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漢仙,董 嬌
(滇西科技師范學院,云南 臨滄 677099)
電視媒體是典型的傳統媒體,處于我國傳媒的主流地位,是人們獲取新聞資訊的主要方式[1]。然而,隨著互聯網與移動智能設備的日益普及,新聞傳播模式明顯變化,越來越多的受眾開始選擇手機媒體,這讓電視直播面臨越來越艱難的考驗。電視媒體要想在新環境下提高競爭力,需要主動與手機媒體相融合。對此,電視媒體應緊抓這一機遇,深入分析現階段新聞直播行業面臨的問題,主動與手機媒體加強融合,這樣才能獲得更大的發展。
我國媒體行業發展速度很快,移動終端占據著很大的市場份額[2],尤其是手機媒體,憑借其高度便攜性、豐富多彩的新聞內容、高頻互動性等優勢,吸引了高消費、高學歷、年輕群體。這些受眾群體漸漸地流向移動手機端,偏向于從手機媒體了解新聞資訊,這使得手機媒體與傳統電視直播之間出現了“收視率之爭”,為電視新聞直播發展帶來了不利因素。對此,電視新聞直播應積極同手機媒體融合,逐步解決電視觀眾被分流的問題,為推動電視媒體的快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移動新媒體的發展為電視新聞直播帶來了嚴峻考驗,尤其是減弱了新聞報道的公信力[3]。當前我國進入社會轉型關鍵階段,社會矛盾呈現多元化特點,面對各種公共新聞事件,人們可以借助手機媒體接收新聞信息并發表自身觀點,全面參與到新聞生產與傳播中。這使得新聞生產傳播不再以專業媒體為主導,使主流媒體的話語權面臨巨大挑戰。同時,網絡空間中存在大規模虛假信息及非理性言論,受眾對不良信息的甄別能力較差,對電視新聞直播中的真實信息完全不感興趣,這使得電視新聞報道的公信力持續減弱,也影響了電視新聞直播的權威。
電視新聞直播在發展過程中受到題材、時長等影響,導致內容非常單一,對觀眾的吸引力較小。若電視新聞直播與手機媒體相融合,可以發揮手機媒體的特點與優勢,多渠道收集各種新聞資源,讓豐富的直播新聞能夠在多個媒體平臺中展示出來。這樣可以解決時長給電視新聞帶來的限制,能夠讓用戶可以隨時隨地接收到精彩的直播內容。
電視新聞直播要想獲得更大的發展,需要與手機媒體走融合發展道路,可在直播過程中與觀眾進行有效互動,了解其真實所需,從而滿足其需求,進一步提高電視新聞直播效果,逐步解決電視觀眾被分流的問題。在手機媒體的作用下,為觀眾回流創造條件,保證電視新聞直播具備更強的影響力。
以往的電視新聞直播策劃主要采取采編、剪切等方式,在技術上有著嚴格要求,這增加了新聞生產成本[4]。將電視新聞直播與手機媒體相融合,在智能手機、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可以保證新聞采編更加效率,也能減輕工作煩瑣程度,電視新聞直播的時效性也能得到體現。例如,新京報組建了“我們視頻”團隊,實行指揮協作機制,總編輯在微信群中負責督導,編輯和記者等都能夠共享新聞線索。具體流程為確定直播動議、拍板決策、確定直播思路、記者深入現場、發起直播以及發布直播頁面,整個過程只需要不到2 h,大大降低了新聞直播的生產成本。
當前,直播在信息傳播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抖音、微博和快手等App均支持直播功能[5]。電視新聞直播與傳媒平臺直播在形式上有較大差異,主要表現出社會性、大眾性以及非營利性等特點,在直播方面要選擇不一樣的路徑。電視媒體應積極借鑒新媒體平臺的品牌化直播思維,形成有特色的直播品牌,能夠在品牌效益下吸引更多受眾。在新聞直播實踐中,電視媒體應注重保障新聞媒體的真實性,深入挖掘新聞事件,防止在新媒體直播環節遇到各種負面因素,解決嘩眾取寵的問題,進一步強化自身權威性與公信力,進而積極、正確地引導輿論。此外,電視媒體要不斷吸引優秀人才,完善招聘制度,跟上融媒體發展腳步,培養更多素質高、能力強的新聞直播人才,才能讓新聞直播與手機媒體真正融合。
融合要兼顧合作與發展,電視媒體要轉變落后的新聞傳播模式,不能單打獨斗,應該盡快建立新聞資源交換中心,與手機媒體進行融合。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要學習國際主流電視臺的成功經驗,從手機媒體的傳播特征出發,構建專門的新聞資源交換網絡;從實際情況出發,不斷對現有模式及實施的各項措施進行調整,這樣才能使融合路徑與我國新聞傳播格局相符。這樣在發生新聞事件后,電視媒體與手機媒體可以實現新聞信息共享,在新聞傳播環節也能加強合作,確保傳播內容更加豐富,不斷提升傳播的競爭力[6]。對電視媒體而言,也要優化新聞生產方式,不能一味地自產自銷,應利用手機媒體,全方位地整合各家新聞資源,為大眾提供多元化新聞內容,進一步提高新聞直播的吸引力。
