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曉麗 姚瑞華 嚴冬 徐敏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排入近岸海域的污染物總量居高不下。2012年以來,我國海洋環境質量持續得到改善,海洋生態環境狀況整體穩中向好,入海河流“消劣”工作初見成效,但仍存在局部近岸海域水質為劣四類、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不容樂觀、環境風險事故防范壓力較大等問題。
2019年,我國近岸海域優良(一、二類)水質面積比例平均為76.6%,劣四類水質面積比例平均為11.7%。44個面積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海灣中,遼東灣、杭州灣、象山港(灣)、三門灣、樂清灣、三沙灣、泉州灣、廈門港(灣)、東山灣、詔安灣、汕頭港(灣)、大亞灣和湛江港(灣)13個海灣春、夏、秋季均出現劣四類水質,主要超標指標為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
部分海灣(河口)濕地面積喪失、局部海域海草床生境出現衰退趨勢,生境破碎化嚴重,生態功能受損。在部分海水增養殖、圍填海、海岸侵蝕、海洋自然保護區等區域,海洋生物多樣性呈下降趨勢,部分近海生境幾近喪失、外來物種入侵初顯。局部海域魚、蝦、蟹類“三場一通道” (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和洄游通道)遭到破壞,漁業資源種類逐年減少,漁業資源產量不斷降低,珍稀特有物種面臨衰退。部分典型生態系統長期處于亞健康或不健康狀態。
據有關統計,1974—2018年,我國近岸海域共發生117次海洋溢油事故(50噸及以上)。然而,局部近岸海域在防范預警、應急能力建設和協同處置等方面仍存在短板,與當前高發、頻發的風險態勢不匹配。此外,跨行政區域和跨部門的應急協調機制尚未建立。
陸海銜接不足,陸源污染物大量入海造成局部近岸海域海水水質污染。流域、區域、海域統籌的治理機制不完善,以海定陸的入海污染物治理體系尚未完全建立,入海河流總氮污染長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局部海域污染依然嚴重。以杭州灣為例,受長江徑流影響,大量營養物質在杭州灣疊加富集,而錢塘江等6條主要入海河流向海洋輸入的大量陸源污染物進一步加重了浙江省近岸海域的污染。同時,由于特殊的地形和水文條件造就的杭州灣喇叭狀的形態和灣內水體擴散條件差的狀態,進一步加劇了杭州灣海域水質的污染。
粗放式的用海方式破壞了海洋生態系統,造成海洋生態功能退化和受損。部分沿海地區仍存在圍填海等歷史遺留問題未得到完全解決,以及海洋生態環境管理能力薄弱等問題。圍海養殖、捕撈作業和海灣污染導致部分海草床退化,高強度的水資源開發利用和地下水超采、上游攔蓄地表水導致海水入侵和土壤鹽漬化現象嚴重。部分海域富營養化問題突出導致綠潮等災害頻發,造成海洋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受損。
沿海風險源集中分布帶來結構性海洋環境風險。船舶作業和水上事故是海上溢油的主要途徑,部分港區航道復雜、船舶種類繁多、大霧等復雜氣象多發,并且超大型船舶多,通航密度大,人流、物流量大,各類事故隱患和安全風險交織疊加,由生產安全事故導致的溢油風險日益增大。石油碼頭、石油管線、石化加工企業等溢油風險源以及危險化學品風險源和裝備制造、鋼鐵等重化工企業在沿海部分地區集中分布,造成安全隱患集聚。
以“生態優先,系統保護”為根本出發點,堅持把保護和修復近岸海域生態系統放在重要地位,陸海協同推進近岸海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加快推進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構建流域—河口—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聯動機制,推進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以入海排污口溯源整治為出發點,分類攻堅,全面消除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海現象。全面開展入海河流“消劣行動”,控制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的徑流輸入,強化入海河流總氮、總磷污染治理。建議研究確定近岸海域中重點海域的范圍,并制定重點海域及其控制區劃分指導意見或指南,進一步明確重點海域及其控制區劃分原則。在重點海域加強陸海統籌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及治理能力建設,探索建立同一流域海域范圍內陸海統籌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標準和規范,明確管控范圍、治理標準和要求,陸海統籌協同加強水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和保護,讓人民群眾共享美麗河湖和美麗海灣。建立區域合作機制,強化組織協調,加強縱向(入海河流上下游區域)和橫向(重點海域、重點海域控制區范圍內涉及的沿海地區之間)協調,為全方位搭建海洋生態經濟圈奠定基礎。
制定禁漁、禁捕等更高的保護標準、更嚴格的保護措施,加強近岸海域綜合治理、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和美麗海灣建設。大力推進近岸海域生態系統和岸線岸灘綜合保護治理和修復。建立種類齊全的濱海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地,嚴控濱海濕地面積總量,分批確定重點保護濱海濕地名錄和面積。加快改善河口、海灣等生態環境,扎實有效推進已批復河口、海灣整治修復項目實施。試點推進典型受損海島的地形地貌和生態系統恢復。在近岸海域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通過開展海洋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和評估,摸清近岸海域海洋生物多樣性本底,建立健全海洋生物多樣性監測評估網絡體系。劃定珍稀瀕危的海洋哺乳類、鳥類等海洋生物多樣性優先保護區,制定禁漁、禁捕等保護標準嚴格控制保護區內捕撈強度,加大“三場一通道”保護力度。
建立健全聯合執法和風險防范及應急機制,加強執法、風險防范及應急等信息化水平建設。建立健全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海事等涉海部門共同參與的海洋生態環境聯合執法、應急響應和防災減災評估機制,制定船舶溢油、化學品泄漏、赤潮等海洋突發事件和環境災害應急預案,提高環境風險防控和突發事件應急響應能力。加強執法裝備建設,提升基礎保障能力和水平。構建集接警調度、統一指揮、信息反饋等功能于一體的指揮系統,逐步加強綜合執法管理系統建設。建立海洋風險事故和災情信息員隊伍,完善海洋風險事故和災情統計,建設海洋風險事故和災害大數據綜合信息平臺;加強海洋風險事故和災害觀測、監測能力和預報、預警及應急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