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姝
(大連金普新區融媒體中心,遼寧 大連 116600)
電視專題節目具有真實性、權威性,在融媒體時代擁有自身的發展優勢。電視專題節目的編輯與策劃工作需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充分利用各方面資源,讓電視專題節目具有更深遠的社會影響力。
大眾對電視節目的信賴程度更高,原因在于電視專題節目從專業角度出發,具有更強的紀實性。在當下融媒體時代,電視專題節目生存的根本在于紀實性特點,記錄真實,反映社會實際狀況。不同于網絡平臺吸睛內容的片面性,紀實性的特點在于全面性的真實,而網絡平臺的專題節目由于各方面條件的局限性以及從業人員的非專業性,過度地追求流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片面性真實的問題[1]。真實情況報道的不完全也是一種虛假,因此電視節目與當下自媒體、網絡節目相比,它的紀實性強調得更加深入與全面。
電視專題節目一般是對人、事、物或者事件做真實的反饋,如果信息內容缺失,真實性就不存在。在電視節目要展現真實全面,這是電視節目賴以生存的根本。
電視專題節目相對于一般的新聞內容而言,可以對報道對象進行持續性的報道播放,由此更為完善地展現出其中所蘊含的科學性、藝術性以及教育內容,對于文化傳播與藝術感染有更強的影響[2]。
權威性也是電視專題節目在融媒體時代不可取代的優勢。不同于網絡平臺的隨意性,通過電視平臺或者電視臺制作的專題片,節目制作更為謹慎細致,播出后會有一定的權威性。
對于電視專題節目編輯工作而言,文字編輯十分重要。與常規文字稿相比,電視專題節目的文字要更充分地結合視頻、圖片等內容,兩者相互呼應。一般電視專題節目所展現的圖片與視頻內容包含了大量的信息,而文字內容的闡述是對這些信息內容的補充與完善。專題節目文字的篇幅相對而言比較短,要更注重語言的通順流暢以及邏輯連貫性,要達到文字簡潔精妙的效果,讓文字產生更強的聯想、渲染、闡述能力[3]。
電視專題節目的解說可以闡述畫面與視頻所表達的思想與內容,對整個畫面呈現較強輔助效果。解說是一種對畫面內容的補充與輔助,可以達到引導人們關注思維的效果,讓整個專題片的散落元素逐一串接起來,形成最終的作品。在具體解說中,專題節目可以收取現場同期聲,這樣可以更為情景化地展現真實感強的解說效果,實現與內容有更強的呼應效果。網絡化時代培養了一批習慣于同期聲視頻內容的受眾。這種真實感更容易打動人心,具體同期聲的篩選還需要專業化角度的支持。一般同期聲還會選擇專業人士的點評解說等,具有更真實可信的效果。
例如,中央電視臺的《如果國寶會說話》節目的解說詞可以將國寶的價值與特點充分解說出,讓每個觀眾都可以清晰地意識到其被稱為國寶的原因。如瑪瑙獸首杯的一期節目中,對于現代人來說,看慣了各種新奇的事物,對國寶并不會產生特別的感觸,但是通過解說可以發現,這個瑪瑙杯具備了西方典型圣物器皿的特點,同時瑪瑙塊較大,顯得更為奢華珍貴,而人們日常看到的普通小瑪瑙并不能與之相提并論,其整體的設計具有時代的價值。只有通過這些細致的解說,才能讓觀眾看到其中的珍貴與魅力[4]。
電視專題節目中,畫面是最為直觀清晰的內容闡述方式,同時也是電視專題節目的核心內容。畫面編輯技術的水準直接關系到專題片的整體水平。例如在《舌尖上的中國》中,所有的畫面呈現出一種美感、藝術性,通過不同的角度取舍來展現人們生活的煙火氣以及食材、菜肴本身的魅力,讓人垂涎欲滴,同時也讓人感受到世間的喜樂與溫情。又如《焦點訪談》的專題節目設計,對于影響力大的專題內容報告,不會過多地運用全屏的顯現。通過近距離的拍攝,可以讓觀眾群體對整個事件的發展、人物的經歷有更強的感同身受意境。而過多的遠距離拍攝容易產生距離感。因此,畫面的近景、遠景的取舍,直接關系到整個觀看過程中觀眾的感受。
在電視專題節目的制作過程中,音樂通過節奏與旋律帶動整個內容展現,呈現出應有的情緒,呼應主題,有較強的情緒感染力,從而達到觸動人心的效果。電視專題片的應用中,音樂所帶來的助力效果非常明顯。例如中央電視臺的《如果國寶會說話》節目,有較多的音樂來烘托整個專題內容的情境,可以發揮專題片起承轉合、高潮迭起的呼應。音樂的選擇與專題片內容需要保持匹配,這樣才能相得益彰[5]。
