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閩



福建森林覆蓋率66.8%,連續40年居全國首位,因此造就了山好水好空氣好的清新福建。這個成績的背后,演繹著許多“大山深處寫人生,無怨無悔作奉獻”的感人事跡。
在順昌縣境內富屯溪畔的大山深處,有一片郁郁蔥蔥的山林,數十年來,有60多億株優質的杉木種苗從這里運出,在福建、廣東、江西、四川等15個省區廣泛種植。
這里就是福建省洋口國有林場。誰也想不到,60多年前的一片荒山野嶺,會成為如今的美麗大山。從1956年建場,到建成杉木第四代種質資源庫,“洋林人”花了60年。6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洋林人”扎根閩北深山,秉持科技興林的理念,持續開展杉木育種科研與推廣應用,使我國成為世界三個有能力進行林業苗木第四代遺傳改良的國家之一,創造了“世界杉木看中國,中國杉木看洋口”的奇跡,在大山深處演繹了“堅守初心,赤誠奉獻,久久為功,科研報國”的“洋林精神”。
接力傳承? 書寫杉木育種傳奇
杉木是我國南方特有的用材樹種,杉木之于林業的重要性,相當于水稻之于農業一樣。福建省洋口國有林場自上世紀50年代末,與南京林業大學、福建省林科院等單位合作組成杉木育種科研團隊,幾代人扎根林場,堅守杉木育種科研與推廣應用,這一干就是60余年。如今,這里被譽為“中國杉木育種的搖籃”,先后被確定為“國家杉木種質資源庫”、“首批國家重點林木良種基地”、“國家林業長期科研基地”。
洋口林場場部一側小山坳有一座墓碑,每年清明節,洋口林場職工都雷打不動前往祭掃,廣大師生、科研工作者等如有來林場,也會前往墓地瞻仰、緬懷。他們緬懷的是我國杉木育種先驅——南林大陳岳武教授。
1959年,南京林業大學陳岳武帶領科研人員來到洋口,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組建起洋口林場杉木育種科研團隊,作為團隊的領頭人,從此扎根林場。陳岳武多次在林場過春節,甚至帶著孩子在林場過春節,洋口林場成了他的第二故鄉。他穿蓑衣、戴斗笠,經常被別人誤以為是當地農民。有一次受邀參加會議,因為衣著太簡樸,招待所員工不相信他是大學教授,竟然拒絕讓他入住。組織上三次動員他出國進修,由于洋口林場種子園試驗已經進入關鍵階段,他都毅然放棄了。他主持完成的《杉木第一代種子園研究成果的推廣應用》198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艱苦的生活、長期的辛勞,奪走了陳岳武的健康,1985年,陳岳武積勞成疾病逝,按其遺愿,他的部分骨灰就埋在了他深愛的林場。
對“洋林人”來說,陳岳武是一座“燈塔”。
施季森是南京林業大學原副校長、教授、博導,他跟隨陳岳武老師多年,接力洋口林場杉木育種研究的下一棒。施季森和洋口林場的科研人員一起上山搞科研,在山上壘石灶,舀山泉水煮飯,一起吃蘿卜腌菜,還共同經歷過一段生死考驗。
1983年的一天,山洪突然爆發,道路中斷,他和學校的師生以及南山工區的職工共30多人,被困在山中的舊工區30多天,彈盡糧絕,一撮米煮一鍋粥,端起碗都可以照見人,最后實在沒得吃了,只好到地里把開花的蘿卜煮來吃,這種蘿卜在農村一般是用來喂豬的,一嚼一口渣,這樣熬過了差不多一個星期。
在施季森與洋口林場合作期間,起碼有11個春節沒有和家人一起團聚。由于常年在外奔波,顧不上家,也顧不上孩子,有一次回到家里,孩子見到他竟然喊他“叔叔”。在科研團隊的努力下,一項項科研項目在林場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一個個項目獲得國家、省部級嘉獎,一步步地將洋口林場杉木遺傳育種推向世界前列。
