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瑾
云南省西雙版納州人民醫院婦產科,云南西雙版納 666100
妊娠期糖尿病在目前臨床上主要被分為兩種[1-3],一種是患者在糖尿病狀況下進行妊娠,而另一種則是患者在妊娠開始前機體代謝功能正常,但在進入妊娠后,由于日常不規律的飲食或其他因素所導致的代謝紊亂而引發的一種糖尿病,這種病癥為臨床上統稱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在發病后患者主要表現為體重明顯上升和外陰瘙癢癥狀[4],部分產婦還可出現窒息的情況,而在對患者進行診斷時,可對其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進行測定,這樣能夠確定患者是否存在妊娠期糖尿病,而在患者發病后,如果患者癥狀不嚴重,通常選擇飲食控制作為主要的治療手段,基本不采用藥物治療,但也有部分患者癥狀較為嚴重,則需要采用藥物進行配合治療,以降低患者的血糖值[5]。皮下注射胰島素是臨床上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進行治療的主要方式,但也有部分臨床研究認為,胰島素的過多應用可能會影響母嬰安全,對產婦的正常分娩會造成一定的影響,所以在臨床研究中認為,應用胰島素的同時給予患者有效的營養膳食,能夠控制胰島素的用量,并使患者的血糖值得到控制[6]。該次研究中,將2019 年1月—2020 年1 月作為研究時段,在該時段對該院數據庫進行調查分析,確認在該院數據庫存在資料登記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90 例作為研究對象,探究在開展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治療時,選擇皮下注射胰島素配合營養膳食的治療效果,分析患者在臨床上的治療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在該時段對該院數據庫進行調查分析,確認在該院數據庫存在資料登記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90 例作為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一般資料錄入Excel 表格后,按照公式法進行,兩組均分單組樣本量設置為45,分別記名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對照組年齡 23~35 歲,平均(29.9±4.8)歲;實驗組年齡 24~36 歲,平均(30.1±5.3)歲;所有產婦均為初胎妊娠,未見多胎妊娠。
納入標準:該次研究中患者基本資料具有可信度;患者入院后病理表現、診斷結果與臨床診斷標準病癥相符合;患者入院后可耐受該次實驗;患者機體功能穩定。
排除標準: 在3 個月內接受過相關實驗或其他疾病治療; 患者處于疾病康復期內; 患者基本資料不接受調用;患者不簽署知情同意書或家屬不接受該次實驗。
患者基本資料由數據人員錄入Excel 表格,確認患者知情后進行資料統計,患者資料具有可比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操作在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下進行,患者或患者家屬對實驗知情且自愿簽署同意書。
所有患者在入院時均采用常規飲食以及運動控制治療。
對照組患者單純應用門冬胰島素 (國藥準字J20150073) 進行治療,用藥劑量根據患者的體重進行調整,通常用藥劑量為 0.5~1.0 U/(kg·d),注射 2 次/d,分別與早餐前和晚餐前10 min 進行1 次注射。
實驗組患者則在對照組的用藥基礎上增加皮下注射胰島素配合營養膳食,患者的胰島素用藥劑量可根據患者的血糖值變化狀況進行調整,在這種狀況下給予患者營養膳食治療。首先醫務人員與患者進行溝通,制定符合患者口味的個性化食譜,食譜在制定時其中的營養成分應當包括45%~50%的碳水化合物、15%~20%的蛋白質類、30%~35%的脂肪類。以實物總量的30%和35%以及30%分別為患者設置早中晚三餐,5%為每兩餐之間的加餐,患者選擇少食多餐制?;颊咭约凹覍傩枰邮芟鄳臓I養教育,告知患者在妊娠期間的各種飲食注意事項。
所有患者連續治療,直至出現分娩先兆后停止。
根據兩組患者的血糖變化狀況,記錄所有患者治療后 FPG、2 hPG、HbAlc。
