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偉華 呂彩霞 姚麗霞 李芳 王素星 李紹冰 高麗霞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心臟疾病的終末階段,表現為心臟結構或功能受損,心排血量下降。盡管遵循指南給予藥物可以暫時減緩心力衰竭(心衰)癥狀的惡化并改善生活質量,但是目前國內外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可以阻止心衰的進展。CHF病人5年死亡率高達50%[1]。維生素D是一種人體必需的脂溶性維生素,80%~90%來自陽光照射皮膚后合成,全世界有超過10億人缺乏維生素D,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定義為公共健康問題[2]。高齡老年人由于活動能力下降,外出接受陽光照射時間短,極易出現維生素D缺乏。流行病學調查發現,80%~96%的CHF病人存在維生素D缺乏[3]。有研究證實,CHF病人血液中25-羥維生素D3[25(OH)D3]水平明顯低于健康人群,且25(OH)D3水平與心功能分級有關[4]。本研究旨在觀察合并血清維生素D缺乏的高齡CHF病人,補充維生素D后心功能的變化,并探討其可能的機制,以期為高齡CHF的治療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
1.1 研究對象 篩選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于河北省人民醫院老年病科門診及住院的高齡老年CHF合并維生素D缺乏和(或)不足者68例,其中男48例,女20例,年齡81~85歲,平均(82.98±1.32)歲。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對照組34例,其中男24例,女10例,年齡82~86歲,平均( 83.21±2.07)歲;觀察組34例,其中男24例,女10例,年齡81~85歲,平均(83.09±1.87)歲。納入標準:(1)年齡≥80歲;(2)CHF診斷符合《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4》[5];(3)血清25(OH)D3≤30μg/L。排除標準:(1)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肌炎、心內膜炎、風濕性心臟病、腦卒中、腫瘤、肝硬化、急慢性感染、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腺功能減退者;(2)近3個月內正在服用含維生素D制劑者。所有入選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該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2組病人年齡、性別、病因、病程、NYHA分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所有受試者于就診當日測量血壓,進行心電圖檢查,收集年齡、性別、疾病史、病程及心衰NYHA分級等一般資料。于就診當天及24周后抽取晨起空腹靜脈血20 mL,檢測25(OH)D3、腎素活性(PRA)、血管緊張素Ⅱ(AngⅡ)、臥位醛固酮(ALD)、氨基末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CRP等指標。采用美國GE-VIVID 7型超聲診斷儀測定LVEF。應用ELISA法(試劑盒購自上海江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測定IL-18及TNF-α。
1.3 干預方法 對照組按照中華醫學會制定的《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4》給予利尿劑(呋塞米片,天津力生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2020163)、神經激素拮抗劑(培哚普利叔丁胺片,施維雅制藥,國藥準字H20034053)、β受體阻滯劑(美托洛爾片,阿斯利康制藥,國藥準字H32025391)、改善心肌能量代謝藥物(曲美他嗪片,施維雅制藥,國藥準字54605H520)等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骨化三醇(羅蓋全,生產企業R. P. Scherer GmbH & Co. KG,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100056)0.25μg,2次/d,連續服用24周。所有受試者于第4、8、16、20周行電話隨訪,了解服藥情況及是否出現食欲減退、頭痛、嘔吐、感覺障礙、情感淡漠等不適反應,由我科醫師決定是否減量或停用。

2.1 2組治療前后血清學指標及LVEF比較 治療前,2組25(OH)D3、NT-proBNP、LVEF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2組上述指標均較治療前改善,且觀察組較對照組改善更明顯,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2.2 2組治療前后RAAS指標比較 治療后2組PRA、AngⅡ、臥位ALD水平較治療前降低,其中觀察組下降更明顯,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2.3 2組治療前后炎癥指標比較 治療后2組 CRP、TNF-α、IL-18水平較治療前降低,其中觀察組下降較對照組更明顯,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P均<0.05),見表3。

表1 2組病人血清25(OH)D3、LVEF、NT-proBNP水平比較

表2 2組病人RAAS指標比較

表3 2組病人治療前后炎癥指標比較
CHF全球發病率日益增高,我國現患CHF人數為450萬左右,且患病率隨著年齡增加呈明顯上升趨勢[6]。研究顯示,CHF發病與血流動力學異常、心肌缺血、炎性反應、神經內分泌系統的激活、心室重構有關。維生素D參與骨代謝,屬于脂溶性維生素,25(OH)D3性質穩定,能較好地反映機體維生素D代謝情況[7]。本研究顯示,觀察組給予補充維生素D,24周后血清25(OH)D3、LVEF水平較治療前及對照組均明顯升高,NT-proBNP水平明顯下降(P<0.05),說明針對合并維生素D缺乏的高齡老年CHF病人,在現行抗心衰指南治療方案中,加用維生素D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LVEF,改善心功能,但其具體作用機制尚需進一步研究。
CHF病人交感神經活性及RAAS亢進,且易合并肝淤血,肝血流量減少,對ALD的降解作用減弱,體內ALD水平高于正常數十倍,其升高程度與CHF嚴重程度呈正比,與CHF死亡率相關[8]。指南推薦治療CHF的一線用藥主要有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但此類藥物可破壞AngⅡ 對PRA的反饋抑制環,引起PRA水平的升高,減弱ACEI、ARB對RAAS抑制效果。已有動物實驗證實,VDR-/- 小鼠腎臟中PRA的水平增高,說明25(OH)D3可抑制PRA的生物合成,從而減少 AngⅡ 的表達,發揮其抑制心肌肥厚的作用[9]。本研究結果顯示,經抗心衰治療,2組病人 PRA、AngⅡ、ALD水平均下降(P<0.05),而補充維生素D的觀察組較對照組上述指標下降更明顯(P<0.05),說明常規內科抗心衰基礎上補充維生素D,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高齡CHF病人體內的RAAS活性,從而對CHF的治療起輔助作用。
IL-18是一種細胞因子,具有調控炎癥反應的作用。有研究顯示,心肌細胞可表達IL-18的受體,IL-18與受體結合可引起心肌肥厚、重塑,降低心肌收縮力,且IL-18可直接激活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及炎癥細胞,導致心肌細胞損傷[10]。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治療后CRP、TNF-α、IL-18水平較治療前降低,說明抗心衰治療可減輕機體炎癥反應,觀察組補充維生素D后下降較對照組更明顯,說明維生素D可進一步降低體內CRP、TNF-α、IL-18的水平,減輕機體炎癥反應,從而輔助治療CHF。
綜上所述,常規抗心衰治療基礎上補充維生素D能夠改善高齡老年CHF病人的心功能,其機制可能與維生素D抑制RAAS活性,減輕機體炎癥反應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