施季森與洋口林場合作的《林木良種細胞工程繁育技術及產業化應用》《林木生長與材性聯合遺傳改良》《杉木高世代遺傳改良與良種繁育技術研究》《杉木速生優質高產新品種定向選育研究與應用》等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部、林業部及省級多項大獎。
跟隨陳岳武學習、工作的還有很多,洋口林場原場長李壽茂就是其中之一。李壽茂上世紀七十年代畢業于福建林學院林學系,在洋口林場工作36年,直到退休他都沒有離開過林場,成為洋口林場和杉木育種科研團隊的典范。
1970年,李壽茂畢業分配到洋口林場,到場部報到的第二天,他就被一輛蘇式卡車運到距場部20多公里外的西坑工區。西坑工區是1969年開辟的新工區,條件艱苦,工人都借住在農民家里。白天出工時,他和工人師傅們要把被子和草席卷起來,以免被農家的雞鴨弄臟,晚上入睡前再鋪開。在每人不到一米寬的“床”上,他度過了300多個夜晚。
1971年,李壽茂要結婚了,可婚房卻成了問題。有一天,他發現剛建好的兩幢土墻房之間有一條水溝通道,寬度不到1.5米,深度約4米,頭頂兩邊屋檐伸出,恰似“一線天”。他靈機一動:這倒是個可以利用的好地方。他到山上撿來杉木尾巴等木料把水溝鋪平,去稻田撿來農人丟棄的農膜洗凈作屋頂,前后用木料作板壁遮風擋雨,又以墻體掏洞作支撐,建造了一個小“閣樓”。這個占地約5平方米的“一線天”成了李壽茂溫馨的婚房,一直到妻子臨產,他們才調整到土墻房里居住。在西坑工區,李壽茂一待就是8年。
從工區到場部,從普通職工到副場長、場長,李壽茂把所學知識和對林業的熱情全部投入到洋口林場。李壽茂說,1970年和他一起分配到洋口林場的大學生共有9位,其中的8位在20年中陸續離開了林場,唯有他留了下來。
如今,李壽茂雖然退休了,但青山常在,后繼有人。
福建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教授鄭仁華是施季森的學生,他以洋口林場為核心試驗點,開展了新一輪杉木育種研究與推廣應用。在這里,鄭仁華建成了全國第一個杉木第4代種質資源庫。
鄭仁華同樣繼承了兩位杉木育種前輩的優秀品質,堅持年初三初四就上山套袋授粉。經過不懈努力,他構建了多世代育種核心種質群體,建立了國家杉木種質資源庫,為長期杉木育種奠定了基礎;選育出一批速生優質高產新品種,建成了全國第一個杉木第四代種質資源庫;建立了有性和無性結合的杉木良種生產技術體系,加速了杉木良種的推廣應用。
如今,杉木育種科研團隊的最新一代人也脫穎而出,青年才俊蘇順德和陳孝丑成功入選2018年福建省百千萬人才工程。在與南京林業大學、福建省林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過程中,洋口林場也產生了一大批“土生土長”的杉木育種專家。
翁玉榛1983年從福建林學院林學專業畢業分配到洋口林場工作。他在林場科研、技術推廣與產業化的第一線工作20多年,將最美好的青春奉獻給了林場科研。
翁玉榛是杉木育種奇跡的見證者與參與者,由他親手組建的洋口林場組培苗生產線年產杉木組培苗達1000萬株,使洋口林場的杉木良種苗走上產業化、規模化。他主持或參與的項目先后獲得省、部、國家級科技進步獎多項,先后獲得過國家人事部“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和“福建省青年科技獎”等榮譽稱號。
“杉木育種工作就是要一代接著一代干。”1992年到洋口林場的黃金華,如今已是新一代杉木育種科研團隊的領軍人。
作為林場副場長的黃金華,每年春節前后都要帶領科研人員著手準備杉木雜交套袋工作,為下一年的杉木第三代子代測定做前期準備工作。“杉木一年開花結實一次,花期多在春節前后,這是杉木雜交育種的重要時期,錯過了就要再等一年。”黃金華說,這樣的工作從2003年起,重復了13年,直到2016年4月我國第一個杉木第四代種質資源庫建成。
