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東平
山東省地礦工程勘察院,山東 濟南 250000
地理信息測繪工作本身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其涉及較多數據的采集和分析,確保這些地理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能有效提升測繪工作價值,滿足多個產業工作開展的實際需要。新時期,信息技術獲得了較快發展,其在地理信息測繪中的應用逐漸深入,并由此形成了“大數據+地理信息測繪”的工作模式,基于該工作模式,有必要進行地理信息測繪工作方法的轉變和創新。
大數據是基于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而產生的一種新技術,其本身是社會現代化和時代進步的標志。從技術形態來看,大數據技術實現了信息與數據的結合,其具有信息龐大的特點。在傳統生產模式下,各行業的生產建設均會生成海量的信息資源,且這些信息資源多是通過紙質檔案的形式進行記錄的,這使得記錄的信息極為有限,且信息精準度有待商榷。但是在大數據技術的支撐下,充分借助互聯網的平臺載體,能實現信息收集、記錄、保存、分享和應用的自動化、高效化和精確化管理;這種高效化的數據處理不僅能深入的分析、挖掘數據中潛在的規律,而且能通過海量數據實現行業未來發展的預測,此外基于全球范圍內的數據共享,有效地指導了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經濟的和諧、穩定發展[1]。
(1)服務受眾增多。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行業之間的融合趨勢極為明顯,地理信息測繪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為各領域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便利,較為精準的地理信息可為多個產業工作的開展提供指導。例如在水利施工、城市規劃、房屋建設等諸多領域,均需要規范開展地理信息測量,深化地理信息的利用。大數據時代下,地理信息測量的效率和精度均有提升,且在互聯網技術平臺上,這些數據可以快速傳播和利用,這意味著地理信息測繪工作的服務受眾有所增多。要注意的是,隨著服務受眾的增多,人們對于地理信息測繪工作的質量要求也在不斷提升,基于大數據的特殊環境,還應不斷地提升數據收集、記錄、保存、分享和應用的效率與質量。
(2)覆蓋范圍擴大。傳統的地理信息測繪受人員、技術、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理信息收集的效率與質量,并對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造成了影響。大數據時代下,多種先進設備被研發并用于地理信息測繪,這在擴大地理信息測繪工作覆蓋范圍的基礎上,有效地保證了測繪的效率和精度。并且從信息獲取層面來看,人們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取地理信息,這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有效地降低了信息成本。目前,基于大數據技術的支持,地理信息測繪工作的服務質量得以有效改善,其能根據用戶的實際需要,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3)服務深度加深。地理信息測繪工作本身具有較強的專業性,測繪工作的難度較大,這使得在實際測繪中容易出現信息數據測繪效率不高、測繪結果不準確、數據挖掘深度不夠等諸多難問題,降低了數據的利用價值。在大數據技術支撐下,信息測繪方法逐漸多樣,且信息呈現趨于多元,這種數據測繪、利用方式的創新,有效地拓大了信息服務的范圍,加深了信息服務的深度。在高質量地理信息服務下,可為各專業工作中具體問題的解決提供有效依據,真正提升地理信息的應用價值[2]。
(1)測繪技術通用性問題。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實現大數據技術與地理信息測繪工作的結合,能構建“大數據+地理信息測繪”的全新測繪模式,這在提升測繪效率、加強不同專業聯系的同時,消除了技術孤島,保證了地理信息的服務質量。但不可否認的是,大數據技術的融合使得地理信息測繪設備使用的專業性增強,在實際測量中,若非專業測繪人員操作,則測繪設備操作、測繪技術應用的專業性難以得到有效保證。出于提升地理信息效率與質量考慮,有必要解決大數據時代下的測繪技術通用性問題。
