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黨,民族先鋒。
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是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為了迎接黨的百年華誕,中共土右旗委宣傳部、土右旗文聯精心策劃、推出了一套土默川鄉村印記叢書,涵蓋文史、藝術等各個門類,多維度地反映土右旗的歷史文化,是土默川上盛開的人文之花。
已經成書的五部分別是北川的文學作品集《一座山,別樣的生活》,周濤的紀實作品集《鄉愁百味》、《薩拉齊老故事》,白光保主編的《土右戲劇》,徐永和的地方史論集《準格爾地往事》。這五部作品,正在修改、完善、校對中。近日,評論家們濟濟一堂,對這五部作品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以往的研討會,多是在著作正式出版之后舉辦。由于評論的滯后,書著中的錯訛等遺憾很難得到彌補。有人說,電影是遺憾的藝術。其實,這樣的亡羊補牢式的評論,也是遺憾的藝術。文藝評論如何變被動為主動,提前介入不失為一種重要的方式。此次研討會,就是這樣的及時雨。評論家們各抒己見,既充分肯定了五部作品的文學價值、文化意義,又客觀、中肯地指出了存在的問題,以及進一步加以完善的措施,作者、編者都感到很受益。
王素敏認為,北川的?《一座山,別樣的生活》,作者對生活的熱愛之情縈回于通篇語句之間,但他著墨最多的,還是對土默川故鄉和故鄉親人的深深眷戀。在文集中,有近乎一半的篇幅是北川對影響自己成長的土默川中南部的村莊,以及圍繞這個小村落展開的有關鄉土風物、人與事的種種回憶。故鄉是他精神棲息的處所,故鄉是他心靈停靠的港灣。作者寫鄉情、親情,寫故鄉的年俗、婚俗、蒙古族食俗……這些豐富的民俗風情元素,既寄托了他的鄉情與鄉戀,又使他尋找到了塑造自己人格特質和生命本色的文化依據。
北川的小說,是他鄉土散文的續寫和延伸。它利用小說情節、人物虛構的自由性,將散文中由于真實性的限制,作者未能暢意表達的部分淋漓盡致地表述出來。塑造人物時,作者熟稔的鄉土生活對人物性格的形成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描寫景物時,作者擅長的精描細畫的功夫在兩部小說里也得到了完美的展現。
以詩性的思維來表達自己的思考,也是這部文集的突出特點之一。
王敏指出,《一座山,別樣的生活》是“土默川鄉村印記”系列叢書中最具文學性的一冊,北川的散文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同時語言的跳脫靈動與內容的厚重質樸形成一種奇妙的藝術張力。
故土情懷是貫穿北川散文的一條清晰的紅線,平實質樸的風景在作者極具特色的抒情語言中煥發出一種迷人的光彩。作者筆下,描繪鄉土生活、童年記憶以及大山平川的語詞組合較為自由,情緒和情感在串聯起的時空中隨意穿梭。《歲月的痕跡》篇,作者遵從感情的發展脈絡,自由地變換句式,或疑問,或感嘆,在詞句安排上或對仗,或疊音,在語言的舒徐展開、節奏變化中,思念親人的情感被逐漸推向高潮;《前山的果精靈》篇完全遵循和呈現了漢語語詞聲調的自然之美,讀起來有一種和諧的美感。雖實寫花果,卻意在盛贊這塊土地上辛勤耕作的農人對美的創造。
