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玉報 姚璐 張友才 殷鵬遠 程宇 石藍星
摘要:為了保證堤壩工程的防洪安全,充分發揮工程效益,切實做好堤壩工程的白蟻防治工作,在分析和探討白蟻隱患產生的原因、演變過程、種類及危害程度的基礎上,總結了長江南京河段堤防白蟻防治技術實踐經驗,提出了長效管理的對策及建議。對堤防白蟻防治工程新技術進行了展望,可為長江南京河段堤防精細化管理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
關鍵詞:長江堤防;白蟻危害;防治技術;長效管理;長江南京河段
中圖法分類號:TV871.2文獻標志碼:ADOI:10.15974/j.cnki.slsdkb.2021.03.011
文章編號:1006 - 0081(2021)03 - 0065 - 03
土棲白蟻(黑翅土白蟻、黃翅大白蟻)是危害水利堤防的主要蟻種,土白蟻蟻群龐大、繁殖迅速、危害隱蔽、破壞力強,其成年蟻巢可以約1 m3/a的速度掏空堤防,削弱堤防抗剪抗壓能力,從而在汛期時造成嚴重的塌坑管漏等險情。
1 長江南京河段堤防白蟻危害分析
1.1 蟻巢隱患存在原因
(1)防治意識不強。堤壩建設前清基不徹底,未對壩基古墓、古墳、古樹蔸等遺留物內隱藏的白蟻隱患開展滅治,筑壩土壤結構不良。
(2)堤壩岸線長,防治難度大。雖然每年都實施預防、藥殺、挖巢、灌漿等措施防治,但受人力、物力制約,治理工作不能全域、無死角開展,而堤防四周仍然存在較多的蟻源、蟻患,短時間內難以滅盡殺絕。
(3)重藥物治理,輕工程措施。白蟻防治人員習慣采用投藥治理的方法,不重視對重大蟻巢隱患的評估與治理,壩體內遺留蟻洞存在隱患,造成新的漏水險情。
1.2 白蟻巢與漏水洞演變過程
水利工程的蟻患一般是建壩、建堤前遺留下來的隱患,尤其是壩基蟻患。原本建在正常水位浸潤線之上的蟻巢,隨著堤壩前水位升高、浸潤線上升,受到浸潤線的影響和水淹沒的威脅,白蟻生存的穩定環境遭到破壞,未及時搬遷的巢群被水侵襲而淘汰,蟻群棄巢后沿蟻道向壩體上層安全區轉移,并重新構建新蟻巢。日積月累,經過幾年或幾十年更長時間的營造,蟻巢結構發生從單腔到多腔、從簡單到復雜的變化,白蟻在壩體內構建了完整的巢腔系統和蟻道系統,形成上下蟻洞網絡,給堤壩安全帶來了隱患。
1.3 白蟻種類和危害程度
(1)在我國白蟻種類眾多,其中危害堤壩的白蟻主要是黑翅土白蟻、囟土白蟻、海南土白蟻和黃翅大白蟻[1]。根據南京市的氣候特征、地理條件及水利工程白蟻防治現場調查,危害長江南京河段堤防的白蟻種類主要是黑翅土白蟻,是一種群居性有嚴格分工的昆蟲。
(2)黑翅土白蟻是水利堤壩白蟻危害最嚴重的土棲白蟻種類,其分布范圍廣、危害大。黑翅土白蟻在堤壩內可筑成直徑達1 m以上的主巢和上百個副巢,入土正常深度約2~3 m,主巢由菌圃和泥盒子王宮,同時主巢周圍分布大小不等的眾多衛星菌圃,少則幾十個多則上百個,菌圃大小不一,其中菌圃與白蟻以共生關系存在。
(3)黑翅土白蟻危害的根源就是蟻道形成滲漏通道,貫穿堤壩內外,當水位升高時,從迎水坡蟻道口進水,通過主巢流出到背水坡,隨著漏洞的擴大,將會釀成崩堤垮壩。為了保證水利堤防的安全度汛,治理活巢蟻患至關重要。
2 白蟻防治技術實踐
將白蟻防治作為防洪安全和工程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按照《江蘇省堤壩白蟻防治辦法》和DB32/T 1361-2009《堤壩白蟻防治技術規程》[2]等相關規范,定期檢查白蟻防治工作的開展情況,并組織白蟻防治經驗交流。長江南京河段堤壩白蟻防治理念從發現危害隱患后的被動處理,發展到了“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和“專業防治與群眾防治相結合”階段[3]。
