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東輝
楚雄州中醫醫院骨二科,云南楚雄 675000
在骨科疾病中創傷骨折十分常見,現今建筑事業、交通事業發展迅速,醫療機構收治的創傷骨折人員逐漸增加,其中四肢骨折患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與其他骨折類型相比較,四肢骨折具有較長的愈合時間,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因此選取有效、合適的方法治療十分重要,有利于患者預后。四肢骨折屬于常見的骨折,因四肢活動度大,骨折后需實施有效方法進行固定,防止肢體損傷情況加重,一經確診為四肢骨折,必要時需對骨折部位進行固定干預,現今醫療水平提升,在四肢骨折疾病治療中,采取科學合理的固定方式有利于骨折愈合。現今外固定手術發展迅速,四肢骨折患者常使用外固定治療,主要利用外固定器實施固定,其固定效果較優,具有止血快、并發癥低的優點[2]。與傳統內固定術相比,外固定支架具有簡單的操作,較好的矯正能力,其整個手術時間較短,減少術中出血量,利于患者預后恢復,使患者常選取外固定架方法進行治療[3]。現對 2019 年 2 月—2020 年 2 月期間選取74 例的創傷骨折中四肢骨折患者實施外固定支架和內固定術治療的效果作比較。報道如下。
納入74 例該院收治的創傷骨折中四肢骨折患者,根據抽簽法分組,各 37 例。實驗組年齡25~49 歲,平均年齡(37.25±2.41)歲;男性患者有 22 例,女性患者有 15 例。參照組年齡 24~49 歲,平均年齡(37.11±2.32)歲;男性患者有20 例,女性患者有17 例。兩組一般資料進行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滿足《外科學》中相關四肢骨折的診斷標準,并經臨床確診為四肢骨折的患者;②選取研究人員的年齡均在18 歲之上,其不存在性別限制;③研究人員均可進行自我表達和自主溝通;④不伴有精神疾病或者無意識障礙的患者;⑤均自愿參加此組研究,并主動簽署同意書;⑥以上研究上報于該院倫理委員會,得到批準認可。
排除標準:①研究人員存在較大的預期風險,其預期受益較低;②伴有嚴重肝腎功能衰竭、心臟疾病、惡性腫瘤等疾病的患者;③處于哺乳期、妊娠期的患者;④伴有乙肝、艾滋病以及梅毒等傳染性疾病的患者;⑤患者已經實施外固定術或者內固定術治療; ⑥不同意參加該研究的人員。
全部患者均進行基礎檢查,針對患肢實施常規治療,進行清創、止痛、牽引、消腫等。
對參照組實施內固定術治療,主要實施切開復位金屬接骨板固定術治療,讓患者保持仰臥位,并對其實施全身麻醉或者局部麻醉,依照X 線透視診斷結果,選取適宜的內固定物,并選取大小相差1 號的材料;在患肢骨折部位行一長15 cm 的切口,將骨骼和軟組織分離,使骨折近端、遠端充分暴露。在骨折斷裂處放置金屬接骨板,其鋼板中心需平行于骨干縱軸,與折線對準,其阻力減少;并保證與骨面緊密貼合,可使鋼板彎曲進行貼合,在有肌肉覆蓋的部位防止鋼板,明確固定牢固后,將切口縫合[4]。
對實驗組實施外固定支架治療,主要內容:其手術方法和體位與參照組一致,麻醉起效后,需使用外固定支架進行固定,并在C 臂X 線透視狀態下對患者的骨折端對線和恢復標準進行仔細觀察,在骨折部位近端、遠端分別行 4~6 個 0.5 cm 的穿釘; 將 2~3 枚骨牽引釘與骨縱軸方向垂直鉆入骨折部位,并使用桿桿夾、針桿夾對碳纖維桿、骨牽引釘進行連接,穿釘完成后,對患者的耐受情況進行詢問,依照相關高度進行調整,并使用外固定支架治療。對骨折端固定情況進行檢查,將患肢抬高,并實施相應的護理服務。術后1 個月回院復查,并使用X 線對愈合情況進行觀察[5]。
檢驗兩組四肢骨折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水平、并發癥發生情況、治療有效率以及生活質量評分。使用Johnerwruth 標準對骨折愈合情況進行評估,主要包含:①骨折部位全部愈合、復位,其愈合時間在3 個月之內,無明顯畸形、感染情況發生,其關節功能恢復正常,將其定為優;②患者部分骨折部位復位、愈合,其愈合時間在6 個月之內,無皮膚感染情況發生,其關節活動差為10~30°,其關節功能基本恢復正常,將其定為良;③患者肢體縮短在1 cm之內,其愈合時間在9 個月之內,皮膚發生輕微感染,其膝關節、踝關節均存在活動受限情況,其關節活動差為31~60°,將其定為中;④患者骨折愈合時間在9 個月之上,發生皮膚感染等嚴重情況,其關節功能存在嚴重障礙,將其定為差。治療有效率=(優+良+中) 例數/總例數×100.00%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的表達方式為(±s),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的表達方式為[n(%)],采用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四肢骨折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97.30%(36/37) 明顯高于參照組四肢骨折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75.68%(28/37),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efficiency treatment