記錄兩組患者治療不良母嬰結局發生率:胎兒窘迫、窒息、早產。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進行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該次研究成果顯示,在完成治療后,兩組患者血糖值均有所改善,但對各項血糖指標進行對比,實驗組相較于對照組更優,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糖值對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blood glucose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1 兩組患者血糖值對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blood glucose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組別 FPG(mmol/L) 2 hPG(mmol/L) HbA1c(%)對照組(n=45)實驗組(n=45)t 值P 值9.36±1.26 6.56±1.52 9.514<0.001 12.36±2.51 8.36±2.31 7.866<0.001 4.58±1.32 2.78±0.68 8.132<0.001
而在完成治療后,兩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母嬰結局發生狀況,但總體來說,實驗組患者的發生率相較于對照組更低,實驗組患者為8.89%,對照組為33.33%,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073,P=0.004)。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母嬰結局發生率對比Table 2 Comparison of incidence of adverse maternal and infant outcom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在現代妊娠的早中晚期,孕婦對胎兒都有著較高的營養需求,妊娠期間產婦為了保證攝入足夠的能量,往往會出現飲食不規律的情況,這就很容易導致女性在妊娠期內出現糖尿病[7]。這種病癥的發病機制主要是在妊娠過程中,女性的胎盤形成了抗胰島物質,其中包括胎盤生乳素、雌激素以及孕激素等,這類物質在女性的體內含量增多會導致女性在妊娠期間胰島素抵抗水平不斷上升,也有可能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本身就存在一定的胰島功能缺陷,這就會導致患者胰島素分泌能力減弱,引發產婦出現高血糖癥狀。
而當女性在妊娠期內出現糖尿病后,往往會表現為胎兒過大、窒息以及其他臨床癥狀,所以在進行妊娠期糖尿病的治療時,一方面需要判斷糖尿病的嚴重程度,另一方面還需要做好后續分娩結局的控制??偟膩碚f,在進行妊娠期糖尿病的治療時,如果產婦的癥狀較為輕微,并且基本無明顯臨床癥狀表現,可以對其進行有效的飲食和運動干預,這樣是保證患者康復的主要方式;但如果產婦的病癥較為嚴重,則需要配合藥物治療才能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皮下注射胰島素的治療方案,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孕產婦的血糖狀況,但也有部分產婦普遍存在胰島素抵抗的情況,如果產婦的糖代謝發生障礙,胰島β 細胞的分泌功能損傷,進而致使妊娠期糖尿病的產生,而當患者出現妊娠期糖尿病后,就很容易出現早產、流產等不良妊娠結局。而在部分臨床研究中認為,大約有85%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能夠在發病后單純依靠飲食治療和適當地調節飲食結構,使血糖值恢復正常,達到理想的控制范圍。適當的飲食控制能夠使產婦在妊娠期間獲得足夠的熱量以及營養需求,改善產婦的高血糖狀況,還能夠提高靶組織對胰島素的感受度,使產婦在治療期間,避免出現餐后高血糖或饑餓性酮癥的狀況。該次研究中,實驗組患者在常規胰島素皮下注射的基礎上,應用個性化的營養膳食對患者進行有效管理,患者在治療后,空腹血糖值、餐后2 h 血糖值以及糖化血紅蛋白值,相較于對照組來說結果更優。除此之外,實驗組中患者的不良母嬰結局發生率僅為 8.89%,低于對照組患者的 33.33%(P<0.05)。而在趙振蓓等[8]的實驗結果中研究組中患者的不良母嬰結局發生率僅為5.00%,低于對照組患者的28.00%(P<0.05)。其研究結果與該次研究結果具有較高相似度,提示該次實驗具有良好的可參考性。
而在對患者進行實際治療時,無論選擇何種治療方案應當盡可能降低藥物的使用量,這是由于在進入妊娠期后,女性的機體功能出現了一定的變化,同時由于胎兒在妊娠期間,所有的營養供給都來自于母體,在這種狀況下盲目應用藥物會導致藥物對胎兒造成一定的影響,所以臨床上不推薦在妊娠期間對女性應用過多的用藥,應當鼓勵女性在妊娠期內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
綜上所述,在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進行治療時,應用皮下注射胰島素配合營養膳食作為治療方案,能夠在保證患者分娩安全的基礎上,提高患者的血糖控制質量,對于患者的治療和后續康復來說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