在電視專題節目的編輯過程中,由于具體采集素材情況不同,對應的結構編輯也有一定的差異,可以運用時間線索、空間線索、主題表現式、集納式、平行對照式、傳統故事類等結構。時間線索方式主要是通過時間發展來進行整體內容的呈現與講述;空間線索方式則是主要集中在地理位置以及整個空間轉換順序的合理規劃布局,讓內容得到整體匹配;主題表現方式則是在確定主題之后,圍繞主題進行節目內容的篩選,從而烘托出主題內容,保持清晰條理狀態;集納式的方式則通過一個明確的主體部分對各散落部分做串接,通過多角度、多方面闡述主體內容;平行對照式的方式通過兩個對立又有內在關聯的事件做陳述表現,展現其中的沖突點,明確主題內容;傳統故事類的方式則是通過故事講述的方式,讓情節更加具有可看性,有具體的情節波動起伏。
電視專題節目策劃工作首先需要做好觀眾定位。融媒體時代,面對海量的觀眾群體,各媒體節目為了提升整體的吸引力,傾向于選擇每個群體所喜歡的內容,根據大眾的實際需求特點選擇對應的專題內容,每一個專題素材都呼應著對應的觀眾定位。在一定程度上,觀眾定位確定了專題節目整體的設計思路。如果觀眾定位較為模糊,則在實際的編輯層面就不能很好地滿足觀眾群體的口味,不能很好地吸引目標觀眾收看節目,進而導致節目的收視率更低,社會影響力弱。
對于觀眾群體定位工作,首先,需要知曉具體群體的社會經驗、知識結構,掌握其對事物了解的能力與深度,而后依據情況做好節目語言風格與深度的設定。其次,需要了解觀眾實際的生活節奏以及特點,觀眾自身的生活節奏決定了節目時間段的選擇,而時間段的選擇也影響著專題節目的風格。例如,針對普通受眾的專題片,需要更接地氣,具有更強的親和力,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這樣才能提升整體收視率。但是隨著網絡收看習慣的養成,時段的選擇已經不再重要,觀眾可以利用自己的時間,根據需求隨時點播收看。最后,需要知曉觀眾的心理訴求。電視專題片的目的是反映現實生活,同時吸引受眾,注重帶來良好的積極性社會影響。對于大眾而言,觀看專題片的目的是了解社會現實;對于學生群體而言,專題片提供的主要是其對社會了解不足的知識補充與好奇心滿足;對于女性群體而言,其有更強的情感共鳴與自身認同感的滿足需求。
電視專題節目策劃需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方面,需要保持與時代熱點的緊密跟隨,另一方面需要做好對社會的教育。當下,對于社會熱點方面,傳統的電視專題節目與常規的自媒體及網絡媒體之間,具有一種對立統一的關系。
統一性在于,各媒體在內容選擇上具有一定的一致性。網絡熱點甚至是電視專題節目在題材選擇上的首選方向,因為其具有社會影響力與關注度。差異點在于,電視專題節目需要更加注重提高素材內容的深度、廣度與社會影響力,注重對人物背景故事、報道內容情況的本質以及對整體社會生活與輿論氛圍影響力的挖掘,可以通過網絡渠道來擴展節目的傳播力與影響力。
而對立關系是專題節目與網絡媒體的呈現形式、角度以及立場方面有一定的差異性。電視專題節目注重對整個人物以及事件進行透徹的分析,通過紀實性、真實性的方式讓受眾了解到實際狀況,不僅僅強調內容的吸睛效果,更注重網絡熱點的真實性,同時要攻破謠言以及假象。電視專題節目選題一般選事實熱點、典型事例,但是這種類型的資源大多集中在省級以上電視臺。對于地方臺來說,要專注于地方特色發掘,講好地方故事,牢牢把握地方文化特色。
融媒體時代,電視專題節目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網絡媒體的沖擊,但是電視專題節目自身的專業性依舊在融媒體時代脫穎而出,而網絡媒體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為電視專題節目的宣傳提供了有效平臺以及渠道。當下的電視專題片以權威性以及真實性擁有絕對的內容優勢,這也是電視專題片需要堅守的職業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