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旭輝
近期,中央第五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督察組在河南省督察發(fā)現,鄭州、開封等地市不顧水資源稟賦,以引黃調蓄灌溉、民生供水為名,大量引用黃河水搞“人工造湖”,進一步加劇水資源利用的嚴峻形勢。河南省、鄭州市和開封市有關方面都表示要徹底整改、全面檢查。這一新聞事件在網絡上引起了許多討論,不同身份、不同利益關系的人們當然是各有立場和見解,但相關爭論能達到一定程度,最大的原因還是河南省乃至黃河流域的水資源緊張。人均水資源相對緊張仍是我國的基本狀況。得益于近幾十年我們國家的努力和人民勤儉節(jié)約的好傳統(tǒng),我國人民用水雖不寬裕,卻也很少有缺水的緊張感,但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們并不都享有這種待遇。
尼羅河作為世界五大河流之一,其流域內國家為爭奪水資源,近來已快要兵戎相見了。尼羅河最大支流青尼羅河上游的埃塞俄比亞近年來因承接低端制造業(yè),對水和電的需求快速增長,這幾年正在忙著修建復興大壩;但下游國家埃及地處沙漠地帶,尼羅河是其幾乎唯一的淡水來源。青尼羅河水量占尼羅河總水量的70%,一旦大壩建成后開始蓄水并抽水灌溉農田,人口已超過1億的埃及不要說經濟發(fā)展,幾千萬人吃不上飯都有可能。可埃塞俄比亞也是個有1.1億人口的國家,過去因沒有能力修建水利工程,甚至出現過餓死上百萬人的大旱災,更不要說兩國之間還有蘇丹、南蘇丹、厄立特里亞三國共4600萬人口也依賴尼羅河而生。過去,埃及憑借地區(qū)唯一強國的地位獨占大部分水資源,現在埃塞俄比亞通過發(fā)展工業(yè),也有了保衛(wèi)“飯碗”的能力,卻未必意味著地區(qū)局勢的向好。今年4月,埃及、埃塞俄比亞和蘇丹三方就復興大壩舉行會談。埃及表示這是在埃塞俄比亞連續(xù)第二年給大壩蓄水前重啟談判的最后機會。埃塞俄比亞雖表示愿意促進有關蓄水的數據和信息交流,但同時聲明將如期進行第二年的蓄水工作。顯然,新一輪談判再次無果而終。埃及近期進行了軍事演習,并與尼羅河流域國家簽署了軍事合作協(xié)議,地區(qū)緊張態(tài)勢不斷升級,未來這里的人民或許要為生存而戰(zhàn)了。
水資源困局未必只出現在干旱地區(qū)。1990年,《開普敦時報》援引英國一個水資源研究委員會的研究成果警告稱,這座城市將在17年后陷入缺水的境地,但這個聲音被忽視了。開普敦緊鄰大西洋,是典型的地中海氣候,降水豐沛,城市的主要水庫都靠降水補充,以至于地下水開采計劃不斷被推遲,缺水似乎是天方夜譚。然而二十幾年后,受氣候變化的影響,排隊取水、用洗手水洗衣服、用洗衣水沖廁所、兩分鐘淋浴、梳辮子剪短發(fā)以減少洗頭,都已是很多開普敦居民的日常。當地人用“沒洗的頭發(fā)象征著社會責任感”來自嘲。
在世界的許多地方,水危機早就不是警世的危言,而是困世的危局。如果人類終究不愿互相理解和幫助,那么由水問題釀成的人道主義災難與石油相比將會只多不少,后果恐怕是大多數善良的人難以承受的;倘若人類愿意團結一致,福禍與共,那么是該盡快坐下來好好談談了。時間緊迫,早一天開始,就多一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