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寧
臨沂西城建設服務中心,山東 臨沂 276000
建筑行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支柱性產業之一,而建筑結構設計是工程建設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結構設計實踐中存在著諸多不確定因素,一旦出現疏漏就易埋下結構安全隱患,情節嚴重時還會引發安全事故,不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為規避以上情況,應將結構概念和設計過程有機融合,綜合多方面因素,不斷完善建筑主體結構設計方案,進而合理安排施工工序,確保相關措施精準地落實。既往有很多建筑案例表明,將概念設計相關措施融合到建筑結構設計實踐中,不僅能明顯提高主體結構的質量,還能縮短工程建設周期,創造出很高的工程效益[1]。
在建筑工程設計實踐中,設計工程師要先精準掌握設計方向,從多個渠道采集與整理各種資料,客觀分析各種設計材料,而后分解設計實踐中的具體流程與方案內容,對方案內部分內容進行調整,最大限度地提升其和建筑施工方案的契合度。在應用概念設計的過程中,要求相關人員盡可能綜合分析和建筑工程相關的各項因素,例如工程項目所處的地理環境、工程實際功能及外部形狀等,在梳理以上內容后,應不斷拓展對其研究與分析的深度性,而后進行更合理的規劃,最大限度地保證工程設計內容的科學性。將概念設計應用于建筑工程的過程中,對設計工程師的業務能力、職業素質等均提出了較高要求,設計工程師需要全面整理、深度分析影響建筑工程設計效果的各種要素,最后綜合多方面因素探尋最適宜的概念設計方案,以提升建筑結構設計的實用性[2-3]。
(1)明確掌握建筑結構設計目標。設計人員要參照建筑結構的具體特征,明確建筑工程的具體設計目標,有針對性地完善現有的結構設計方案[4]。
(2)建立狀態穩定的建筑結構模型,科學設定構件的具體規格尺寸,主要涵蓋建筑結構體系、計算簡圖等諸多內容。
(3)能估測現有的測算結果的精準性,做出相應調整后,有針對性地處理建筑構件,例如應用強柱弱梁法,借此方法保證各項調整行為的科學性。
(4)明確建筑物結構的作用,確保其實用功能充分發揮出來。設計人員需全面分析各種影響因素,對建筑結構進行微調,完善建筑空間規劃,以確保建筑結構設計方案內容能精準落實,創造出更多的工程效益。
結構設計為建筑設計及建設活動中的重要一環,結構方案是影響結構設計質量、合理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故相關人員必須以最嚴謹的態度選擇建筑結構設計方案,否則可能對后續施工活動的推進過程造成不良影響,進而降低建筑工程的整體建設質量,甚至存留安全隱患問題,增加發生建筑安全事故的風險。要將概念設計融合至建筑結構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就要參照現實要求選擇出最適宜的結構方案,應重點考慮如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1)應積極落實施工前期準備工作,指派工人前往工程現場考察地質環境、地形特征、氣候等諸多因素,以此為據探查建筑結構設計要點及工法,從基礎環節使建筑整體結構的安穩性得到保障。
(2)結構設計情況直接影響著建筑整體質量,在了解影響建筑設計施工效果的外部環境因素的基礎上,也要精準辨識、把控一些內在因素[5]。
(3)概念設計階段,相關人員要準確掌握設計技術相配套的質量規范,并盡早將以上內容融合至工程建設標準內,確保建筑結構設計的合法性、合理性,進一步提升建筑工程的整體施工質量。總之,在選擇結構方案過程中,一定要綜合分析、權衡多方面因素,在此基礎上做出最合理、準確的選擇,為后續施工活動的推進提供可靠、全面的依據。
抗震設計是建筑結構設計中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有效的抗震設計能顯著提升整體建筑的安穩性、牢固度,從而增加建筑結構對地震等災害的抵御能力,力爭將突發的地震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降至最低。在現實設計中,設計人員要參照當地實況與具體設計要求明確混凝土的具體級別。混凝土是當下建筑結構施工活動中的常用建材,故要確保混凝土的質量與強度均處于較高水平,進而使建筑結構的剛度與耐久性均得到保障。
相關人員事前要測評建筑工程施工區地震力的級別,進而使建筑結構設計人員得到更可靠的數據支持。若檢測發現工程建設區域的地震力處于較高水平,則建議施工方適度增加配筋構件的數目,設計人員要對兩者的相關性有明確認識,參照測量放樣情況作出一定調整、改進。采用概念設計時,設計人員可以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構建抗震設計結構模型,仿真模擬設計出地震發生與地震以后的情景,進而更客觀地分析抗震設計的可行性與科學性,有針對性地彌補設計中存在的漏洞,這是優化建筑整體抗震性能的有效方法之一。
為進一步強化建筑結構的抗震能力,在設計建筑結構的平面階段,應參照建筑結構的部署情況,加強對建筑結構扭轉度的控制,以防出現薄弱連接情況,可以在局部位置布設抗震縫,借此方式將現存的建筑結構細化成數個抗震單元[6]。
參照建筑結構的平面特征,伴隨建筑結構高度的增加,其承受的風壓也相應增加,故應盡量維持建筑結構外形呈流線形,如果經檢測、計算后發現,圓形建筑承受的平面風荷載矩形面積偏小,各處平面剛度較接近,那么建議在建筑體周邊布設抗側力結構柱,借此方式持續提升建筑結構的抗側剛度。
通過合理設計建筑結構,能顯著提高結構設計方案的科學性,建筑結構設計人員應參照建筑結構現有的特征,綜合其周邊生態環境特征,融合概念設計理念,優化建筑結構平面設計,避免在設計環節中出現較多疏漏,提升結構平面設計方案的規范性。
在規劃設計建筑結構的抗側力結構時,因為結構剛度遵循從上至下的分布規律,為預防發生突變情況,削弱結構對水平荷載力形成的抵抗力,在設計建筑的縱向結構時,設計工程師要秉持“剛柔并濟”的原則,對建筑結構部分構件進行加強處理,并對相應結構構件進行減弱處理。
在一些規模相對較大的建筑結構中,設計人員可以采用設計剛度較大的束筒,借此方式取得較好的消能減震成效。參照現代建筑項目的結構特征不難發現,在結構設計實踐中,還需將創新設計理念融合其中,配合應用斜拉索結構模式,打造出更為安全、穩定的空間環境。將概念設計融合至建筑縱向結構設計范疇中,對結構設計方案完善過程能起到一定促進作用,在提升結構設計工作效率的基礎上,還能確保設計方案內容的合理性、科學性。
建筑基礎結構設計情況直接關系著建筑的穩定程度,故需要保證結構設計方案的專業性與精確度。在實施概念設計時,設計人員要對當地地形地貌、自然環境條件等有全面的了解,在大數據技術的協助下采集有關數據信息,有針對性地完善結構設計方案,輔助施工水平提升過程。當下,箱型基礎、有樁地基等是常見的地基基礎形式,在具體應用過程中能創造出良好的價值,故設計人員應在分析多方面因素后,科學選擇地基基礎形式。在基礎選型環節中,需要重點分析基礎持有的承載能力與變形沉降量,如果是高層建筑,則建議應用樁基礎,以防出現較大的變形量,發揮良好的調節作用。
總之,做好建筑結構的設計工作,是提升建筑工程質量,確保其投用過程穩定性、可靠性的有效方法之一。設計工程師應從思想上明確概念設計的內涵及應用意義,參照建筑結構的實際特征、功能要求等,有針對性地完善結構設計方案,力爭將誤差降至最低,確保結構設計方案能順利實施,為我國建筑行業壯大發展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