2.1 做好蟻害普查和蟻情調查,及時有效防治
長江南京河段北岸從駟馬山河-小河口,南岸從慈湖河口-便民大道河口,每年4月白蟻開始外出活動時,安排有豐富白蟻防治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對該河段121 km堤防進行白蟻危害普查。采取直接檢查法,對堤防草皮、引誘樁、泥被、泥線、分飛孔等白蟻跡象進行詳細踏勘排查與記錄。查清堤防白蟻的分布范圍、危害程度及危害種類,是白蟻防治工作進一步開展的關鍵。2020年上半年,在南京長江河道堤防江南管理所K12堤段,經技術人員全面普查時發現成片分飛孔及有翅成蟲,該堤段壩周邊有大面積樟樹林形成了蟻源區,蔓延到了堤防背水坡上。白蟻防治技術人員掌握時機,按照《江蘇省堤壩白蟻防治辦法》,及時在分飛孔內及其周圍開展重點投藥,消滅“候飛室”的有翅成蟲,從而有效降低蟲源基數、減少擴散蔓延,阻止了新群體產生。
2.2 對癥下藥,營造采食藥物的小生態環境
在白蟻采食危害較輕的堤段,一般采用普遍埋設誘殺的方法。但對于一些白蟻危害較重的堤段,應開展重點投藥,具有食藥率高、用藥量小等優點,便于更好尋找地面指示物、及時做好標記。要想獲得理想的滅殺效果,應掌握白蟻的生活習性及其活動規律,并根據堤壩蟻害情況靈活運用藥物投放技術,對癥下藥。在普遍投藥和重點投藥中,可采用“密封、隔熱、遮蔭、保濕、防雨”的十字方針投藥法。在水利堤防白蟻防治中,該方法對顯著提高食藥率和查找指示物準確率效果較好,能提高白蟻食藥速度 ,加快堤段白蟻防治,控制達標進程。
2.3 加強技術培訓與練兵,不斷加強蟻巢蟻患處理
(1)活巢開挖。根據春、秋兩季普查報告,組織技術人員在汛期后對活巢隱患進行開挖。找到土壤表層的白蟻蟻道,延續追挖,圍剿主巢,直至抓捕蟻王蟻后,用氟蟲腈粉劑噴在殘留的兵蟻、工蟻、幼蟻身上,最后對開挖現場進行回填夯實。2019年汛后,技術人員在長江南京河段堤防白蟻危害嚴重堤段共開挖出活巢蟻患主巢15個,抓捕蟻王、蟻后15對。
(2)帶藥灌漿。對易發生坍塌滑坡等不穩定土壤部位,或者遇有障礙物不易開挖主巢的蟻患區,采取帶藥灌漿工藝。蟻巢灌漿施工采取不開挖處理滲漏部位,利用灌漿泵壓力,通過鉆孔或預埋管路,將膠凝材料與化學溶液灌注到壩體內部空穴的技術,從而達到滅殺、加固、防滲等工程目的。在灌漿過程中,灌漿壓力的設定、注漿位置的選擇是帶藥灌漿技術的關鍵環節,是關系灌漿成敗的重要因素,最后檢查孔壓水實驗成果,作為灌漿工程質量評價的主要依據。
2.4狠抓蟻害控制達標環節,通過達控復查驗收
對蟻害控制達標的堤防,春秋兩季做好普查,在布設引誘樁、引誘坑、藥物投放的同時,不斷加強迎、背水坡地表各部位的檢查,一旦發現白蟻危害表征跡象,立即跟蹤檢查滅治,并做到對癥下藥密布密投,確保堤防無成齡巢跡象。以堤防為中心進行地毯式排查、搜尋、不留死角、不留隱患,發現一處消滅一處。對蟻害較重的堤防,采取大兵團聯合作戰,集中力量檢查突擊,嚴控蟻患,逐步向環境面和疑難點擴展,層層推進,直至達到消除蟻患的目的,確保達控復查驗收順利通過。
3 白蟻防治長效管理工作
3.1 做好堤防綠化建設過程中的白蟻防治
堤防管理單位要做好堤防植物的種植規劃,在考慮堤防周邊樹木美化的基礎上,合理配置植物品種。以長江岸線整治為契機,將項目整改與生態環境改善有機結合,加強對沿江各區打造的景觀綠化提升帶和濕地保護與環境提升工程的生態管控,根據實際需求,復綠宜優選抗蟻性較好的草木,宜造多樹種混交林,以維持生態系統結構穩定。在復綠移栽過程中,采取預防措施,對所選草木開展白蟻檢查,并進行白蟻藥物處理,以避免老樹木帶白蟻蟲卵過來而形成新的蔓延與筑巢的危害。在白蟻活動頻繁的區域,可改變土壤結構,增加土壤的堿性對白蟻有抑制劑滅殺作用,必要時可進行表層土壤置換與改良。
3.2 加強河道堤防養護和環境治理
