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蔚:生于1985年,北京大學心理學博士、心理咨詢師。平素咨詢,講課,寫文章,致力于搭建心理學知識與大眾之間的橋梁。著有《難道一切都是我的錯嗎:重構你的家庭親密關系》等書作。
最近我跟一個家長朋友交流。她說眼下尤其焦頭爛額,兒子剛上初中,被診斷患了青少年抑郁,也不去上學了。她每天除了帶孩子看病,就是上課。
“上課?”我有些疑惑。
原來,為了更好地跟孩子溝通,她報了幾個心理學網課。她已經不知道怎么跟孩子相處了。之前為上學鬧矛盾,沖突最大的一次,兒子要拿刀割手腕,父母嚇壞了,不敢再刺激他。先生每天上班,她在家就小心翼翼看著孩子臉色行事,彼此沉默算是最好的狀態。家里的氣氛已經降到冰點。
這樣下去不行。她加入了好幾個家長互助群,大家都說孩子這是生病了,病根出在親子關系上。親子溝通不改善,病不會好。
我問她上課學到的東西有沒有效果。她苦著臉說,學的時候感覺挺好,一到現實就用不上了。每次看到孩子懨懨地躺在床上玩手機,她就又急,又氣,又擔心,甚至還有一點“他會不會變成一個我不認識的人”的恐懼。這時候什么“無條件積極關注”啊,什么“不含敵意的堅決”啊,都變成天書一樣的教條。她只能站在門口,深呼吸,努力壓下心里翻涌的煩躁,微笑著對兒子說:“中飯想吃什么?我給你做?!?/p>
我聽她這樣講,有點擔心。“這不是你真實的想法。你想說的是:你要永遠這樣賴在床上嗎?你是一個初中生,上學是你的義務!什么時候才能滾回學校!——是吧?”
她臉上露出了驚恐的表情,是那種“我的天吶,這些話你也敢說”的驚恐。她說自己是永遠不敢這么講的。但她也承認,頭腦中確實有過這些想法,甚至更激烈,只是不得不藏到心底。
我不認為她以上這些努力真的可以帶來良好的親子關系。
那些被精心修飾過的語言非但不能隱藏家長自己的想法,反而可能更讓孩子不屑或不耐煩:“裝什么裝???就沒有一句話是真的!”不過相比孩子的感受,我更深的擔心在于,“良好的親子關系”本來就是一個偽命題,而它有點被過度強調了。
“吵一架其實也不失為一種方法。”我說。
她嚇壞了:“那樣不會更糟嗎?”
有可能會,但是糟一點也不怕。既然想讓孩子變得正常,關鍵就是,盡量像對正常孩子一樣對待他。一家人過日子難免磕磕絆絆,大吵一架又怎么樣呢?抱著“找問題”的視角去看,正常的親子關系也能找到各種問題。孩子感到沒有被父母理解,不受支持,滿腹委屈……這樣的抱怨比比皆是。吵到雞飛狗跳的有,恨不得離家出走的也有。這一來孩子就會生病嗎?好像也不全是。
關鍵在于,能不能用平常心看待。我見過很多家庭,有些是所謂“不正常”的,正常的當然更多。在所有這些家庭里,隨時隨地都能按教科書標準溝通的,根本不存在。養孩子的家庭都鬧過親子矛盾,根本不是什么罕見的事情:強求、抵抗、爭執、攻擊、猜忌、相互誤解與厭棄……這些都是正常家庭成長時的陣痛。親子關系肯定算不上“良好”,但這是正常家庭的狀態。
大部分的孩子不會因此失去正常的人生。但是對生病的孩子,這些溝通方式和家庭氛圍就會被人透過“找問題”的濾鏡去挑剔。挑出來的都是:先生有點忽視家庭了,太太過于強勢,婆媳也有齟齬,父母各有各的創傷……
這些是不是錯誤?會不會帶來麻煩?細究起來都是,但哪一個家庭沒有這些錯誤呢?把“正確”當成絕對的追求,反而會制造更大的麻煩。父母不知道自己還能說什么做什么,他們被一種要成為“正確”父母的壓力束縛住了。一句話該不該說,該怎么說,必須小心翼翼地掂量半天,甚至求助于某種理論學習,反而讓他們作為父母的能力更受限了。這已經成為今天一部分父母的枷鎖。
看見孩子不上學,心里著急,想發火又得憋回去,因為發脾氣不“正確”。但人在著急時亂發一通脾氣,不也是正常關系里的一部分嗎?麻煩是會有,孩子會傷心,也會反抗。但經過了這些碰撞,雙方都會了解對方的底線和行事方法,下次他們都會有些調整。有的行為會變少,另一些行為會增加。
可能是孩子妥協了,被父母推到學校,同時還有一肚子的氣撒給父母。或者父母怎么發脾氣都推不動孩子,他們才借此理解孩子面臨著怎樣的困難。生活中一進一退的行為邊界都是被這些碰撞所維持——這才是“正?!薄L乇芘鲎?,反倒讓我們失去了一部分正常。
所以我鼓勵這位朋友,別怕,什么方法都可以試一試。試過有用,就繼續;沒有效果,再調整;假如真犯了什么錯誤,就好好道個歉。
每一代的父母都是這樣過來的。我不確定她聽了多少。我知道這些話不足以解決她面臨的問題,說不定還會有更多困惑。只是希望她可以讓身上的繩索松快一點。
當然了,話要分對誰說。我也不希望這篇文章被理解為:父母怎么做都對。世上當然也有不可挽回的錯誤:棄養、虐待、激烈的言辭辱罵、情感忽視……它們會給孩子帶來不可逆轉的傷害,是無論如何也要否定的言行。這是我們要在親子關系的科普上繼續走的一段路,尤其還有一些父母不理解什么是“好的關系”,也認知不到親子沖突帶給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但正像古老智慧教給我們的:過猶不及。接收不到這些理念的父母需要學習,但如果接收這些理念太多,太絕對,就要反過來想一想:會不會因為害怕犯錯,錯失了正常家庭中的靈活?
誰都會犯錯,這是真理。接受自己會犯錯,也原諒身邊的人時不時會給我們帶來麻煩,好在絕對意義上的大錯也不多。人人多一點這種彈性,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大家的生活都會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