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劍
北京城建設計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 200233
砼結構自防水為地下車站實現防水處理的關鍵點,而實行接縫施工是達到防水目的的重點。
(1)砼材料的外加劑和各類原料使用管控。為了提高車站結構的防水效果,可選擇適當添加膨脹防水劑,在實際應用中,需先細致檢查該試劑的質量以及和其他原料的融合性。通過實踐嘗試,若要砼結構達到最佳的抗滲透能力,應添加補償收縮率在(1.5~3.0)×10-4的膨脹防水劑。在制作防水砼材料期間,可添加適當顆粒較小的礦渣粉以及粉煤灰,其中后者品質級別至少達到二級,實際添加量需控制在20%~30%,而前者需安排S95級,若在實際加工期間,只使用后者,對應的水泥凝膠量應處于30%~40%。以項目實踐探究,砼材料內添入的外加劑必須通過試驗配備,確保砼的實際性能滿足地下車站的防水需要。
(2)自防水的處理建造過程。為了提高此材料澆筑環節的實施質量,應當全面避免作業面出現明水,需在施工前實行全方位檢查處理。在模板處理工序期間,施工方需注重對各條接縫的處理效果,及時使用保護舉措,消除引發漏漿的各類因素;還需注重模板表層的平整度及材料本身的剛性、強度,運用螺栓將各模板連接起來,并配備止水防護,如止水環等。在地鐵交通的地下車站結構中,攪拌砼材料期間,應保證拌和均勻,把材料的坍落度把控在(14±2)cm以下。此外,要強化對材料運輸期間的管控,保證材料入場后具備使用價值,并且材料進場后的坍落幅度需小于3cm。澆筑環節中,采取分層施工的模式,每層澆筑高度需控制在30cm以下。完成澆筑處理后,應立即運用專業機械開展振搗施工,將內部空氣全部排出,確保結構的密實性。在實踐工程中,為了避免出現初期裂縫和溫差引起的縫隙等不良現象,適當控制水泥的添加量,確保水膠比例不超過0.5;嚴禁在材料運輸期間任意加水,導致砼材料應用性能下降。此外,需注意精細把控材料在入模時的溫度。若室外氣溫偏高,可選擇在溫度較低的夜間進行,保證澆筑后的砼結構內外溫差不超過25℃。在完成上述作業環節后,應開啟養護模式,保水養護周期在10d左右,砼結構總體的處理時長至少需達到2周。結構的自防水施工結束后,需采取有效的防水措施,避免施工縫區域超過設定標準[1]。
假設在地下車站的頂板設置2.5mm厚的防水層,其為單組分的聚氨酯涂膜,為了增強實際的防水效果,還應采取以下處理舉措。
(1)基層施工。在頂板部分澆筑完成后,施工人員可應用木抹子開展收水壓實施工,若應用鋼抹子,會造成基層的光滑度過大,影響涂膜和基面的黏結效果。對于基面的平整效果處理,需應用長度在2m的尺子完成整體檢查,關鍵直尺和表層的空隙不可大于5mm。此外,要確保表面不能出現積水及雜物等,如果發現不平整的問題,應先治理表面問題,而后運用高壓水槍實施整體沖洗。通過觀察檢測,保障內部干燥效果滿足技術標準后,使用封膠實行填充及壓實作業。在基層區域若出現裂縫,并達到0.3mm,應在其兩側增添聚氨酯涂層,作業范圍為騎縫外的10cm,涂層的厚度設定為1mm,繼而提高砼結構實際強度。之后,在此之上布置加強層防水結構層。另外,在整體框架中的所有陰角區域均需采用1∶25水泥砂漿,制成鈍角或圓角,前者的規格是5cm×5cm,后者的半徑至少達到5cm。
(2)防水層的處理。在確定基層施工品質達到設定要求后,應在表層涂刷聚氨酯,待完全干透凝固后,需針對陰陽角以施工縫等區域涂上加強層,厚度設定為1mm。完成此上述步驟后,應在結構整體的表面上涂刷黏結層,至此所有的防水涂刷工序均已完成。在變形縫的處理上,應基于設計圖參數貼上防水卷材,而后涂刷施工縫區域。在大范圍的涂刷作業環節,應采取多種涂刷處理手段,但要確保上下兩條施工方向處于垂直狀態,所有涂層必須在干燥后組織涂膜操作。防水層作業完工后,需通過質量檢驗,并及時開展保護層的建設。在該環節中,應先鋪設細石砼材料,厚度保持在7cm,并在鋪設澆筑前,先在基層上設置隔離層,確保下一步施工的質量,達到防水的目的。