北川的寫作將物的萬千姿態與主體細膩別致的感受和內心洶涌著的鄉情無痕地融合起來。“山”“沙棗樹”“植被”完全超越了它們的實體意義,顯示了如詩語般瞬間的生命沖動和經驗凝聚的特點。北川是一名真正的土默川之子,這片大地既是北川的生命原色,也是他靈魂探索的高原。北川抒情散文的藝術張力與他追求生命的深度二者是同一的。
張曉霞指出,《鄉愁百味》用樸素誠懇的敘述和毫不矯飾的語言,將土默川散裝的民謠和鄉俗裝在一起,編織成一幅有敕勒川特色的本域風土人情畫卷,素面朝天的本土史實,意趣啟悟的民間鄉識,再現粗糙毛茸、鮮活無序的日常生活,還原鄉土的元氣、田園的童心、民間的詩意。
真情、親情為《百味》提供了豐富的養料,他以一個從未離開的農民的閱歷和感知去貼近鄉土大地,長時期地體味、涵養鄉村生活、民間文化調動了他的感知系統,鄉間綿密人情一直在滋養著他的心性,尋根于民間,尋心于自然的態度,平視的目光熱切地關注著底層民眾辛勞、篤實、清甜、微苦的生活。天然的親近,血脈相通,惟妙惟肖的寫作源于作者對故鄉沙海一帶民俗風情的深刻理解與把握,還有對家鄉世俗人情的珍視與咀嚼,他所描寫故鄉的諸多事物,看似在寫物、在寫景、寫季節之下、命運之中人與事物的某種變遷,其實是在寫這一方水土不同生命的際遇和選擇,是時間在故鄉這個載體之上留下的痕跡,更是這些痕跡對作者的種種觸動,道出千千萬萬村莊最真實的含義。
城市化的擴張、日新月異的變遷,無孔不入的商業文明,鄉土容顏大改,各個地方越來越相像,作為血脈相依的鄉村在逐年陌生,鄉愁在一點一點地失去可以觸摸的載體,作者的鄉愁讓那些淡忘者在回望中感嘆,讓那些陌見者在認知中感動,讓忙碌者獲得短暫的停歇。《鄉愁百味》唱響了最后的挽歌,觸動了我們心底最柔軟的痛,從而珍惜現在的生活,重啟感恩。一代代人“故鄉”的魅力與文化指向正在消減,用文學敘事為家鄉文化史接續缺失的精神鏈條,薪火傳承地脈風情,這種記錄和挽留是有意義的,至少可以在未來同質的生活面貌前,盡可能多的保留下不同文化的豐富和生動。
盧志娟認為,《鄉愁百味》以六輯文字,全方位無死角地展示了近半個世紀以來土默川平原上的人情風俗,從吃食物件到花鳥草木,從故人往事到童謠老歌,細細密密,饒有情味。
寫美食,如數家珍,炸糕、莜面、酸米飯、殺豬菜、羊雜碎……不僅色香味俱全,而且熟諳其制作過程、配方佐料、做法吃法、諸多門道。寫年節,從大年、元宵、中秋到二月二、清明、端午……對故鄉民俗的細節有著精準的把握,體現了扎實的生活根基、敏銳的感知能力和豐富的文史知識。寫物件,有犁、耙、耬、鋤、鐮刀、扁擔、碌碡、連枷……也有老鈴、老井、嗩吶、煤油燈……作者往往將對農人生活的講述與各種器物的介紹自然地融為一體,讓人在了解這些物件的同時感受農民的普通與偉大。
全書被賦予最深厚情感的是土默川上的人們,特別是寫父親、母親的幾篇無一不令人潸然淚下。作者以樸實無華的文字講述了他們的苦難人生,展示了他們在苦難中鍛造出來的堅強、樂觀、豁達和對這片土地深沉的愛。透過他們,不僅能看到土默川人的精、氣、神,也會看到中華大地上輩輩相傳的優秀品質和民族精神。
與充滿地方風味的內容相協調一致的是其質樸、親切的文風。作者用平淡自然的語言間以適量的方言土語將故鄉的風物人情訴諸筆端,如話家常般娓娓敘說,強化了散文的地域色彩。
《鄉愁百味》,百味鄉愁中蘊含人生百味,這是混合著土默川的泥土味、煙火氣,充滿生活實感的百般滋味。