2004年,洋口林場開始從傳統的播種育苗逐漸轉為杉木組培育苗。黃金華帶領團隊經過多年努力,建成我國最大的杉木良種苗生產基地,種苗產業成為林場新的經濟增長點,每年為林場增加收入200多萬元。
2018年5月,有家林業上市公司向黃金華拋出橄欖枝,高薪聘請他到該公司種苗部擔任負責人,但黃金華拒絕了。
“洋口林場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養育了我,還有這里勤勞善良的林場干部職工對我的期盼,洋口林場這片熱土才是我事業成功的基礎和保障。我的事業離不開洋口林場,我愿意為洋口林場貢獻自己的畢生精力。”黃金華說。
杉木育種的奇跡背后有一批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林場老職工。
郭厥廣是洋口林場的老黨員、老職工。他工作總是沖鋒在前,認真負責。每次上山都是走在最前面,為后面的同志掃露水、掃蜘蛛網、劈雜草,露水打濕了他的褲腳,因此被老工人們戲稱為“掃露水的阿廣”。他工作嚴謹,一絲不茍,為了狠抓造林質量,他動腦筋想辦法,土洋結合,自制了鐵框,來驗收挖穴質量,碰到這個“鐵框框”,質量不合格的,根本沒有什么情面可講。
吳昌強是杉木育種嫁接能手,他熟悉并掌握洋口林場全國第一個杉木試驗性嫁接種子園48個優良家系的形態特征,可以進行現場家系鑒別。他熟練掌握杉木雜交育種操作技術,靠自己的認真摸索,反復實驗,正確掌握杉木花粉收集和套袋的最佳時期及方法,成功地進行了杉木雜交育種。
吳昌強累計獨立完成杉木雜交套袋2萬多個,受到陳岳武和施季森等多位專家的高度評價,稱他是“嫁接能手”,先后9次獲得洋口林場年度“先進生產者”的榮譽稱號。
今年54歲的陳世興承擔著洋口林場科研基地南山片區4100畝的科研林管護任務。陳世興深知肩上的責任,不顧南山林區生活、吃住、交通方面的諸多不便,任勞任怨,二十年如一日,默默承受著孤單與寂寞,視工作為生命,確保每月出勤25天以上,始終用心、用情、用力地做好本職工作。
“對老陳來說,什么事都可以商量,就是林場的樹一棵也不能碰。”這是南山村民在背后評價他的一句話。有一天陳世興巡山護林,當走到第一代良種子代測定林附近時,聽到有樹木伐倒的聲音,他判斷有人盜伐珍貴的科研林,于是就順著道路,堵住違法人員逃跑路徑,盜伐分子面露兇殘,惡狠狠地舞動作案用的彎把鋸朝著他砍來,他毫不畏懼,當機立斷沖向前將盜伐分子撲倒,奪下其盜伐工具。在與盜伐人員爭奪中不慎右手四個手指被鋒利鋸齒刮傷,鮮血直流,他撕下衣服作了簡單包扎后,帶傷將盜伐人員扭送到管護站。這些年,陳世興先后抓獲了盜伐人員8名,制止毀壞試驗林和試驗林標牌10多次,有效保護了試驗林,保住了科研成果。
60多年來,這里涌現了主動放棄回鄉工作,并把名字中的“玲”改成“林”的女大學生劉大林;拒絕高薪“誘惑”,一心進行科研,研究出了“洋020”“洋061”“洋003”等10個具有洋口林場知識產權的組培配方的李勇;為抓住盜砍杉木的不法分子,獨自在深山蹲守了1個月的護林員林順發……
他們,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在大山深處譜寫了一個又一個奮斗故事。時代在進步,林場在成長,“洋林精神”薪火相傳。
久久為功? 鑄就杉木育種豐碑
杉木育種是一項漫長而艱辛的工程,與優異基因相遇的背后,是洋口林場科研團隊秉持科技創新、科技興林、科技興場的理念,日積月累的辛勤付出。大山深處寫人生,無怨無悔作奉獻。
1956年7月,“福建省洋口綜合林場”在順昌縣成立,從此,洋口林場踏上了綠色征程。建場初期,全場上下抱著“一顆紅心一雙手,自力更生樣樣有”的信念,遵循“艱苦奮斗、勤儉辦場、因陋就簡、先生產后建設”的宗旨,立下“大干三年、綠化全場”的決心,向荒山野嶺宣戰。短短3年時間,建設了8個工區和1個采伐分場,綠化了4.1萬畝的宜林荒山。