ra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實驗組四肢骨折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5.41%(2/37),明顯低于參照組四肢骨折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27.03%(10/37),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相比于實驗組,參照組四肢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手術時間均較長,切口長度較長、出血量較多,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比較(±s)Table 3 Comparison of surg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3 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比較(±s)Table 3 Comparison of surg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組別 骨折愈合時間(d)手術時間(min)切口長度(cm)出血量(mL)實驗組(n=37)參照組(n=37)t 值P 值97.83±1.92 105.62±2.41 15.378<0.05 30.65±3.82 45.78±5.81 13.236<0.05 2.41±0.48 6.68±1.92 13.124<0.05 200.54±24.48 563.48±54.12 37.167<0.05
實驗組四肢骨折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為(86.81±3.74)分,高于參照組四肢骨折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 (80.15±3.54)分,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867,P<0.05)。
現今創傷骨折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生率,主要表現為軟組織損傷、開放性骨折。對四肢骨折患者進行良好固定,避免骨折移位情況發生,將骨折愈合中出現的旋轉對抗力、剪切應力予以消除,將肢體周圍的軟組織進行固定,保證周圍組織血液正常循環,對其他肢體的活動情況影響較小,有助于患者康復[6-7]。對四肢骨折患者實施有效的固定方法十分重要,在固定骨折肢體時,需對周圍軟組織進行保護,最大可能將周圍軟組織損傷予以降低,使血運處于正常情況,有利于骨折愈合。外固定技術主要使用螺紋針、骨圓針經骨干,使校正效果提升,在術中減少出血量,將應激反應減輕[8-9]。針對患者而言,使用何種手術方法者需對其預后效果進行關注,與內固定術相比較,各項臨床手術指標改善明顯。外固定支架手術可對組織具有刺激效果,使其再生,在微創條件下使骨折部位與外固定支架形成固定模式。對骨關節畸形情況予以矯正[10]。
針對患者來說,金屬物質屬于異物,如處理方法不佳,極易出現感染情況,手術中采取內固定治療時,易波及軟組織,二次創傷的幾率較高,對骨折部位正常血運造成影響,使骨骼復位得到保證,避免骨骼出現旋轉和移位情況,需在早期進行康復指導。
外固定架固定主要將螺紋針或者骨圓針穿入骨干中,在創傷部位外側使用外固定器進行固定,此種方法具有較優的校正效果,避免出現移位情況。其止血效果較優,避免術后并發癥發生,維持患者的生命指標處于穩定狀態,進而實現預期固定效果。外固定支架手術可將手術時間縮短,將術中失血量予以減少,其操作方法簡單,具有較高的可行性,防止出現二次損傷,術后無顯著并發癥。在使用外固定支架治療時,需對患者的病情需求、臨床癥狀等進行綜合考慮。
以上數據對比得出,實驗組四肢骨折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97.30%(36/37) 明顯高于參照組四肢骨折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 75.68%(28/37)(P<0.05); 實驗組四肢骨折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為5.41%(2/37),明顯低于參照組四肢骨折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 27.03%(10/37)(P<0.05);相比于實驗組,參照組四肢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手術時間均較長,切口長度較長、出血量較多 (P<0.05); 實驗組四肢骨折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參照組(P<0.05)。以上數據與賈汝誼[1]相關資料中數據檢驗結果一致,其資料中選取67 例患者,試驗組35 例、對照組32例。試驗組有效率為97.14%,優于對照組有效率78.13%(P<0.05);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為 5.71%,優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 25.00%(P<0.05)。
綜上所述,對四肢骨折患者實施外固定支架治療的效果相比內固定術治療效果較優。外固定支架操作簡單,術中出血量少,將并發癥風險降低,有利于骨折快速愈合,使生活質量提升,已成為四肢骨折患者的首選方法,其具有較高的實用性和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