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加浩,鄧引生
江蘇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外科,江蘇鎮江 212000
創傷性顱腦損傷在神經外科中較為常見,以青壯年為主要患病人群,在各類創傷中,創傷性顱腦損傷的殘疾率、病死率居首位[1]。近些年因為人們社會活動范圍的增廣,交通事業的逐漸發展進步,創傷性顱腦損傷的發生率逐漸升高[2]。創傷性顱腦損傷病情嚴重程度較高,及時、準確的診斷是確保患者及時接受治療、獲得良好預后的前提[3]。128 排螺旋CT 被證實在骨折以及出血等疾病中有良好診斷價值,通過實施128 排螺旋CT 檢查時能夠幫助醫師判斷病情嚴重程度,為臨床治療的開展提供重要指導[4]。CT 被視作檢查顱腦損傷最為有效的方式,能夠明確分級,并按照分級進行預后判斷[5],為了解128 排螺旋CT 在創傷性顱腦損傷診斷中的應用價值,該研究以該院2018 年1 月—2019 年10 月111 例創傷性顱腦損傷患者為對象。現報道如下。
選擇該院收治的111 例創傷性顱腦損傷患者為對象,其中男性患者 75 例,女性患者 36 例;年齡 15~87 歲,年齡平均(50.37±21.19)歲;顱腦損傷原因:車禍 69 例,高處墜落20 例,其他22 例。納入標準:經臨床確診為創傷性顱腦損傷; 入院后接受顱腦CT 檢查的次數在1 次或以上;以往無腦部疾病史;具備信息完整、清晰的CT 圖像;所選病例經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該研究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伴有胸腹部復合損傷;伴有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無法完成全部隨訪;伴有全身性感染;合并精神疾病史;過敏體質。
全部患者分別在入院后6 h 內、入院后1 d 內、入院后 2~3 d 各進行 1 次 128 排螺旋 CT 檢查,入院后 6 h 內檢查無遲發性損傷的患者在入院后1 d 內進行第2 次檢查,入院后1 d 內檢查無遲發性損傷的患者在入院后2~3 d進行第3 次檢查;入院后6 h 內檢查發現有遲發性損傷的患者同樣接受第2 次與第3 次檢查。檢查儀器選擇西門子128 排螺旋CT 機,檢查時患者保持平躺,常規掃描顱腦損傷部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掃描參數的具體設定,層厚控制在5 mm 之間,層距控制在5 mm 之間,掃描時間控制在 0.7~3.0 s 之間。
比較3 個檢查時間點128 排螺旋CT 對創傷性顱腦損傷的診斷確認率。
CT 計分標準[6]:四疊體池、腳間池和環池:0 分正常,1分變小或模糊,2 分完全消失; 第三腦室變化:0 分正常,1分縮小,2 分消失;側腦室變化:0 分正常,1 分單側變形至大部分消失,2 分雙側變形至大部分消失,3 分雙側基本消失至完全消失; 中線結構移位:0 分正常,1 分移位<0.5 cm,2 分移位 0.6~1.0 cm,3 分移位 1.1~1.5 cm,4 分移位超過 1.5 cm。最高分 15 分,0~5 分為輕型顱腦損傷,6~10 分為中型顱腦損傷,11~15 分為重型顱腦損傷。
預后標準:依據格拉斯哥預后量表(GOS)[7]進行評價,1分代表死亡,2 分代表植物生存,3 分代表重度殘疾,4 分代表輕度殘疾,5 分代表恢復良好。
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該組111 例患者在入院后6 h 內接受128 排螺旋CT檢查有68 例病情穩定,無繼續進展,與出院診斷相符,診斷確認率為61.26%,第一次檢查病情未穩定的43 例患者繼續在入院后1 d 內接受第2 次128 排螺旋CT 檢查,顯示確認率為76.74%,第2 次病情未穩定的10 例患者繼續在入院后 2 ~3 d 接受第 3 次檢查,顯示確認率為100.00%,見表1。

表1 111 例患者3 次檢查的診斷分析Table 1 Analysis of the diagnostic confirmation rate 111 patients with three examinations
