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惠訪
北京豐臺醫院康復科,北京 100071
脊柱側彎綜合征指脊柱離開正中線向兩側偏曲,是脊柱的一種三維畸形,包括冠狀位、矢狀位、軸狀位的序列異常,根據發生部位不同可分為胸部側彎、腰部側彎、胸腰聯合側彎[1]。脊柱側彎綜合征在學齡前兒童及青少年中的發病率居高不下,并且呈逐年增長的趨勢[2]。脊柱側彎不僅會影響脊柱的外形和功能,而且伴隨著痛感,嚴重降低生活質量水平,重者會導致癱瘓。而推拿整脊手法以及反懸吊牽引均是治療脊柱側彎綜合征的常用方案,但對于二者聯合應用的報道較為少見。基于此,該研究選取2012 年5 月—2019 年 5 月收治的90 例脊柱側彎綜合征且伴有慢性疼痛患者,進行為期6 個月的治療,截止至2019 年11 月,探討推拿整脊手法聯合反懸吊牽引治療脊柱側彎綜合征的臨床分析。報道如下。
選擇該院收治的90 例脊柱側彎綜合征且伴有慢性疼痛患者,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5例。該研究均經過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觀察組男20 例,女 25 例;年齡 11~20 歲,平均年齡(15.71±2.12)歲;側彎位置:單純胸段15 例,胸腰段20 例,單純腰段10 例。對照組男 21 例,女 24 例;年齡 10~19 歲,平均年齡(15.69±2.15)歲;側彎位置:單純胸段16 例,胸腰段21 例,單純腰段8例。兩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斷標準》[3]標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患心肝腎等臟器嚴重疾??; 嚴重骨質疏松; 精神疾病及意識障礙;耐受力弱;免疫功能障礙;患傳染性疾病。
對照組實施推拿整脊手法治療:取俯臥姿勢,可在患者皮膚表面擦拭玫瑰精油,在腰背部兩邊膀胱經位置上從大杼穴自上而下往八髎穴扌袞法重復3~5 遍。然后用拇指彈撥、按揉兩邊膀胱經和華佗夾脊穴3~5 min。在耐受范圍內以持續柔和的力度按順序推扳凸側面脊椎棘突5 min。先行胸椎整脊,要求患者坐在治療床上分開兩腿放于床兩側,雙手交叉抱在胸前。醫師站于患者右側,右手放于患者前方右側肩膀處,左手掌根頂住其T10 棘突右側。右手拉住患者身體讓其往前彎右旋,在拉力至T10時,左掌根頂緊T10 右側橫突,再往右旋轉到極限狀態時雙手同時迅速發力進行矯正。再行腰椎整脊,要求患者保持右側臥位,將其右手放在左肩位置,左肘彎曲置于左腰部,微彎右腿,彎曲左腿,腳背把右腿膝窩勾住。醫師站在患者前面,右手腕將L3 左側橫突頂住,左手將患者右手臂拉住,往患者右側上方拉,在拉力至L3 左側橫突時停止,接著左手掌壓于患者左肩右手背上,右手掌往前下向內方向下壓至一定深度后迅速發力進行矯正,以聽到連續“咔嗒”聲為宜。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反懸吊牽引,患者呈側臥位,側彎脊柱凸面往下,把牽引帶放于頂椎凸出位置,往上牽引。依據患者耐受度逐漸對牽引力度進行調整(10~40 kg),使凸側頂點遠離牽引床面 5~10 cm,30 min/次。均1 次/d,2 周為 1 個療程,連續治療 6 個月。
①形態學指標對比: 兩組均于治療前及治療6 個月后拍攝X 線片,測量比較兩組Cobb 角、軀干位移距離以及頂椎旋轉度。②椎弓根對稱度:兩組均于治療6 個月后拍攝X 線片,并觀測椎弓根情況。當中完全對稱是0 度;凸側椎弓根(CvSP)移至中線第一格,凹側椎弓根(CcSP)變小為Ⅰ度;CvSP 移至中線第二格,CcSP 消失是Ⅱ度;CvSP移至中央,CcSP 消失是Ⅲ度;CvSP 越過中央位置,靠近CcSP 是Ⅳ度。③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4]評估治療前后疼痛水平,無痛為0 分;輕度為1~3 分;中度為 4~6 分;重度為 7~10 分,評分越高,疼痛程度越重。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用 t 檢驗;等級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用秩和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Cobb 角、軀干位移距離以及頂椎旋轉度兩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 Cobb角、軀干位移距離以及頂椎旋轉度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形態學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morpholog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1 兩組形態學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morpholog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時間 組別 Cobb 角(°)軀干位移距離(mm)頂椎旋轉度(°)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n=45)觀察組(n=45)t 值P 值對照組(n=45)觀察組(n=45)t 值P 值31.78±3.36 31.68±3.35 0.141 0.888 27.87±1.42 23.12±1.03 18.164<0.001 27.53±2.42 27.54±2.38 0.020 0.984 20.85±1.12 17.13±0.95 16.992<0.001 2.68±0.47 2.63±0.45 0.516 0.608 1.99±0.76 1.56±0.64 2.903<0.005
