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葉,張璐平,殷辰俞,朱濤
江蘇省太倉市第一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江蘇太倉 215400
創傷是一類嚴重損傷,并極易引起休克的風險高,嚴重程度高,創傷性休克患者出血量大,是導致患者死亡的最重要原因[1]。創傷性休克后死亡多是因為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障礙,導致出血后難以控制[2]。因此對于創傷性休克患者,做好早期凝血功能的診斷非常重要,有助于臨床判斷患者凝血功能變化,準確輸血治療,節約血制品[3]。以往臨床對于創傷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變化的診斷多采取常規凝血功能檢測,但這一檢測為靜態分析,無法顯示出患者凝血功能的實時變化情況,對創傷性休克患者治療的指導作用不夠[4]。由于醫療技術的顯著進步,血栓彈力圖顯示出了其越來越突出的價值,該研究以該院2017 年10 月—2020 年2 月共120 例創傷性休克患者為對象,具體分析血栓彈力圖在這類患者早期凝血功能變化診斷中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隨機數字表法將120 例創傷性休克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 60 例,男 42 例,女 18 例;平均年齡(46.86±27.36)歲。對照組 60 例,男 38 例,女 22 例;平均年齡(48.91±28.14)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①符合創傷性休克診斷標準[5],有明確創傷史;②有輸血需求;③年齡≥18 周歲且≤80 周歲;④簽署患者知情同意書;⑤研究獲得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肝腎功能嚴重障礙;②伴有先天性凝血功能紊亂;③合并精神障礙;④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⑤依從度過低影響研究進行。
對照組接受常規檢測,選擇普通試管抽取靜脈血液2 mL實施血常規檢測,主要進行血小板有關參數測定;另外再抽取2 mL 靜脈血液置于枸櫞酸鈉抗凝試管中,進行血清分離后完成凝血功能測定。根據檢測結果指導治療[6]:對于纖維蛋白原(FIB)濃度<1.5 g/L 的患者,給予冷沉淀凝血因子補充; 對于凝血酶原時間 (PT)、部分活化凝血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 降低的患者,補充新鮮冰凍血漿。
觀察組再接受血栓彈力圖檢測,采用YZ5000 型血栓彈力圖儀,預設溫度37℃,在管瓶內注入1 mL 全血激活,抽取0.35 mL 至測定杯內,旋轉角度4°45′,經計算機收集結果,通過分析軟件進行處理,獲取血栓彈力圖與參考值。根據血栓彈力圖結果指導治療[7]:如果雙側曲線最寬距離(MA)超過70 mm,則給予血小板制品輸注;凝固時間(K) 值及最大曲線弧度切線與水平線所成的夾角(α 角) 不及正常值,根據400 mL/次、12 U/次的劑量給予冷沉淀凝血因子、新鮮冷凍血漿補充;如果反應時間(R) 值不及正常值,以15 mL/kg 速度補充新鮮冰凍血漿。
凝血功能:分別在輸血治療前、輸血治療后檢測兩組患者凝血功能,具體指標有纖維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時間(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
血制品使用情況: 比較兩組患者接受不同檢測下血漿、血小板、紅懸液、冷沉淀的使用量。
比較兩組患者凝血功能障礙診斷率、凝血功能障礙診斷用時、患者住院時間。
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的表達方式為(±s),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的表達方式為[n(%)],采用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與對照組輸血前凝血功能FIB、PT、TT、APTT水平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輸血24 h 后兩組FIB水平均高于輸血前,PT、TT、APTT 水平均低于輸血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輸血 24 h 后 FIB 水平高于對照組,PT、TT、APTT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輸血前后凝血功能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coagulation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blood transfusion(±s)

表1 兩組輸血前后凝血功能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coagulation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blood transfusion(±s)
注:t 值、P 值為兩組輸血24 h 后比較統計值