加強河道堤防養護和環境治理,消除蟻源區白蟻生存繁衍,防止蟻患向堤防傳播是保證和鞏固滅治效果的重要手段。定期對主江堤、通江港堤及長江江堤與水域之間的灘地環境開展生態養護作業,加強對矮生灌木的管理,破壞白蟻孳生環境,確保堤防環境優美、河道整潔。加大對以山代堤段、景觀提升段四周環境巡檢力度,做到不留死角、盲區、隱患。整治堤壩工程本身環境,禁止在堤壩上堆放木材、柴草及雜物,及時清理堤壩上及其周邊白蟻喜食物,抑制白蟻的滋生與蔓延[3]。在每年春秋兩季白蟻活動、繁殖高峰期,堤壩管養單位應加密養護頻次,對堤段上的樹木、紫穗槐、柴草和蘆葦等雜草進行集中清理,以確保堤防內外干凈。
3.3 建立長效管理機制
堤壩白蟻防治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需建立資金和政策投入的長效機制,保證人員、資金落實,做好定期與不定期的普查、預防和治理工作。加強白蟻防治技術培訓力度,提高堤防管理人員對堤壩白蟻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艱巨性的認識。加強白蟻防治工作的檔案管理,對當年的白蟻防治記錄、防治工作計劃和總結、驗收等資料進行整編、歸檔。按照《江蘇省堤壩白蟻防治辦法》與DB32/T1361-2009 《堤壩白蟻防治技術規程》,并結合長江南京河段堤壩管養工作實際,完善白蟻防治工作方案和制度,逐步實現白蟻防治工作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確保長江堤防工程的防洪安全[4]。
4 白蟻防治新技術展望
隨著“智慧水務”概念的提出及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智慧水務行業逐漸從信息化向智慧化發展。白蟻智能監測控制技術是一種以IPM有害生物綜合處理模式為理論基礎、“物聯網+綠色”的白蟻防治監測控制技術。該技術將大數據、物聯網與白蟻防治相結合,通過安裝智能裝置引誘監測白蟻,利用平臺遠程監控實現實時自動監測。在白蟻啃食裝置后平臺會自動報警,通過定位檢查蟻害,實施滅治,持續循環開展智能監測,實現自動警示,逐步降低蟻患區域的白蟻種群數量和密度。
白蟻智能監測技術與傳統白蟻防治模式相比,具有以下優點:①自動智能,基于“物聯網”白蟻智能監控技術集成和創新,實現高智能化蟻情監測及管理;②省時高效,實時監控白蟻危害情況,實現“早發現,早治理”,精準定位蟻害位置,方便后期維護和管理;③惠及面廣,不僅使堤壩本身受益,還能降低堤壩周圍綠化植物遭白蟻危害的概率,有效控制整個區域白蟻種群數量和密度;④綠色環保,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構建綠色、環保、安全的自然生態環境。
5 結 語
滅治堤壩白蟻,是涉及到堤壩工程防洪安全的大事,是工程管理單位的重要工作之一。堤壩白蟻防治,每種方法都有利有弊。長江南京河段兩岸堤防長約269 km,堤防型式多樣,監管及治理有一定的難度。在白蟻防治工作中,應根據堤壩白蟻活動規律,充分發揮自然因素控制作用,因地制宜采取多種措施綜合治理。對經常出現蟻患的重點防洪區域,引入白蟻智能監測控制技術。對未出現蟻患的區域,加強地表跡象的檢查。按照防治結合的原則,在工作實踐中不斷探索白蟻防治技術,不斷總結經驗,才能更好地做好堤防白蟻治理工作。
參考文獻:
[1] 劉向陽.堤壩白蟻防治技術探討[J].中華衛生殺蟲藥械,2011,17(3):237-239.
[2] DB32/T 1361-2009 堤壩白蟻防治技術規程[S].
[3] 周貴寶,許愛如,張大偉,等.江蘇堤壩白蟻防治技術探討[J].江蘇水利,2016(7):44-46.
[4] 顧禮清.淺淡長江常熟段堤防白蟻危害的防治[J].江蘇水利,2019(6):76-77.
(編輯:李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