某地鐵的地下車站項目主體結構的外包長度達到了125.2m,底板區域的埋設深度最大值是16m,擬使用明挖法建設,地基條件為軟土,防震等級設置在6度。該車站為鋼筋砼單柱雙跨結構,維護部分設置成連續墻。在標準段的挖掘深度是16.6m,工程端頭區域的挖掘深度是18.6m。該車站位于平原地區,且水系發達,地表形態起伏不大,潛水含水層以填土層為主,且通過勘察可知基本實現均勻分布。根據歷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潛水位的浮動范圍在0.21~2.63m,車站防水位設在地表下0.5m的位置[2]。
主體結構的設計應用壽命是100年,在正常運營過程中,各框結構件均不用實行大規模的加固修繕處理,并能保證安全的使用性能;對于非關鍵構件,可通過日常維護維持基本功能。其中,關鍵構件有頂底板及樓板等,應用年限與設計主體結構相同;非關鍵構件是指自成體系的站臺板與樓梯等,應用周期是50年。工程整體環境類別根據普通條件考量即可,若地下水無侵蝕問題,則在地下結構內,砼材料構件需對應I-C類別,而設置環控系統的空間結構中,此類構件需對應I-B類別。除臨時構件外,鋼筋砼構件的縫隙管控級別通常是三級,換言之是可以出現輕微裂縫,實際允許范圍在0.3mm寬及其以下。如果存在干濕交替及鋼筋材料會受到腐蝕的情況下,裂縫可允許的寬度不能超過0.2mm。若結構的保護層厚度大于30mm,在確定裂縫寬度時,最大取值是30mm。對于結構的抗浮方面的設計,忽略側壁摩擦阻力的情況下,抗浮系數至少達到1.05,如果在計算時加入阻力問題,該指標也需達到1.15。
如今,在地下車站項目中有多重圍護結構形式,在選型期間,需確保圍護結構可以承受開挖施工中形成的各類壓力,并能發揮出支撐作用。常見的圍護類型有以下三大類。
(1)板樁結構,其可分進一步細分成兩種形式。①鋼板樁。該結構下,使用的樁體均是批量加工成品,在強度及質量等方面都有保障。此外,耐久能力較好,能進行回撥修正,可和鋼支撐搭配應用,大多用在軟土環境的深基坑處理中,操作難度低,建設周期短。若應用此種圍護結構,需強調對街頭位置的處理,避免形成縫隙導致水土流失,繼而出現塌陷等現象。同時,鋼板樁的剛度不能超過排樁及連續墻,以規避變形問題。在現場建設期間,會產生較大的振動噪聲,導致相鄰土體被影響出現松動,降低地基的穩定性。②預制砼。該結構建設便利,成本投入少,建設周期短,能和車站主體結構有效結合,但鋼板樁有同樣的問題,施工時會產生極大的振動,容易對附近原有情況造成干擾,不能應用在地表建筑較多的項目中。此外,接頭處的防水效果不好,無法在硬土項目中展現出較好的建設效果。
(2)柱列結構,主要是鉆孔灌注樁。該結構的噪聲及振動程度降低,且剛度指標較高,能實現就地制作建設,不會對周邊環境造成較大的干擾,適用于軟弱土層環境,但接頭處防水效果不好,需結合工程的地質情況采取適當的防水舉措,如注漿及旋噴樁等。如果地層內存有沙礫層及卵石,應當謹慎選擇。若結構總體剛度存在偏差,則不能用在主體結構中。另外,樁體質量受建設工藝水平的影響,且在建設期間要落實排污措施[3]。
(3)排樁及地下連續墻,具體包括兩種形式。①地下連續墻。該結構的噪聲及振動均較小,可實現就地澆制,接頭處的止水能力較強,總體剛度偏高,不會因建設行為給周邊環境造成明顯干擾,在軟弱土層條件及地表建筑密集的項目中能有較好的發揮。接頭處有兩類形式可供選擇,即柔性與剛性,高品質剛性接頭能建成永久性結構。建設活動占地少,且可以用作主體結構。在泥漿使用及水下鋼筋砼的制作技術較為復雜,成本投入較多。②灌注樁搭配攪拌樁。前者是受力部分,后者主要負責止水,比較適合在軟土條件下且基坑深度在12m及其以下的項目中;如果深度大于12m,并且土層容易出現流砂,需謹慎考慮。建設噪聲小,作業振動幅度小,施工難度低,總體經濟效果較好,有一定的止水能力。
綜合考量下,如果支護結構被損壞、土層失穩等,會引起基坑附近環境和地下作業的不良反應,加之基坑挖掘深度在16.6~18.6m,最終確定采用地下連續墻的建設結構。
在地鐵建設項目中,結構滲透預防是極為關鍵的步驟,容易給地鐵運營埋下不安全隱患,對此,可通過加固結構自身并搭配外部防護,提高結構的防水效果。對于圍護結構的設計,則需注意基坑深度及土體條件,并考量建造行為對周邊環境的干擾程度等,繼而選擇最適宜的圍護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