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思宇,胡春艷,袁艷梅,陳云鵬
(湖南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湖南 長沙 410007)
節水型社會建設是國家長期堅持的一項戰略任務,是解決我國水資源問題的根本途徑??h域是實施節水型社會建設的基本單元,是我國推進區域治理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單元,縣域節水型社會建設對提高水資源承載能力、促進水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可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是解決水資源短缺的一項戰略性舉措。水利部2018 年印發《關于開展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工作的通知》(水利部〔2017〕5 月9 日),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湖南省節水型社會建設“十三五”規劃要求,湖南省水利廳2018 年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我省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的通知》(湘水辦〔2018〕24 號)。永興縣積極響應節水型社會創建,高度重視節水型社會建設,從實際出發,完善節約用水規章制度,綜合采取行政、經濟、工程技術、宣傳教育等措施,通過示范帶動和典型引路,轉變用水模式,建立適應永興縣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縣域節水型社會體系。
永興縣地處湖南省東南部、郴州縣東北部,全縣土地總面積為1 979.4 km2。永興縣2018 年末全縣戶籍總人口71.0 萬人,地區生產總值340.5 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62 646 元。根據《2018 年湖南省水資源公報》《2018 年郴州市水資源公報》、《湖南省水利統計年鑒》、《2018 年永興縣統計年鑒》等相關資料,永興縣2018 年各行業用水量、用水指標如表1、表2 所示。

表1 永興縣用水量統計

表2 基本情況表(2018 年)
永興縣2018 年農業用水量1.646 億m3,農業灌溉用水量占總用水量58.16%,農業用水量0.743 億m3,工業用水占26.25%,工業用水和農業用水占比較大。對比湖南省、郴州市、永興縣2018 年的用水指標,萬元GDP 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城鎮生活人均用水量、農村生活人均用水量均低于郴州市、湖南省平均水平。水田畝均灌溉用水量、人均綜合用水量均高于郴州市、湖南省平均水平。人均年綜合用水量、灌溉水利用系數,畝均灌溉用水均高于郴州市和湖南省的標準。綜合表1 和表2,永興縣在工業、農業和生活上節水潛力巨大,在工業、農業、生活節水三方面并行舉措是永興縣節水的主要方向和目標。
按照《節水型社會評價標準》(試行)建設要求,完善管理制度、建設工程設施、完善基礎支撐體系,從工業、農業、生活等全社會的方方面面,提升全社會節水意識,倒逼生產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升級,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
1)農業節水。完善建設和管護機制,推進農田節水灌溉工程建設。重點大中型灌區節水措施全覆蓋,逐步提高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3 以上;加大對農業灌溉用水計量設備的投入,爭取農業灌溉用水計量率達到52%以上。
2)工業節水。通過優化高耗水行業空間布局、加強工業節水管理,確保規模以上工業用水計量率達到100%,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65 m3/萬元以下;大中型企業、年取水量50 萬m3及以上的規模工業企業用水定額和計劃用水管理全覆蓋,化工、金銀冶煉等重點用水企業節水型企業建成率達到40%以上。
3)城鎮節水。加快老城區管網改造和城鎮供水管網升級改造,推廣應用管網撿漏防滲技術,保證供水管網漏損率在10%以下;逐步提高再生水利用率;新建公共建筑和新建小區節水器具全覆蓋,節水器具使用率達到100%;加快節水型小區、節水型公共機構建設,節水型居民小區建成率達到15%,節水型公共機構創建率達54%。
永興縣通過政府引導、全縣聯動、全民參與、試點示范,大力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主要做法包括加強制度建設、發展農業節水灌溉、改革工業節水模式,加強節水宣傳教育,建立適應永興縣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縣域節水型社會體系。