(2)測繪內涵不確定性問題。隨著科學技術在地理信息測繪中應用層級的深入,地理信息測試工作的專業性不斷增強。但在一定程度上,地理信息測繪的結果也出現了一定變化,這主要表現在地理信息測繪內容的綜合性更加突出。這些測繪內容包含諸多層面的指標,且各指標在表現形式上會出現一定差異,若不能結合具體的項目實際,較為準確地確定地理信息測繪的內容,勢必會對地理信息測繪行業的發展造成一定的沖擊。
(3)產業跨界發展問題。在大數據技術的支撐下,地理信息在多個行業領域獲得了廣泛應用,這有效地提升了地理信息的服務水平。但在實際應用中,大數據技術、地理信息測繪、產業融合的銜接存在一定問題。一方面,借助大數據平臺開展測繪,并在互聯網的支撐下進行信息共享,可讓測繪地理信息更好地服務于眾多的領域;但在開放化的信息傳播中,信息安全問題仍有待優化。另一方面,大數據技術使得地理信息的數據容量不斷增多,但在實際應用中,部分專業未能結合實際的生產需要有針對性、深層次地進行數據挖掘,這使得后期數據處理較為煩瑣,且當操作人員對數據處理程序設計應用不當時,容易引起數據處理偏差,影響了地理信息測繪與其他產業的跨界聯合發展。
創建完善的地理信息測繪體系,確保地理信息測繪工作適應大數據時代發展需要,能有效地提升測繪的效率和精度,為其他產業工作的開展提供有效支撐。在政策體系創新中,應基于大數據時代,制定系統完善的地理信息測試管理制度,為地理信息測繪工作創造出一個公平公正、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同時在具體測繪工作開展中,應進一步大服務范圍、鼓勵企業建立良好的競爭機制,并在具體的服務工作中,努力降低服務門檻,提升服務標準。此外要注意加大對信息服務的投資,深化市場監管,實現大數據技術與地理信息測繪工作的深層次融合。
在大數據時代下,地理信息測繪企業應注意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傳統信息提供者向現代化測繪企業的轉型升級,在具體轉型中,應基于大數據技術,從測繪業務和管理層面創新,轉變地理信息測繪工作開展模式,適應新時期的發展需要。新時期,在大數據技術支撐下,地理信息測繪工作形成了“大數據+地理信息測繪”的全新工作模式。該工作模式的使用還應注意以下三個要點:一是要通過采集定位信息和軌跡信息的銜接,提升地理信息測繪工作的效率;二是要重視大數據技術與新測繪手段、物聯網技術的融合,為地理采集、存儲、挖掘分析、共享和應用提供全面、系統的技術支持;三是要在地理信息科學和地圖學的支撐下,直觀化、簡潔化地展示所測信息,繼而在地理信息與具體生產專業結合中,提升地理信息數據的整體利用價值。
大數據時代下,科學規范地使用現代測繪技術是提升地理信息測繪工作開展效率與質量的關鍵。在新時期的地理信息測繪中,GIS、攝影測量、數字化測繪等技術都獲得了較為廣泛的應用。在GIS測繪技術應用中,應注重信息科學、遙感測繪和環境科學等內容的系統整合,然后規范建立數據庫,進行測量數據和系統儲存數據的對比分析,提升工程建設質量。在攝影技術測量中,不僅要注重傳感器應用、焦距設置、像元分辨率的控制,還要對影像重疊度、數據格式進行系統管理。例如依托DMC開展地理信息測繪時,應注重CCD傳感器應用效果的控制,通常要求CCD傳感器焦距保持在120mm,而像元地面分辨率應控制在0.36m;此外針對CCD傳感器航向重疊度、旁向重疊度的控制,應分別將其控制在60%~62%和20%~30%范圍內。此外,在數據測繪技術應用過程中,應結合具體的測繪區域做好地面傾斜角和高差的系統控制。例如在平地時,要求其地面傾斜角小于2°,測量高差小于20m;而在山地地區,地面傾斜角精度應控制在6°~25°,測量高差應控制在150~300m。這樣能有效提升數字測量的精度[3]。
大數據時代下,要進一步提升地理信息測繪工作開展價值,還必須重視跨產業之間的合作與聯系。在新時期,各行各業的發展極為迅速,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信息資源的重要性。基于此,可在互聯網平臺、大數據技術的支撐下,實現地理信息測繪與多個專業的交融,這樣在信息交換中,可實時掌握市場信息,并以此為支撐,調整和優化企業發展決策,促進企業的長遠發展。
大數據時代下,地理信息測繪工作的模式發生了較大變化,基于大數據技術突出的數據采集、分析、應用和共享能力,地理信息測繪工作迎來全新發展機遇;與此同時,新時期的地理信息測繪在測繪技術通用性、測繪信息內涵確定、產業跨界發展等層面也面臨一定挑戰。面對這些機遇和挑戰,地理信息測繪工作者只有具備較強的數據意識,有意識地進行大數據技術與地理信息測繪融合,構建“大數據+地理信息測繪”的工作模式,并創新測繪工作的具體方法,才能有效提升地理信息測繪效率和精度,適應大數據時代的建設發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