位于白露亭的全國第一個杉木優樹收集區內,保存了陳岳武教授及第一代杉木育種科研團隊于1964年從閩西北天然林及人工林中收集而來的49個優良杉木無性系樹種。這片種質資源庫為后續杉木遺傳育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開了中國杉木遺傳的先河。
為了選育出速生、豐產、優質的杉木第一代良種,1974年,陳岳武帶領林場科研人員在全省開展大規模杉木選優行動。“到了當地,農民說哪株杉木長得好,我們便到哪里去,一棵也不放過。原始森林人跡罕至,大家只能沿著野豬蹚出的路艱難前行。”科研工人黃元錦是林場的爬樹高手,他告訴記者,采集優質樹種需要徒手或借助梯子,爬到15米以上的杉樹中上部采集穗條。
高空作業的危險性、森林天氣的變化莫測,為科研工作增加了難度。然而,陳岳武帶隊考察,沒有一點教授的架子,相反還親自爬樹采集,與科研工人們共同吃住。黃元錦還記得,有一回,陳岳武帶隊到建甌南雅選優采種,晚上從山上下來,滿身泥濘地來到鄉里招待所登記住宿,卻被工作人員以“客滿”為由拒絕了。“頭戴斗笠、身背水壺、卷著褲腿,渾身臟兮兮,一見到長勢好的杉木,眼睛發亮,二話不說就躥到幾米高的樹上,誰能看出他是大學教授?”
憑著不畏艱險、勇于吃苦奉獻的科研精神,科研團隊成員們最終從全省收集千余份優樹穗條、球果等繁育材料,為日后嫁接培育、雜交制種、觀察記錄、子代測定等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科研班組的工人,都是林木育種的行家里手。他們沒有周末和假期,沒有固定上班時間,只要有任務,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洋口林場科技科科長葉代全說,科研中最為關鍵的雜交套袋工作時間短、任務重,通常在春節前后進行,科研人員經常放棄闔家團聚的機會,踏著遠處村里傳來的鞭炮聲上山工作。
“雜交套袋基本都在春節期間,授粉時間很短,我們經常天沒亮就要上山,趕在太陽升起之前工作。冬天天冷,手腳凍僵了,只能不停地搓手跺腳。”鄭斌林是科研種苗班的杉木雜交套袋作業主攻手,參與了林場第二、第三代育種攻關工作。2009年,在杉木第三代種子園開展雜交套袋試驗中,為了盡快完成最后幾棵杉樹套袋,他不小心從6米多高的竹梯上摔落在地上,造成脊椎粉碎性骨折。治療后,他身上永久留下了支撐身體的鋼板。
然而,科研工作事不宜遲,休養了不到半年,他又說服領導回到工作崗位,繼續從事科研工作,堅持每年上山參與上千畝試驗林的外業調查、樹體管理等,被林場同事稱為“鋼板工人”。“野外科研工作有苦有樂,完成任務后能夠喝口水吃口飯,就是最開心的事了。”鄭斌林說。直到2017年體檢時,醫生發現支撐他身體的鋼板已經彎曲,執著科研28年的鄭斌林才不舍地退居二線。
“我們把杉木育種由單純產量改良,推進到木材產量、木材品質、抗病性和養分高效利用等多性狀的綜合改良。”黃金華說,在洋林人的持續接力下,洋口林場先后建成1至4代的杉木種質資源庫共計1102畝,系統收集整理了4132份杉木種質材料。目前洋口林場的杉木育種處于全國領先的第4代水平,跟美國和澳大利亞齊頭并進,已建成全國種質資源保存數量最多、內容最豐富、規模最大、良種檔次最高的國家杉木種質資源庫。
正是因為一代代洋林科研人奮力前行,負重拼搏,薪火相傳,才有了洋口林場從名不見經傳的小林場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杉木種質資源庫,造就了“世界杉木看中國,中國杉木看洋口”的奇跡。
自1964年起,洋口林場先后建立了1至4代的杉木種質資源庫共計1102畝。其中全國第一個杉木第4代種質資源庫,面積121畝,2015年2月定砧,2016年3-4月嫁接。目前,已建成全國種質資源保存數量最多、內容最豐富、規模最大、良種檔次最高的國家杉木種質資源庫。2009年12月,被原國家林業局確定為全國唯一的“國家杉木種質資源庫”。先后開展杉木1至3代種子園建設,杉木育種始終保持全國領先水平,在2020年開始建設全國第一個杉木第4代種子園,并全面應用最新的樹體矮化和高產穩產技術,按照精細化和果園化管理模式,實行育種研究與良種生產齊驅并進。
