哺乳動物里的嚙齒類動物就有特殊的待遇。嚙齒,顧名思義,牙齒比較了不起,非常適合啃食物。嚙齒動物的門齒無齒根,一直不斷地生長,以抵消每日進食導致的磨損。然而,很多嚙齒動物,比如各種鼠類,已經侵入人類社會,它們有機會從人類這里弄到各種加工后的食物,導致強硬的牙齒無用武之地,很難通過進食磨損。為了避免牙齒太長,傷及上、下嘴唇,這些鼠類每天都要額外地開展“新型體育運動”——磨牙。
就牙齒的本事而言,嚙齒類也只是在哺乳動物里威風八面。遇到鯊魚這種善于以柔克剛的高段位武林高手,鼠類的牙齒就上不了臺面了。
哺乳綱動物的牙齒歸根結底是由骨骼衍生而來的,這就決定了身體生產一套牙齒不容易,需要我們一生且行且珍惜。鯊魚的牙齒在發育學上則是由盾鱗衍生出來的,而盾鱗是由皮膚衍生來的。如果我們用手由后向前撫摸魚體,則如摸砂紙一樣,這就是在摸盾鱗。
鯊魚這類軟骨魚和我們餐桌上常見的青魚、草魚、鰱魚、鳙魚、帶魚、鱸魚等硬骨魚不同,并沒有進化出真正的骨骼,所以也就沒有進化出解剖學意義上的牙齒。然而,鯊魚的牙齒確實在身體力行地執行牙齒的功能。鯊魚的盾鱗所特有的鱗片由棘突和基板兩部分組成,呈對角線排列。棘突外有一層釉質;基板埋在真皮內,內有髓腔,有神經和血管通入腔內。鯊魚的牙齒和盾鱗在結構上非常相似,也是由釉質和齒質形成,其內也有髓腔。不同的是,牙齒要比盾鱗更加凸出于皮膚表面,也叫皮齒。

盾鱗

鯊魚牙齒

大白鯊
我們知道,皮膚作為身體的保護器官,是新陳代謝、以舊換新頻率最高的器官,鯊魚的牙齒也是一樣。為了更方便地換牙,鯊魚把正在用的這套牙齒和備用的5~6套牙齒,做成了一個傳送帶。
正在用的牙齒位于口腔前端,其余的各套備用牙齒像瓦片位于口腔上、下頜的皮膚表面。各套備用牙齒都把齒尖放平,而不是像正在用的牙齒一樣齒尖直立。同時,備用的每套牙齒排好橫排隊伍,像瓦片一樣一層蓋著一層。當正在用的牙齒出現破損、脫落時,后面的第一套備用牙齒就像海浪一樣往嘴部涌過來,替換掉正在用的牙齒。而第二套備用牙齒的位置也順勢向前移動,到達之前第一套備用牙齒的位置,隨時待命。有的鯊魚在10年以內竟會換掉2萬余顆牙齒。所以,鯊魚不用找牙科醫生去看牙,不用張大著嘴聽著刺啦刺啦的電鉆響。
要是我們人類也能像鯊魚一樣,自動成套地更換牙齒就好了!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的科學家研究發現,鯊魚的換牙是受基因控制的,這類基因位于鯊魚的齒板細胞內。人類也有類似的控制牙齒再生的基因,如果想辦法激活人類牙齒再生的基因,也許我們也會不斷地長出新的牙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