手機等新媒體在發展過程中吸引了大量傳統電視媒體的受眾[7]。電視媒體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傳播深度方面,對此要在新聞直播上進行創新,并與手機媒體進行聯動,共同完成新聞直播。這樣能夠保證線上線下都有直播渠道,在社會上增強新聞直播的影響力,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的《共同戰“疫”》通過現場直播的方式,讓廣大受眾及時了解軍隊在武漢支援的實時情況。同時,記者也進入抗疫前線,采取網絡直播形式播放現場畫面,保證介紹與采訪同時開展,并在電視端、移動端同步播出。電視端新聞播放后,記者使用移動端面向廣大網友直播,這樣就讓大屏與小屏完成了密切結合,面對著競爭日益激烈的媒介態勢,電視新聞也能始終保持較強的影響力。
“慢直播”也在武漢抗擊疫情過程中應用比較廣泛,如央視新聞媒體端、客戶端以及新華社客戶端都采用了“慢直播”的方式。這樣人們利用互聯網能夠實時了解武漢抗疫情況,也能產生身在現場的感覺。此外,“慢直播”能夠創造“想象的共同體”,為人們提供了發表感想、聚焦話題的平臺,使人們可以將自身情緒和情感宣泄出來。在央視新聞的《云守護:武漢監護室里出生14天的石榴寶寶》中,每個網友都成為了“云爸媽”,一起守護寶寶成長,給予其鼓勵和關愛。通過“慢直播”的方式,人們能夠在網絡中分享自己的感受并加強了互動,產生了極強的現場感。
隨著媒介融合趨勢的逐步加快,傳統傳播方式已經落后,很難達到人們的實際需求。電視媒體直播過程也應該積極借助社交媒體吸引更多受眾,具體來說,要使用屏幕二維碼、彈幕等方式,讓受眾參與到直播互動中。這樣一來,電視直播的溫度感與社交感才能增強,受眾黏性也能大幅度增加。例如,央視春晚直播在互動方式上進行了創新,通過微信搖一搖的方式,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其中,實現了收視率的大幅度提升。當前很多主流電視媒體開始借助手機媒體直播方式,讓節目能夠推陳出新,并發揮電視媒體的品牌優勢,在手機媒體的應用過程中,不斷拓寬直播渠道。與受眾立體化與融合性的互動,不僅塑造了新媒體品牌,也有效提高了電視直播收視率。例如,因重慶人對大足石刻具有濃厚的感情,重慶衛視策劃了《保護臥佛》直播活動,不僅開展了手繪漫畫活動,還向社會大眾征集“我與臥佛”老照片,點燃了廣大受眾的參與熱情。直播前,電視臺微博、官網陸續收到很多投稿,有些是近期照片,有些是1950年的照片。直播穿插了很多感人的老照片故事,賦予了節目更多的內涵。同時,電視直播與網絡平臺同時開展有獎答題活動,以大足石刻為主題,一問一答,實現密切互動,收視率直線上升。
近年來手機用戶數量逐步增加,要想增加直播的吸引力,要保證內容有特色,才能引起受眾的關注度。電視新聞直播與手機媒體的融合必須注重對本地特色新聞的挖掘力度,確保人們借助移動手機可以及時了解當地新聞動態,這樣才能滿足其在特色新聞方面的需求。本地特色新聞能夠適應當地人的收視習慣,也能確保新聞直播滿足民生需求,促使新聞節目組與受眾加強聯系,引起受眾關注。電視新聞直播應該引入當地有特色的新聞,將視角放在經濟、文化以及生活等方面,共享信息資源,傳播地方文化,確保群眾在電視新聞直播中了解更多本地特色資源,增強人們的自豪感與認同感,增加對電視新聞媒體的黏合度。例如,安徽廣播電視臺設置了新聞直播窗口,集中報道防疫知識、戰“疫”故事;公共頻道每日的《抗擊疫情在行動》特別直播,深入、細致地剖析疫情防控題材;制作《復工復產 同心抗“疫”正進行》直播節目與援鄂醫護人員回家的《春暖花開,我們回家》節目。這些節目內容非常新穎,向受眾講述了很多感人故事,并在情感上引起了共鳴。又例如,每年高考之際,安徽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會策劃《我們的高考》主題節目,開設《高考日》《揭線日》《咨詢日》系列高考直播節目,為手機端觀眾呈現了高考現場、高考分數揭曉、招生咨詢等最新內容,引起了強烈的社會關注。
電視新聞直播與手機媒體融合,是改革與創新傳統電視新聞直播的方式。創建新聞資源交換中心,可共享新聞資源,構建集合傳播平臺,生產出多元化內容,開發符合當地特色的新聞直播內容,多元化地精準傳播,積極迎合不同群體所需,如此才可真正吸引用戶,在社會輿論中牢固地把握話語權,進而對社會輿論進行正確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