回首60余載科研路,一張張泛黃的獎狀,見證了洋林人的堅守與奉獻。他們扎根閩北一隅,向荒山野嶺宣戰,數十年如一日投入杉木良種培育、迭代與推廣工作,累計開展的150多項科研項目中有28項先后獲得科技進步獎,成為“中國杉木育種的搖籃”。
杉木良種造福百姓
杉木遺傳改良,終極目標是良種推廣與產業化應用。60多年來,洋口林場通過科技扶貧,從綠一片荒山到富四方百姓,走出一條建設生態文明和脫貧攻堅相互促進的路子,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樣板。洋口林場直接帶動周邊老百姓致富,每年為百姓提供約1200個就業崗位,增加農民收入約2100萬元。
順昌縣建西鎮謝屯村村民祖基權是當地土生土長的農民,長期以來,他在村里種水稻、種蔬菜,打些零工,年收入約1萬元,除去家庭日常開銷和孩子上學費用,所剩無幾,遇到年景不好的時候甚至要借錢過日子。
2006年,祖基權向洋口林場購買了杉木良種,種在自家農田里,起初只種了兩畝,“比以前種田效益高了”。2009年,嘗到甜頭的祖基權與林場簽訂育苗合同,擴大種植面積,一躍成為當地有名的育苗大戶。現在,祖基權家的10余畝苗圃,每年可育苗40多萬株。去年,祖基權經營繁育杉木良種的收入達到約10萬元。
前兩年,祖基權拆掉老房子,蓋起了一棟三層小洋樓,日子越過越紅火。像祖基權這樣和林場合作的育苗大戶在順昌有10余位,帶動增收的村民有100多戶。
洋口林場種苗科科長李勇介紹,為擴大良種紅利,洋口林場通過“林場+基地+農戶”、委托農戶育苗模式,與林農建立深度連接。
洋口林場在洋口鎮、建西鎮委托農戶每年育苗500萬株,解決了40個就業崗位。同時,林場在建西鎮際會村溪邊租賃成片閑置農田,雇傭當地60多名農民,承擔每年800萬株杉木良種苗的培育任務,林場出技術、出材料、包銷售,帶動參與林農人均年增收5萬多元。
除了合作育苗,洋口林場在實施營林生產、木材生產、林業科研等過程中,為當地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崗位和就業機會,助力農民增收脫貧。
洋口鎮道吳村村民鄭安忠就是其中的一位。鄭安忠2008年起到林場工作,剛開始就是“打小工”,整地、除草、打藥、施肥,一天收入30元,一年收入8000—9000元。這幾年,他還能做些苗木扦插等技術含量更高的工作,一年能賺4萬—5萬元。如今,以前種一年田也只能解決全家溫飽問題的鄭安忠在順昌縣城買了一套商品房。目前,道吳村有約50名村民和鄭安忠一樣在林場工作。
造林大戶廖小民2007年用洋口林場杉木造林1300多畝,不僅國家得了“綠”,個人純資產也增加500多萬元。看到杉木種植能掙上大錢后,農民把果樹園、養殖場全部改為杉木種植。近年來,洋口林場加大了杉木主題森林公園建設和“一場一景”建設,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豐富的綠色休閑場所和森林康養圣地,努力推進杉木文化、旅游、康養的深度融合,杉木育種的奇跡在持續不斷延伸。
幾代人堅守初心、赤誠奉獻、久久為功、科研報國,洋口國有林場杉木育種科研團隊以實際行動,在大山深處譜寫了壯麗的人生篇章。2020年8月20日,在福建省委宣傳部主辦的“八閩楷模”發布儀式上,“洋口國有林場杉木育種科研團隊”被授予“八閩楷模”榮譽稱號。
時間仍在前行,洋口國有林場杉木育種科研團隊科研報國、科技興林富民的腳步依然鏗鏘,他們始終堅守著美麗中國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