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磊 李金霞 黑龍江省哈爾濱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現代生理學、兒科學、腦科學、發展心理學等學科的眾多研究成果表明:嬰幼兒時期是一個人成長與發展的關鍵期,嬰幼兒所接受的教養,會影響其日后的身心與人格發展。自1999年起0-3歲嬰幼兒早期科學教養的關注度不斷提高,我國早期教育機構蓬勃發展,伴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計劃綱要(2010-2020)》的頒布,更加凸顯了0-3歲嬰幼兒教育的重要地位。與此同時突顯出的現實問題為:早期教育的從業人員需求量持續上升,對早期教育人員的專業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但合格的早教師資卻嚴重匱乏。因此,如何形成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尤為重要。
為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高職高專院校自2011年起已陸續申辦開設早期教育專業(2018年全國新增80多所高職高專院校獲批成立早教專業),但專業建設處在起步階段,相應的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材建設以及實踐環節都非常薄弱,嚴重影響了早期教育專業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以及早期教育專業的質量。而對早期教育專業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界定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目標的建構以及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培養出高質量的專業人才關鍵在于理清本專業學生應具備的職業核心能力。因此,筆者嘗試對早期教育專業學生職業核心能力進行探討。同時,國內關于早期教育的研究結果甚少,尤其是關于早期教育專業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研究甚至接近空白。因此,探討幼兒師范高專院校早期教育專業學生職業核心能力有著極其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
幼兒師范高專全稱為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是經教育部批準獨立設置的公立高等專科學校,是一所以學前教育專業、嬰幼兒教育為主的大專層次院校,主要以為社會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幼兒教師為目標,具體包括通過對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等的培養,使學生具備某一特定職業所需要的實際能力,而且其強調理論教學和實踐訓練并重,因此其畢業生具有直接上崗工作的能力,較其他高等教育更具有明顯的職業性。幼兒師范高專早期教育專業是培養具備早期教育(0-3歲)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能在早教機構從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師、行政人員以及其他有關機構的教學與研究人才,其招收對象主要為高中的學生。[1]職業能力是指人從事某項職業活動所必備的,并在該職業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多種能力的綜合,是個體當前就業和終身發展所需要的能力。職業核心能力(學習成果)是指學生“畢業時”所應具備的明確且特定的知識、技能及素養的具體描述。
本研究中,幼兒師范高專早期教育專業學生職業核心能力,是指在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早期教育專業接受教育的學生,在職業工作中最重要的、會直接影響工作效率的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和早期教育崗位專業能力的總和,初步表現在:“教+育”(觀察與評估、刺激與回應、設計與實施、記錄與反思)、“醫+養+護”(疾病辨識與預防、營養與喂養、生活照顧)、“溝通與管理”(家園溝通與合作、團隊協作、運營與管理)、“環境與材料”(環境創設、材料選擇、玩教育制作)等方面。
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簡稱OBE)由斯派蒂(Spady,1981)提出,是一種以學生的學習成果為導向的教育理念,認為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的目標是學生通過教育過程最后取得的學習成果。成果重點不在于學生課業分數,而在學習歷程結束后學生真正擁有的能力。[2]基本原理是“所有學習者均成功。OBE最大的思維改革,是把從過去重視資源投入,轉向重視學生的學習成果。在理念上:OBE是一種“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哲學;在實踐上:OBE是一種聚焦于學生受教育后獲得什么能力和能夠做什么的培養模式。在方法上:OBE要求學校的一切教育活動、教育過程和課程設計都是圍繞實現預期的學習結果。在OBE理念指導下,我校進行早教專業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開發時,結合國家及社會需求、產業及行業發展、家長及校友期望、學校特色及定位、學生能力及發展的因素制定校級基本素養、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的內涵(見下表1)、早期教育專業培養目標(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具有一定人文素養和良好身心素質,系統掌握0-3歲早期教育基本理論及專業知識,具備熟練的嬰兒早教教育訓練技能,掌握家庭教育指導策略,能夠在托幼機構、社區等相關領域從事保教工作、家庭教育指導、早期教育管理與一定科研工作),以“需求導向,目標引導,連貫統整,成果驅動”持續改進三回圈模式開發早期教育專業的核心能力以及能力指標。

(表1)
核心能力即學生的學習成果,能力指標是學生“課程結束時”所應具備的知識、技能及素養,即解決的是考核“什么”的問題。能力指標是對核心能力逐條分解、細化,使核心能力成為若干更為具體、更易落實、更具可測性的指標。需要注意的是專業核心能力內容首先要體現專業特色;其次要讓他人了解專業核心價值;第三專業提升并改善整體教育質量的基礎;第四讓學生明確知道學習目的,使學習更有重心;第五使教學目標更清楚,由此設計學習情境,并能明確評估教學效果。
在OBE成果導向教學指導下,核心能力研討過程需遵循以下十項原則:學生中心、簡潔聚焦、高度期許、時代特色、數量適切、縱向連貫、斟酌權重、橫向整合、民主審議、凝聚共識。[3]核心能力研究分為以下幾步:第一,開展問卷調研,分組研擬制定XX學校早期教育專業學生核心能力調查問卷,向教育專家、我校任課教師、在校學生、校友、用人單位發放問卷,分組統計分析,提出本組核心能力關鍵詞,課題小組分別整理分析,形成小組匯報PPT。第二,分組匯報,集中研討,整理20個核心能力關鍵詞。第三,結合《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上海市0-3歲嬰幼兒教養方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等文件對早期教育專業核心能力及內涵進行詮釋和修訂。最終確定早教專業學生職業核心能力與能力指標內容:(見表2)

(表2)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以及整個社會對早期教育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對早教教師的素質與質量要求也在不斷提升。早期教育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的發展直接關系到她(他)們成為早教教師后的綜合素質,從而影響我國早期教育事業發展的整體質量。早教專業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探究只是研究的開端,如何制定科學的職前培養策略,以實際中職業核心能力的發展需求作為早期教育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現實需要,使得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更加具有針對性,也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