田中元說,民間故事是鄉村文化傳播的引領者,能讓讀者在看似松散的語言傳達中發現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分享到民間的智慧和閱讀的樂趣。讀罷《薩拉齊老故事》,仿佛走進了鄉村的深處,一股鄉村氣息撲面而來。
《人杰地靈》《名人往事》這兩欄彰顯著薩拉齊歷史的厚重和驕傲。一個邊陲小鎮驚人地容納了諾大歷史空間,厚重感撲面而來……歷史已經過去,故事卻經久不衰,給人以鐵馬冰河入夢來的歷史想象。《斯諾與艾黎的薩拉齊之旅》讓人看到了薩縣人民歷史上的傷痛以及斯諾與艾黎的國際主義精神;《薩縣抗日游擊隊的“三大戰役”》等讓我們看到了薩縣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紅色基因代代相傳。至于對土默川走出的科學家、藝術家的書寫更讓人驕傲和自豪,一展土默川的新時代風采。
《史海鉤沉》《滄海桑田》兩欄,以史為鑒,敘述歷史娓娓道來。《薩拉齊名稱的由來》《民國時期的包薩鼠疫》《鄉村教堂的百年風云》《美岱召懷古》《敕勒川上<敕勒歌>》等篇章,資料詳實,以小寫大,在濃縮的歷史敘寫中,中華文化躍然紙上,小故事,大歷史。
《道聽途說》、《八卦亂彈》這兩個欄目的內容凸顯出民間想象和民間智慧。這些故事看起來捕風捉影、不著邊際,但故事的背后潛藏著深厚的民間文化的魅力。《人生如戲》一欄,取名成趣,簡簡單單四個字,又把所有的故事的主題一言以概之。雖然故事不多,但宛如一首老歌,越唱越有味。
總之,民間故事作為地方文化景觀,體現出一個地方人與自然相處的文化生態,是民族的根和魂,可以使我們從中汲取智慧和精神力量。
張曉霞說,如果說《鄉愁百味》是對文化地理的眷戀,是喚醒記憶,解開氣質密碼,那么,《薩拉齊老故事》便是周濤對歷史傳承的牽掛,是搶救散落歷史,打開薩拉齊的生命基因。諸多獨具地域特點的背景身份,承載的時代符號極為駁雜豐富,而且特征鮮明。然而,和所有的記憶一樣,這座小鎮的記憶在歲月的嬗變中也在一點點風化、湮滅,承載“記憶”的媒介也不可逆地走向損毀一途,尤其在大規模的拆遷改建這樣的背景之下,薩拉齊的文化記憶鏈條隨時都可能中斷,而這些鏈條一旦中斷,那些彌足珍貴的與“文化記憶”有關的東西也許就再難尋覓,被掩埋在一層層的泥沙之下。《薩拉齊老故事》的初衷就是想給未來的人們提供一個與“古人”對話的機會,它可以理解為是薩拉齊的百寶箱,有地方史志性手冊功能,上追溯遠古,下勾連到而今,是土默川世世代代值得永世珍藏下去的老羊皮卷。
作者在對歷史的一次次回溯中,伴隨著行走和尋找,一次次沉陷古籍,奔走街巷訪問和探究,在發黃的書卷中,在珍存的檔案里,在昔日的遺址故地尋找,做著打撈、保存和呈現薩拉齊“歷史記憶”的工作。《史海鉤沉》和《滄海桑田》中視通萬里、思接千載,深挖父輩及祖上鮮為人知的歷史和形成這種歷史的背后原因,它讓我對這片熟悉而陌生的故土一再地投入不同的情感打量和心弦的叩響。
海量的資料收集、篩選、編寫,堅持靠材料說話,大量引證傳統典籍材料,有些是人們所熟悉的,但納入本書系統的沒有傷筋動骨的拆遷,倒是有“翻新”出新的涵義。最為可貴的是作者以感性直觀的方式再現歷史現場的生動人事,避免客觀基礎性的記載流為程式,成為再現而不是重現,超越了這類史志的意涵及呈現方式。《名人往事》和《道聽途說》中作者一直在用自己的思緒拍打歷史的回聲,尋找著關于歷史的種種細節,以自我的體悟參與了歷史敘事的情節建構與發展,實現了主體的歷史文化審美,賦予地域風貌品格以薩拉齊這片土地的獨特性,由此,歷史被賦予了個性的思想和不群的識見,將個人的體溫和情感個性與記錄本體進行了無法取代的鏈接和不可剝離的思悟,因此就避免了歷史重復的枯索和單調。
