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增云
文山州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云南文山 663000
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在發病時,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主要以神經髓鞘脫失以及神經元胞體受累為主要特征[1-6]。這種病癥在目前臨床上主要以遺傳性病情較多,但也有部分患者為獲得性疾病,其中遺傳性脫髓鞘疾病在發病時主要是患者的髓鞘在遺傳過程中存在缺陷,進而引發患者腦白質出現營養不良,患者在這種狀況下無法正常發育所導致的一種脫髓鞘疾病[7-10]。在臨床研究中發現,脫髓鞘疾病如果為獲得性疾病則又被分為周圍型和中樞型,在目前臨床上主要選擇激素類藥物作為治療方案,但這種治療方案,一方面來說可能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治療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也有可能由于藥物特性而出現各種不良反應[11-13]。為尋求更加有效、安全的治療方式,該次研究選擇 2017 年1 月—2019 年 9月該院的68 例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患者的個體資料,探討將甲強龍應用于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治療中的具體療效,取得良好的成果,現報道如下。
將該院中存在資料登記的68 例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患者的個體資料,錄入Excel 表格后,按照公式法進行兩組均分,每組34 例,分別記名為對照組與實驗組。
對照組中患者的男女性別比例為(19∶15);患者的年齡 29~51 歲,平均年齡(36.9±1.4)歲。實驗組中患者的男女性別比例為(17∶17);患者的年齡 28~50 歲,平均年齡(35.9±1.4)歲。所有患者中包括:多發性硬化患者 22 例、視神經脊髓炎患者19 例、腦脊髓炎患者27 例。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在接受入院診斷后,確診為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 患者基本資料在該院數據庫中存在登記;患者個體資料穩定,未見生命危險;患者具有良好的隨訪耐受性。
排除標準:3 個月內接受過其他疾病治療或其他實驗患者;缺乏正常認知功能或無正常認知功能患者;不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患者自身或患者家屬拒絕該次實驗。
兩組患者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實驗操作在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下進行,患者或患者家屬對實驗知情且自愿簽署同意書。
對照組患者采用地塞米松(國藥準字H20033553)進行靜脈滴注治療,用藥劑量為10 mg/d,患者在用藥7 d 后將用藥劑量減半,再次用藥7 d 后停止靜脈滴注,改為口服應用醋酸潑尼松片(國藥準字H12020689)進行治療,用藥劑量為10~60 g/d,視患者病情變化逐漸停藥,用藥1 次/d。
實驗組患者選擇甲強龍(國藥準字H20123319)進行用藥,每日用藥600~1 000 mg,患者連續用藥,3 d 后將藥量減少為110 mg/d。在患者病情穩定后轉變為醋酸潑尼松片口服用藥,用藥方式與對照組完全相同,治療30 d后,根據患者病情停止用藥。
采用該院自制的表格根據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和并發癥發生狀況進行比較。顯效:治療完成后,患者神經功能完全恢復正常,患者臨床病理特征消失,患者機體功能恢復至正常狀態;有效:治療完成后,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正常,臨床病癥有所好轉,但未完全恢復正常,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無效:治療完成后,患者臨床癥狀未見改善,甚至出現明顯加重。(顯效+有效) 例數/總例數×100.00%=總有效率。
記錄所有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狀況,主要包括:肌無力、低血鉀、痤瘡。
選擇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t 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及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數據為97.06%,相較對照組的79.41%明顯更高,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100,P=0.024)。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5.88%),低于對照組患者的11 (32.35%),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χ2=7.704,P=0.006)。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狀況對比Table 2 Comparison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脫髓鞘疾病是一種以神經纖維的髓鞘脫失為主要特征性病理改變的一種疾病[14-15],根據患者的受累部位可分為中樞性脫髓鞘病變、周圍性脫髓鞘病變。而這種病癥的具體發病因素還并未完全明確,患者可能會受到病毒感染以及自身免疫機制的影響,導致病情發生。脫髓鞘疾病在發病后患者的臨床特征以腦和脊髓髓鞘出現破壞或病變,這種病癥主要以青壯年為高發人群,患者在發病前會出現著涼或勞累過度的生活情況,這也是導致這種病癥出現的主要誘因。在患者發病后,患者會出現明顯的神經功能異常狀況,嚴重時會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所以在臨床治療時需要選擇一種有效切實的方式緩解患者的病情,以保證患者的正常生活質量[6]。
就目前來說[16],在臨床治療時,主要選擇皮質類固醇物對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進行控制,例如部分免疫抑制藥物,這類藥物在應用時抗炎和免疫調節功能較強,在治療時通常選擇大劑量且短療程的方式進行用藥。甲強龍屬于一種糖皮質激素類藥物,這種藥物的高濃度水溶液主要適用于強藥效和起效快需求的激素治療中,通過靜脈滴注用藥能夠保證甲強龍中的琥珀酸鈉快速轉變為等量的活性甲強龍,通過靜脈注射的藥物吸收性相較于口服溶液或口服甲強龍片劑來說更為良好[17]。甲強龍在進入人體以后,能夠有助于清除患者病變部位的炎性細胞,使患者機體內前列腺素和其他物質的生成得到控制,同時這種藥物還能夠有助于轉化分解蛋白質和脂肪。在甲強龍進入人體后首先進行擴散,繼而透過細胞膜與細胞質內的特異性受體相結合,最后再進入細胞核與染色體結合,通過mRNA 轉錄的方式形成各種酶蛋白,進而發揮藥效。這種藥物不僅對炎癥和免疫過程有良好的抑制作用,還能夠有助于治療中樞神經系統。甲強龍不僅藥效較強且藥效持續時間較長,患者在治療期間出現的各種不良反應較小,在臨床上的應用率也在逐年增加,對于多種疾病均有良好的治療效果[18-19]。
該次研究中將甲強龍與地塞米松進行對比后,發現實驗組患者應用甲強龍進行治療,其治療總有效率可達97.06%,相較于對照組患者的79.41%來說明顯更高。研究結果與姚起昌[20]的研究結果:研究組選擇甲強龍作為治療藥物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相較于對照組患者應用地塞米松的63.00%來說明顯更優,其研究結果與該次研究結果具有較高的相似度。但該次研究針對患者在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發生狀況進行了進一步評價,確認甲強龍在對中樞系統脫髓鞘疾病治療時,能夠有助于控制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狀況,相較于地塞米松來說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確認了甲強龍在應用過程中的用藥安全性具有更高的可參考性和完善性。
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雖然甲強龍所獲得的效果要好,但無論是哪種患者在治療期間,都需要根據患者病情進行分析,根據患者的個體狀況以及相關治療史對用藥方案進行調整,通過合理用藥來保證患者的治療效果,切不可根據某一文獻或某一經驗盲目應用甲強龍或其他藥物對患者進行治療,這樣才能保證患者的治療效果,避免患者出現明顯的用藥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在進行中樞系統脫髓鞘疾病患者的治療師選擇甲強龍作為治療方案,能夠有助于提高治療效果,不良反應較小,在臨床上可用性較高,對于臨床上的病癥有較好的適應度。但總體來說兩次實驗在開展時均存在納入樣本量較小的問題,所以想要進一步完善實驗操作,可以從擴大樣本量的角度對實驗進行完善,這樣能夠保證實驗的臨床可參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