治療后,觀察組椎弓根對稱情況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治療后VAS 評分相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椎弓根對稱情況對比[n(%)]Table 2 Comparison of pedicle symmetr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表3 兩組 VAS 評分對比[(±s),分]Table3 VASscorecomparisonbetweenthetwogroups[(±s),points]

表3 兩組 VAS 評分對比[(±s),分]Table3 VASscorecomparisonbetweenthetwogroups[(±s),points]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 t 值 P 值對照組(n=45)觀察組(n=45)t 值P 值5.25±1.34 5.27±1.35 0.071 0.944 3.83±0.71 1.93±0.46 15.066<0.001 6.281 15.710<0.001<0.001
脊柱側彎綜合征是以脊柱側凸為主要臨床癥狀,即使用Cobb 法測量站立正位時X 線像脊柱側方彎曲程度,若角度>10°則為脊柱側凸。脊柱側彎對活動度造成影響,會引起肩背以及腰部出現頑固性痛感,且易引發呼吸問題,損害正常的血液循環,損害患者的身心健康。
脊柱側彎綜合征是因先天不足、腎氣不衡導致節段脊柱于冠狀面上偏離身體中線往側方彎曲[5]。推拿整脊手法刺激椎旁穴位,理順脊柱兩側軟組織以及椎間關節,借助生物力學原理把脊椎棘突以及橫突當做杠桿實施整脊矯正,調整脊椎生物力學失衡,最終達到疏通經絡、增強肌肉骨骼營養、改善肌力平衡狀態、松解粘連及整復關節的效果[6-7]。同時通過扌袞法、彈撥、按揉等手法疏通經絡,醫師將熱能直觸患者的皮膚及淺深層軟組織傳導給患者,緩解肌肉長期攣縮的疼痛不適,減輕摩擦所致皮膚及軟組織損傷,減弱后腰背痛癥。另外在推拿前采用玫瑰精油保護皮膚,更加強化了疏通經絡的功效;整脊治療中要求患者坐位,利用三維左右旋轉牽拉攣縮的軟組織,減小頂椎旋轉度,實現胸椎、腰椎的同時復位矯正治療,降低Cobb 角,縮小軀干位移程度,繼而使得人體達到整體平衡狀態,同時也大大改善了椎弓根對稱度[8-9]。該研究中治療6 個月后,觀察組 Cobb 角(23.12±1.03)°、軀干位移距離(17.13±0.95)mm、頂椎旋轉度為(1.56±0.64)°均較對照組(27.87±1.42)°、(20.85±1.12)mm、(1.99±0.76)°低(t=18.164、16.992、2.903,P<0.05); 觀察組治療后椎弓根對稱情況好于對照組(Z=-2.553,P=0.011);觀察組治療后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為(1.93±0.46)分較對照組(3.83±0.71)分低(t=15.066,P<0.05)。表明推拿整脊手法聯合反懸吊牽引治療用于脊柱側彎綜合征患者中,能有效降低患者的Cobb 角、軀干位移距離以及頂椎旋轉度,改善椎弓根對稱情況,降低疼痛程度。因為反懸吊牽引利用牽伸椎旁肌群及脊柱韌帶連接結構的方式來松解凹側組織,伸展脊柱,增強脊柱的可屈性。在牽引過程中根據脊柱凸起的走向向上牽引,依據患者耐受度逐漸調整牽引力度,提高患者疼痛閾值,降低痛感;實現對其生理承重力線、脊柱形態學的恢復,不斷減少患者的Cobb 角、軀干位移距離以及頂椎旋轉度;強化維持姿勢的肌肉力量訓練,調整兩側肌力平衡,伸長脊柱凹側以及攣縮軟組織,達到改善弓根對稱度姿勢以達到矯形的目的。王金磊[10]也在研究中指出,反懸吊牽引、推拿整脊手法配合運動療法治療輕度青少年脊柱側凸臨床研究中 Cobb 角為(22.5±3.17)°、軀干位移距離為(14.3±1.52)mm 以及頂椎旋轉度為(1.4±0.6)°與該研究相似。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配合了運動療法包括姿勢訓練、矯正體操、不對稱爬行等恢復脊柱形態學的訓練,能選擇性強化凸側骶棘肌、腹肌、腰大肌、腰方肌等脊柱維持姿勢的肌肉力量,更好地調節兩側肌力平衡,更利于降低患者的Cobb 角、軀干位移距離、頂椎旋轉度,形體矯正效果更好。
綜上所述,推拿整脊手法聯合反懸吊牽引治療用于脊柱側彎綜合征患者中,能有效改降低患者的Cobb 角、軀干位移距離以及頂椎旋轉度,改善椎弓根對稱情況,降低疼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