文中穿插了許多耐人尋味的歷史典故,還歷史以鮮活的生存場景,讀來如歷其境,他長于從歷史的廢墟迷霧里去尋找人證、物證,還原這些證件生命的溫度和價值,激活了這些人物的心思和靈魂。讀著這些動人的篇章,就仿佛走進了薩拉齊歷史博物館,這些實物和細節,牽出來許多故事和人物,既有知識性、趣味性,又有歷史的酸辛,也碾軋出時代躍遷的履印。使讀者的認知在微觀與宏觀中交融,在時空的經緯度中遷流漫衍。
張偉指出,《土右戲劇》的體系構架很完整。直取“土默特右旗戲劇發展史”,雙水分流,晉劇、二人臺分而述之。史的描述,提綱撮要,高屋建瓴,給讀者一個整體印象,獲得一種宏觀上的把握。起承轉合,來龍去脈,沿波討源,像黃河水一樣浩浩湯湯,奔流向前。接下來第二部分聚焦作品,先做概述,再精選各個時期的代表性作品,經典薈萃,便于含英咀華。二人臺起于民間,流傳著許多膾炙人口、耳熟能詳的戲劇故事,編者披沙揀金,“五哥放羊”等六個故事便構成了該著的第三部分。在土右旗,在民眾當中,也同樣流傳著藝人的逸聞趣事,關乎藝德,關乎技藝,“名人軼事”構成了第四部分內容。該書的最后一部分,為云雙羊等老藝人立了小傳,也是必要的補充。統觀全書,已經具備了準戲劇史的格局,至少可以說,是縣域戲劇史建構的基礎工程。現在是幾個板塊各自獨立,下一步有研究力量的介入,把這些東西揉在一起,做深度闡釋,那就是戲劇史了。到目前為止,地市級的戲劇史、省一級的戲劇史尚且不多見,土右旗已然推出這么一部體量可觀的著作,真不愧為是二人臺藝術之鄉。
第一部分是戲劇藝術,第二部分的概述則聚焦于劇本即戲劇文學了。這兩個概述,都失之于簡,就是過于簡略了。羅列多,展開分析還不夠,對藝術特色的提煉和概括也不夠。我從這里看到了巨大的學術空間。比如二人臺成因一段,完全可以擴展成一篇萬字長文。
越慧貞指出,《準格爾地往事》是凝聚了徐永和幾十年實地采訪、田野考察、史料收集、取舍辨析的功力,形成的準格爾地的歷史鏡像。
平視民間、聚焦民生、關注民事,檢索準格爾地先民的生存方式。書中對此地百姓的生活歷史平視地進行點的開掘和面的展示,顯示了一種以人為本、態度親和的敘述方式。選取地方發展的要點,提煉專題研究,重點突出,亮點集中,內容厚重。
文史記載與紀實敘述并重,多重印證史實的準確。本書引用資料來源極具權威性。對一個考古細節的多次驗證,以求其可靠性,將論據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勘驗出來,參祥其中相互吻合之處,形成確鑿的判斷,使得成果考證更加詳實準確。
移民特色與蒙漢文化特色并舉,挖掘民族融合歷史。尊重蒙漢兩種文化融合并蓄、交織共生這種特點,尊重特定歷史時期、特定地理位置、特定自然環境與民俗文化發展等綜合特色。著述體量宏巨,題材典型,思路深廣,氣度不凡,給人以沉甸甸的厚重感。大量搶救性的口述史,側面記錄了一個歷史淵源久遠深邃的準格爾地,打開了我們感知敕勒川歷史脈搏的“窗口”。
土右旗委常委、宣傳部長任志剛在講話中表示,聆聽了評論家們發表的真知灼見,很受啟發。我們要組織作者、編者,認真討論、研究,充分吸納專家們的意見和建議,進一步修改、完善,向黨的生日獻上一份盡可能完美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