組別 時間FIB(g/L)PT(s)TT(s) APTT(s)觀察組(n=60)對照組(n=60)t 值P 值輸血前輸血24 h 后輸血前輸血24 h 后1.43±0.18 3.28±0.27 1.43±0.20 2.62±0.22 14.679<0.001 18.95±3.26 12.76±3.08 18.49±3.51 15.75±3.44 5.016<0.001 27.41±3.19 18.79±2.01 26.86±3.22 22.42±2.14 9.577<0.001 41.96±7.18 30.28±4.32 42.21±7.42 35.49±5.27 5.922<0.001
觀察組應用血栓彈力圖檢測患者血漿、血小板、紅懸液、冷沉淀使用量均明顯少于應用常規檢測的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制品使用情況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use of blood products in the two groups(±s)

表2 兩組血制品使用情況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use of blood products in the two groups(±s)
組別 血漿(mL) 血小板 紅懸液(U) 冷沉淀(U)觀察組(n=60)對照組(n=60)t 值P 值321.18±71.46 436.29±75.18 8.596<0.001 2.79±0.15 3.62±0.18 27.439<0.001 5.27±1.12 7.81±1.63 9.948<0.001 15.28±2.17 23.78±2.15 21.554<0.001
觀察組使用血栓彈力圖檢測對于凝血功能障礙的診斷率為 93.33%(56/60) 明顯高于對照組 80.00%(48/6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615,P=0.032)。觀察組凝血功能障礙診斷用時、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凝血功能障礙診斷用時、住院時間比較(±s)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diagnosis tim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of coagulopathy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3 兩組凝血功能障礙診斷用時、住院時間比較(±s)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diagnosis tim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of coagulopathy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組別 凝血功能障礙診斷用時(s) 住院時間(d)觀察組(n=60)對照組(n=60)t 值P 值35.18±11.46 60.28±21.04 8.115<0.001 10.28±3.32 15.86±3.81 8.553<0.001
相關統計顯示,在世界范圍內,因創傷死亡的患者占患者總死亡例數的10%,而創傷引起死亡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出血以及凝血障礙[8-9]。創傷性休克患者早期必須接受大量輸血治療,但輸血的前提是確定患者創傷后的凝血功能狀況,根據凝血功能狀況指導輸血的進行[10]。以往臨床多通過常規凝血功能檢測的方法進行這類患者凝血功能的檢測,其應用中顯示出的不足使臨床注重探求其他更有應用價值的檢測方法[11]。血栓彈力圖的出現解決了常規檢測中的很多不足,在凝血功能障礙的檢測中顯示出良好價值。
該研究開展常規檢測與血栓彈力圖檢測的對照分析,結果表明觀察組對凝血功能障礙的診斷率為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 80.00%(χ2=4.615,P<0.05); 觀察組凝血功能障礙診斷用時為(35.18±11.46)s,住院時間為(10.28±3.32)d,明顯短于對照組(60.28±21.04)s、(15.86±3.81)d(t=8.115、8.553,P<0.05),類似研究顯示[12],血栓彈力圖對凝血功能障礙的診斷率為90.00%,明顯高于常規檢測的診斷率70.00%(P<0.05),與該研究結果有一致性,提示血栓彈力圖的應用可在更短的時間內更準確診斷創傷性休克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礙,保證患者更迅速接受準確治療,縮短住院時間。觀察組患者血漿、血小板、紅懸液、冷沉淀使用量均明顯少于對照組 (t=8.596、27.439、9.948、21.554,P<0.05),此外觀察組與對照組輸血24 h 后凝血功能指標FIB 水平均高于組內輸血前,PT、TT、APTT 水平均低于組內輸血前(P<0.05),觀察組輸血 24 h 后 FIB 水平高于對照組,PT、TT、APTT 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應用血栓彈力圖指導創傷性休克患者的輸血治療可明顯減少對血制品的需求,可明顯節約原本就缺乏的血制品資源,發揮醫療物資更大的價值,并能使創傷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得到更迅速、有效改善[13-14]。
綜上所述,對創傷性休克患者早期應用血栓彈力圖診斷凝血功能,可更為實時地檢測創傷性休克患者早期凝血功能變化,為臨床創傷性休克的治療提供更有用的指導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