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
鎮江市丹徒區人民醫院功能科,江蘇鎮江212028
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創傷性淺表軟組織損傷發病率呈現逐年升高趨勢,主要包括韌帶損傷、肌腱損傷、肌肉損傷、半月板損傷等,癥狀為淺表包塊、局部疼痛,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與工作,必須予以及時診斷與治療[1-2]。在臨床中,觸診等常規查體是初步診斷創傷性淺表軟組織的主要方法,但具有較高的誤診率,同時無法精準確定軟組織損傷深度與范圍,也就不能為臨床治療提供指導意見[3]。目前,隨著影像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與進步,肌骨超聲在創傷性淺表軟組織患者診斷中得到了一定的應用,具有無創、可重復操作等優勢,且效果十分顯著。為此,該文現選取131 例2018 年4 月—2019年12 月在該院診治的疑似創傷性淺表軟組織損傷患者為觀察對象,進一步研究肌骨超聲診斷的臨床價值。報道如下。
選取131 例在該院診治的疑似創傷性淺表軟組織損傷患者為觀察對象,男性61 例,女性70 例;最小年齡為23 歲,最大年齡為 68 歲,平均年齡為(45.24±4.27)歲;最短病程為 8 h,最長病程為 7 d,平均病程為(3.12±0.27)d。
納入標準[4]:有明確外傷史,初步懷疑為創傷性淺表軟組織損傷;自愿參加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獲得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伴有痛風性、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存在開放性深部軟組織損傷;合并體表軟組織腫瘤。
肌骨超聲診斷:采用S2000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對患者進行診斷,探頭頻率7~17 MHz,取患者恰當體位,利用高頻探頭予以多切面與多角度掃查,特別是患者腫脹、疼痛最為嚴重的位置,同時密切觀察患者韌帶、肌肉、肌腱、神經等組織,以免漏診。此外,密切掃查健側相同部位,便于比較。CT 診斷:采用GE 64 排螺旋CT 機對患者進行診斷,參數設定:管電流95~110 mA,管電壓120 kV,層厚 0.625~1.25 mm,矩陣 512×512。
以手術病理診斷為“金標準”,總結分析創傷性淺表軟組織損傷病變類型、肌骨超聲診斷準確率、特異度與靈敏度,同時比較肌骨超聲與CT 診斷的符合情況。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的表達方式為(±s),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的表達方式為[n(%)],采用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31 例患者經手術病理診斷,無軟組織損傷18 例(13.74%),創傷性淺表軟組織損傷 113 例(86.26%),其中囊性腫塊66 例,實性腫塊13 例,韌帶損傷10 例,肌腱損傷13 例,肌肉損傷6 例,半月板損傷2 例,神經損傷3 例。見表1。

表1 113 例創傷性淺表軟組織損傷病變類型Table 1 113 cases of traumatic superficial soft tissue injury lesion types
以手術病理診斷結果為準,肌骨超聲診斷準確率為94.66%(124/131),特異度為 83.33%(15/18),靈敏度為96.46%(109/113);CT 診斷準確率為 74.81%(98/131),特異度為 50.00%(9/18),靈敏度為 78.76%(89/113),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270、4.010、7.610,P<0.05)。見表2。
肌骨超聲囊性腫塊、實性腫塊、韌帶損傷、肌腱損傷、肌肉損傷、半月板損傷、神經損傷符合率分別為96.97%、92.31%、90.00%、92.31%、83.33%、50.00%、66.67%,CT 診斷 符 合 率 分 別 為 84.85% 、76.92% 、70.00% 、53.85% 、66.67%、50.00%、66.67%,兩種診斷方式在囊性腫塊、肌腱損傷符合率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種診斷方式在其他病變類型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肌骨超聲與CT 診斷結果Table 2 Musculoskeletal ultrasound and CT diagnosis results

表3 肌骨超聲與CT 診斷的符合率比較[n(%)]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conformity of musculoskeletal ultrasound and CT diagnosis[n(%)]
創傷性淺表軟組織損傷多是由意外碰撞、跌倒、長期反復摩擦等因素導致,造成機體組織、功能結構、器官形態等出現損傷,從而產生局部疼痛癥狀,使得患者日常生活與工作受到影響[5]。在創傷性淺表軟組織診斷中,因為體格檢查的誤診率比較高,導致患者治療延誤,影響患者預后[6]。為此,在臨床中,必須積極探索一種有效的診斷方法,以此為臨床診治提供可靠參考,進一步提高患者治療效果與預后。
在臨床診斷中,X 線檢查應用十分普遍,能夠對骨骼創傷性損傷予以有效診斷,但不能對機體軟組織損傷進行準確診斷;CT 檢查能夠有效診斷機體軟組織損傷,但對軟組織細微結構損傷的鑒別能力比較差。而超聲檢查作為一種無創、可重復、價格低、有效診斷軟組織細微結構損傷的方式,在創傷性淺表軟組織損傷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在實際應用中,通過高頻探頭的應用,能夠有效提高分辨率,縮短聲束穿透距離,非常適合于診斷淺表軟組織損傷,能夠直觀顯示韌帶與肌腱是否撕裂、肌肉是否損傷、軟組織是否水腫,還可以確定軟組織損傷程度與深度,能夠為臨床治療提供指導依據[7]。該文研究結果顯示,肌骨超聲診斷準確率為94.66%,優于CT 診斷準確率(P<0.05);肌骨超聲診斷特異度為83.33%,靈敏度為96.46%,高于CT 診斷特異度、靈敏度(P<0.05);肌骨超聲診斷囊性腫塊、肌腱損傷符合率分別為96.97%、92.31%,均明顯高于CT 診斷。與相關文獻報道[8]十分相似,數據如下:肌骨超聲診斷準確率為97.00%,特異度為95.83%,靈敏度為97.37%,且肌骨超聲囊性腫塊、肌腱損傷符合率分別為97.37%、83.33%,優于 CT 診斷(P<0.05)。由此說明,肌骨超聲能夠準確診斷創傷性淺表軟組織損傷類型,臨床診斷準確性更高。除此之外,在肌骨超聲診斷中,半月板病變部位不同,其顯示的回聲也不同,加之半月板損傷的疼痛程度較大,導致患者不能以恰當體位完成檢查,進而降低了診斷準確率。所以,在臨床診斷中,檢查者必須對半月板解剖結構予以詳細了解,并熟知不同體位時半月板影像學特征,以此提高診斷結果準確性,為臨床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指導意見。
綜上所述,對創傷性淺表軟組織損傷患者實施肌骨超聲診斷的準確性非常高,能夠準確鑒別診斷病變類型,可為臨床診治提供可靠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