經過3 次128 排螺旋CT 檢查,顯示111 例患者病情均基本穩定,分析患者CT 影像特征如下:①腦血腫及出血:111 例患者中共25 例合并顱內血腫及出血表現,具體包括硬膜下血腫、硬膜外血腫、腦內血腫,部分患者同時出現2 種或以上病變。其中硬膜下血腫表現為顱骨內板下方出現新月形高密度影、部分跨過顱縫分布;硬膜外血腫CT 下顯示出顱骨內板下方有雙凸形高密度影,基本不跨過顱縫; 腦內血腫主要是腦實質內圓形或不規則高密度影表現。②顱骨骨折:111 例患者中共46 例顱骨骨折,CT 檢查顯示為顱骨骨質連續性中斷。③腦挫裂傷:111 例患者中共71 例腦挫裂傷,CT 檢查顯示皮層及皮層下白質區密度減低,內見高密度出血,為散在、多發斑點狀,廣泛病變者能發現占位現象。
該組111 例患者經 3 次128 排螺旋 CT 檢查顯示輕型顱腦損傷有45 例,中型顱腦損傷36 例,重型顱腦損傷30 例,CT 計分嚴重程度越高,患者殘疾率越高,病死率越高,預后越差,不同CT 計分級別恢復良好率、殘疾率、病死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CT 計分結果與患者預后分析[n(%)]Table 2 CT scoring results and patient prognosis analysis[cases(%)]
大腦受急劇變化的應力作用很容易導致顱腦嚴重受損,不管這種應力為直接作用的亦或是間接作用的,也無論這種應力是直線加速作用或者是旋轉作用[8]。顱腦創傷因為發生位置不同、性質差異,會損傷腦實質、軟組織以及骨質,而不同損傷對患者會有不同影響,其中腦實質病變、血腫、骨折是發生率最高的損傷類型[9]。顱腦損傷如未能接受到及時、有效治療,會對腦實質產生影響,進而引發顱內壓上升、腦水腫、腦實質變性壞死,這些變化的出現也是殘疾、死亡的重要原因[10]。
顱骨有其自身特點,所以應用常規CT 檢查時對于腦組織損傷、顱骨骨折缺乏足夠準確率,如果損傷位置發生在顱頂部、顱底部,或者病灶較小,則發生漏診、誤診的可能性大[11]。該研究選擇128 排螺旋CT 與常規 CT 比較成像質量更好,用于顱骨骨折時更具優勢,能夠在三維成像下對骨折發生的類型、程度做到準確、直觀的了解,為臨床治療的進行提供更好的指導。該研究111 例患者接受128 排螺旋CT 檢查,共在入院3 d 內接受了3 次檢查,3次檢查的確診率分別為61.26%、76.74%、100.00%,在3 次檢查結束后,全部患者均得到確診,表明利用128 排CT行動態復查可明顯減少漏診與誤診,對提升創傷性顱腦損傷的確診率及病情和預后的判斷有良好價值。顱腦損傷患者在入院后實際上很多都在發生病情變化,入院6 h內進行1 次CT 檢查后,若沒有進行定時復查,則可能出現漏診,對于首次檢查陰性患者繼續在之后進行CT 復查,一般患者在3 d 內病情進展基本會停止,最后一次檢查確定在3 d 內可最大程度減少漏診[12-13]。
該研究111 例患者在接受128 排螺旋CT 檢查后均有明顯征象顯示,其中單純蛛網膜下腔出血40 例,單純腦挫裂傷46 例,同時合并有顱內血腫者25 例,提示應用128 排螺旋CT 檢查能夠進行較為準確的損傷分類,為臨床治療方案的制訂提供重要信息。該研究顯示,CT 計分輕型患者GOS 評分良好、中殘、重殘、植物、病死率分別為64.44%、31.11%、2.22%、2.22%、0.00%,中型患者分別為38.89%、36.11%、11.11%、5.56%、8.33%,重型患者分別為20.00%、40.00%、16.67%、6.67%、16.67%,可以發現 CT 計分級別越高的患者,恢復良好率越低,殘疾率、病死率越高,不同層級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類似研究[14]認為,利用CT 檢查結果可進行顱腦損傷患者的預后評估,CT 計分為重型顱腦損傷的患者GOS 評分病死率(32.50%)明顯高于CT 計分為輕型(2.50%)與中型顱腦損傷(17.50%)患者(P<0.05),與該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提示進行CT 檢查對判斷顱腦損傷患者的預后有重要價值。
綜上所述,在創傷性顱腦損傷診斷中進行128 排CT動態復查可獲得較高確認率,對患者預后有良好評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