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建設中的成都高新區天府國際生物城(圖/天府國際生物城)
又一個“零的突破”!不久前,位于成都高新區的天府國際生物城(下稱“生物城”)傳來好消息:園區企業在研的全國首個昆蟲細胞生產的重組蛋白新冠疫苗進入Ⅱ期臨床試驗。
類似突破,過去一年在生物城還有許多:誕生西南首家科創板上市企業、發出全省在生物醫藥領域的首張保稅庫注冊登記證、產生成都市首個產業功能區法庭……據不完全統計,生物城在過年一年中“從0到1”的突破超過10個。
生物城于2016年由成都高新區管委會與雙流區政府共同啟動建設。不到5年時間,成都高新區便在全國生物醫藥園區綜合競爭力排名中位列第三,備受矚目。
石怡沒想到,才不到兩年,公司就有這么大的變化。石怡是成都貝施美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貝施美”)的總經理助理,該公司是專注口腔醫療產品研發的創業公司。
2017年9月,經過兩年申請、篩選及專家答辯后,貝施美成功入駐生物城。雖然享受到了生物城的土地、稅收等優惠政策,但當時石怡對公司未來的發展還有不少顧慮。“我們準備入駐時,周邊還是一片荒地。看不到規劃圖紙,連企業在哪里安家都不知道。”
如今,3年過去了,貝施美團隊從最初20多人發展壯大到150多人。“去年上半年,雖然公司受到疫情影響,但兩條生產線已滿負荷運轉,今年還要擴產、研發新品。”石怡興奮地說。
石怡的信心,很大部分來自生物城越來越好的產業微生態。
醫療器械研發企業非常看重新產品的上市速度。2019年,貝施美研發的牙科種植體籌備開展臨床試驗。此前,公司從未開展過這類試驗,僅找研究機構和篩選臨床試驗的研究者這兩項工作,花了半年多時間還沒結果。
2018年,成都高新區成立了中西部首個省GCP(藥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范)聯盟。該聯盟聚集了四川省40余家三甲醫院臨床資源,旨在解決藥物研發中臨床試驗資源短缺的難題。受益于此,貝施美的臨床研究進程大大提速。“現在,這款產品有望在下半年就能拿到Ⅲ類醫療器械批件。”石怡說。
梳理需求,補齊研發鏈條,是成都高新區推動生物醫藥產業的重要舉措。由于成都沒有臨床前藥效評價基地,企業需帶著產品,千里迢迢飛到上海等地評估藥效。現在生物城里,臨床前藥物有效性評價平臺正在加緊建設。“未來,從靶點篩選、藥物發現到安全性評價、有效性評價再到臨床試驗、中試放大等研發環節,都會有服務平臺。”成都高新區生物產業發展局副局長鄧暉說,“我們的目標是營造出良好的創新微生態。”

成都先導藥物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人員在實驗室工作 (圖/成都高新區)

成都天府生物產業孵化園(圖/天府國際生物城)
大部分時間里,鄒強都在生物醫藥國際平行實驗室(下稱“平行實驗室”)和團隊討論方案。這位成都醫學院的教授正在著手開發一種治療白血病的生物藥,該候選藥物上市后有望大幅降低患者治療費用。
鄒強介紹,該候選藥物開展臨床試驗需要用到CAR-T 細胞生產線。要搭建這樣一條生產線,單固定資產投入就要近3000萬元,這對于初創公司來說負擔不小。
正在鄒強為此發愁時,平行實驗室伸出了援手。由成都高新區聯合四川大學建設的平行實驗室,面向國際前沿的生物治療技術,建立了包括干細胞、細胞疫苗、CAR-T 細胞、mRNA 細胞等7大技術平臺,擁有15條生產線,并對外開放共享。鄒強在這里完成一個批次實驗,14天只花了5萬元。
生物城相關負責人介紹,生物醫藥研發不確定性較大,平行實驗室的建成解決了臨床前到臨床Ⅱ期階段的研發痛點,鼓勵企業做源頭創新。“CAR-T 細胞生產線運行14天,成本測算是4.9萬元。我們不為了賺錢,而是做公共服務。”這位負責人說。如今,前來咨詢、申請使用生產線的公司絡繹不絕。未來,該實驗室有望服務100個生物醫藥創新團隊。
2018年,生物城啟動重大新藥創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示范項目。如今,這里培育創新策源地的努力正開花結果。鄧暉介紹,截至2020年11月30日 ,生物城在研新藥品種72個,在研一類新藥28個,進入臨床試驗的新藥18個。
2018年,成都海創藥業有限公司治療前列腺癌的一類新藥HC-1119啟動Ⅲ期臨床試驗。該試驗需要在全球多地進行,不僅投入大,而且有一定風險。如何才能保障臨床試驗順利進行?公司董事長陳元偉一度為此憂心忡忡。
“多虧了‘保險超市’,解了我的燃眉之急。”陳元偉說,他為HC-1119投保了藥物臨床試驗責任險,直接撬動了商業保險保額超1.3億元。陳元偉說的“保險超市”,是成都高新區支持生物醫藥創新的首創舉措。有了“保險超市”,不出園區,企業就可以購買到在境外開展臨床試驗、在境外實施物流運輸所需要的保險產品。
“新藥研發風險高,任何一個環節出現意外都可能拖累企業。這項保險產品可以說為企業研發兜了底。”鄧暉說,“目前,通過125萬元政策補貼,成都高新區生物醫藥企業撬動的商業保險保額超過3億元。”
生物醫藥創新,離不開全生命周期、多元化、多層次的投融資服務體系。為此,主要針對早期創新型生物醫藥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難題,成都高新區在全國首創了BIO 品種貸。此外,成都高新區還發起設立了多個生物醫藥產業基金,其中首支生物醫藥細分領域體外診斷基金在不久前宣告成立。
供應鏈對生物醫藥產業舉足輕重。如今,成都高新區依托蓉歐快鐵等打造全球供應鏈,既增加了在國際生物醫藥供應節點的分量,也拉近了生物城與世界的距離。
如今,生物城名片在生物醫藥行業聲名鵲起。“在美國波士頓、德國法蘭克福,我跟當地研究者聊天,他們都知道中國西部有個BIO-TOWN(生物城)。”一位生物城的創業者介紹,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杰·科恩伯格與合伙人創辦的公司——非同生物落戶生物城。
為營造更適宜的創新創業環境,成都高新區生物城內的國際醫院正在建設,風景宜人的永安湖森林公園已開門迎客……這塊面積44平方公里、承載生物醫藥產業的熱土,更顯勃勃生機。(據《 人民日報 》《四川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