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鵬
云南省滇南中心醫院(紅河州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云南紅河 661199
腦動瘤破裂是由于強壓下動脈壁膨脹而導致,通常會產生蛛網膜下腔出血,臨床表現為神經昏迷、腰背疼痛、頸部疼痛等癥狀,嚴重者會變成植物人或死亡[1-2],同時此病病情較急,會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現階段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為外科手術治療,動脈瘤開顱夾閉的手術治療及血管栓塞介入治療均為該疾病的治療方法,臨床上需要對患者的腫瘤大小位置以及形態和患者自身的血管條件對其手術方式進行確定,因此血管栓塞介入治療雖然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患者的預后效果不佳,需要探究有效的治療方案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3]。該次將于2018 年1 月—2019 年2 月該院收治的42 例動脈瘤破裂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分析動脈瘤開顱夾閉的手術治療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42 例動脈瘤破裂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經臨床檢查確認患有動脈瘤破裂,能與醫患人員正常溝通,無語言功能性障礙;入組患者經家屬及本人同意,并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精神狀態不穩定患者,不愿意參與研究者;利用數字隨機分配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1 例。觀察組男11 例,女10 例;平均年齡(55.8±3.6)歲;病變位置:后循環動脈 8例,后交通動脈5 例,前交通動脈8 例;按照Hunt-Hess 分級:動脈瘤破裂Ⅰ級10 例,Ⅱ級5 例,Ⅲ級6 例。對照組男12 例,女 9 例;平均年齡(55.2±4.5)歲;后循環動脈 7 例,后交通動脈6 例,前交通動脈8 例;按照Hunt-Hess 分級:動脈瘤破裂Ⅰ級11 例,Ⅱ級5 例,Ⅲ級5 例。該次研究經倫理委員會認定批準,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變位置、分級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患者均行顱內壓降低,避免產生腦血管痙攣再次出血,對腦脊髓進行引流。觀察組行動脈瘤開顱夾閉的手術治療,開顱夾閉手術:為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并利用CTA、DAS 對患者的腫瘤位置進行判斷,在頭部做切口,將皮下組織以及骨膜分開并使皮瓣翻轉,在顱骨鉆孔,同時沿腦裂方向將動脈瘤分離,阻斷動脈,同時用動脈夾將動脈夾閉。對照組采用血管栓塞介入治療,在患者術前進行心率與血壓的監測,同時給予患者莫尼地平 (國藥準字H20043915)40 mg 治療,全身麻醉后在患者右側腹股溝進行穿刺,將導管插入,同時引導微導管下降進入動脈瘤,并根據動脈瘤的大小進行彈簧圈的選擇進行栓塞,監測患者的DAS,如果出現動脈瘤巨大或夾層動脈瘤需要利用支架進行栓塞輔助,同時對穿刺點進行包扎縫合,12 h后為患者注射低分子肝素。
對比觀察兩組患者臨床指標(住院時間、MM-2 水平、住院費用)、手術效果、術后并發癥(尿路感染、腦積水、肺部感染、血管痙攣、電解質紊亂)及患者的不良預后情況(輕度殘疾、重度殘疾、植物人、死亡)。手術效果優良率利用格拉斯哥預后評分進行判斷,判定標準:優:格拉斯哥預后評分6 分以上;良:格拉斯哥預后評分4~6 分;差:格拉斯哥預后評分4 分以下。優良率=(總例數-差例數)/總例數×100.00%。
采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手術優良率(95.24%)與對照組(47.62%)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667,P=0.001)。見表1。
觀察組臨床指標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手術優良率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表2 兩組臨床手術指標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operation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2 兩組臨床手術指標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operation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組別 住院時間(d) MM-2 水平(μg/L) 住院費用(萬元)觀察組(n=21)對照組(n=21)t 值P 值10.14±2.04 12.52±2.79 3.156 0.003 20.12±2.24 36.29±3.31 18.540<0.001 4.14±2.84 8.38±2.79 4.881<0.001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尿路感染、腦積水、肺部感染、血管痙攣、電解質紊亂)2 例(9.52%),與對照組 8 例(38.10%)比較,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25,P=0.030)。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Table 3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觀察組不良預后 1 例 (4.76%),相比于對照組 7 例(3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559,P=0.018)。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預后情況比較[n(%)]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poor prognosis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腦動脈瘤為腦血管疾病中常見的種類之一,是因為腦動脈局限性擴大,使動脈壁瘤狀產生突出,因為腦動脈管壁腔壓力增大而產生先天性曲線導致膨出,造成視網膜下腔出血,患有腦動脈瘤破裂的患者會容易出現再出血或腦血管痙攣,此病有較高的病死率以及致殘率,會刺激腦膜使顱內壓升高而產生劇烈疼痛,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同時危害著患者的生命健康,損害神經功能[4]。患者如果能夠得到及時的救治將降低死亡風險。現階段腦動脈瘤破裂的患者一般采用動脈瘤開顱夾閉的手術治療,需要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以及體內動脈瘤的位置、大小對手術類型進行明確[5-6]。其中大腦中動脈瘤治療一般采用開顱夾閉術,其他類型需要采用介入栓塞術,腦血管介入栓塞術在臨床中應用也比較廣泛,但在患者治療過程中容易產生腦水腫、腦血管痙攣以及腦梗死,影響患者的后續治療,對腦組織損傷較大[7-9]。因此需要根據醫生的準確判斷,明確開顱夾閉中釋放的角度,同時動作輕柔,避免產生重要穿支等不良事件,同時在行血管栓塞介入治療的過程中,應保證在推動彈簧圈的過程中動作輕柔緩慢,避免引發出血或動脈瘤破裂的危險,同時,如果發現有造影劑泄露,應利用大小相當的彈簧圈對流其腔進行填塞,避免出血[10]。
該文研究顯示,觀察組不良預后1 例(4.76%)少于對照組 7 例(33.33%)(P<0.05)。觀察組手術優良率(95.24%)優于對照組(47.62%)(P<0.05)。觀察組臨床指標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尿路感染、腦積水、肺部感染、血管痙攣、電解質紊亂)發生率(9.52%)少于對照組(38.10%)(P<0.05)。這與王志國等[10]研究中,觀察組不良預后 1 例(4.00%)相比于對照組 8 例(32.00%)優勢顯著(P<0.05)。觀察組手術優良 20 例(80.00%)優于對照組 10 例(40.00%)(P<0.05)。觀察組臨床指標(10.15±2.07)d、(20.15±2.28)mg/L、(4.11±2.82) 萬元相比于對照組優勢顯著(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尿路感染、腦積水、肺部感染、血管痙攣、電解質紊亂)發生2 例(4.00%)優于對照組 8 例(32.00%)(P<0.05)的研究結果相似,因此開顱夾閉的手術治療能夠有效預防患者動脈瘤再次破裂出血,有效提升了治療的安全性,治療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應用動脈瘤開顱夾閉的手術治療,能夠有效減少并發癥,縮短恢復時間,患者術后預后情況良好,減少殘疾率及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