根據永興縣社會經濟及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核定水資源承載能力,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嚴控用水總量與用水強度,全面推進計劃用水,深化節水和取用水管理,強化水平衡測試制度在企業、公共機構節水管理中的作用,在取用水管理工作中嚴格遵循取水許可、超計劃超定額累進加價、節水“三同時”等制度,構建完善的節水綜合管理體系。
1)加強計劃用水管理。計劃用水是一項基本用水管理制度,也是節水管理中一項重要制度。永興縣根據郴州市下達的取水總量控制計劃,依據辦理取水許可證的用水戶名錄和自來水公司提供的用水戶名錄,對現有登記在錄的51 家辦理取水許可證的取水單位和年用水量大于5 000 m3的用水戶納入計劃用水管理,依據《湖南省用水定額》(DB 43/T 388-2020)針對不同行業、不同類別,科學核定并確定取水戶的計劃用水指標,及時下達用水計劃,對辦理取水許可證超計劃的取用水戶實行累進加價征收水資源費,對超計劃的自來水用水戶累進加價征收水價。通過完善水價調節機制,逐步建立分類定價、差別水價、超計劃用水累進加價、階梯式水價等水價機制,促進全社會節約用水。
文中數據均以通過SPSS22.0軟件的計算,計量資料表示為(±s),用t進行檢驗,計數資料表示為[n(%)],用χ2進行檢驗,若P<0.05,說明有統計學意義。
2)強化用水定額管理制度。嚴格執行水資源論證制度,規范取水許可論證、審批、驗收、發證流程,強化取水許可監督管理,認真執行《湖南省用水定額》(DB 43/T 388-2020),科學核定建設項目取用水量,對單位產品用水量不符合用水定額標準的水資源論證、取水許可、節水載體申報,一概不予通過。
3)加強節水“三同時”管理。永興縣制定《永興縣建設項目節水“三同時”制度》實施細則。對新建、改擴建建設項目全部執行節水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三同時”制度。實行建設項目節水設施審查、驗收制度,驗收合格的出具建設項目節水設施驗收表,進一步完善節水制度建設。
4)強化水平衡測試。對公共機構和企業分別建立定期水平衡測試制度,通過開展水平衡測試,采取行之有效的節水措施,挖掘節水潛力,提高用水效率。水平衡測試嚴格按照《企業水平衡測試通則》(GB/T 12452-2008)實施,測試結果依據《湖南省節水型企業評價標準》、《湖南省公共機構評價標準》進行評價驗收。力爭全縣重點用水行業總數的15%、全縣縣級直屬機關事業單位總數50%完成水平衡測試工作。
永興縣農業灌溉用水量占總用水量的58.16%。作為農業大縣,有一批特色農產品生產鄉鎮和生產基地,如以便江鎮、湘陰渡鎮為主的蔬菜種植基地,以柏林鎮、三塘鄉、油麻鄉為主的油茶種植基地,以便江鎮、黃泥鎮等為主的冰糖橙種植基地、樟樹鎮向日葵種植基地等,農業節水有巨大的潛力和效益。通過發展農業節水灌溉,對灌區進行續建改造、建設節水灌溉設施、建設節水灌溉種植園區,發展永興縣特色農業,實現農業節水增效。
1)建設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加強灌溉水源工程改造(或新建)、骨干渠道和渠系建筑物節水改造(或新建)、田間工程改造(或新建)、輸水河渠整治、完善農業用水計量,大力推廣高效農業灌溉節水模式。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對青山垅灌區、黃口堰灌區、干渠、支渠,整修改造小型附屬建筑物,開展灌區信息化建設,建設量測水站74 處(含視頻監控)、新建視頻監控站20 處,乙級灌區綜合信息管理系統平臺改造等。建設果蔬種植基地連棟大棚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建設溝渠路池、噴滴灌、用水計量等設施,逐步將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3 以上;加大對農業灌溉用水計量設備的投入,爭取農業灌溉用水計量率達到52%以上。
2)建設農業節水示范工程。通過建設黃泥、太和、樟樹、湘陰渡、鯉魚塘、馬田、復合、便江、金龜等9 個鄉鎮的冰糖橙種植基地渠道襯砌,地面灌、管灌、小管出流灌、微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工程,打造永興縣冰糖橙約17 000 畝節水灌溉示范園。
永興縣工業用水占26.25%,冶煉、化工、煙花爆竹等行業用水量大,重金屬污染風險大,推動縣域內金銀冶煉產業整合升級是永興縣湘江流域水污染和重金屬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工業節水減排的重點。通過優化縣域內高耗水、高污染行業空間布局、工業節水管理,加快推進節水技術改造、先進節水工藝推廣等節水措施,提高工業廢水循環利用,建立節水型企業和節水型示范工業園,促進工業節水減排。
1)優化工業產業結構,加快調整工業結構。嚴格限制發展高耗水、高污染工業項目,以產業節能環保為發展要求進一步促進節水減排。整合108 家金銀冶煉企業(如工業園區集中管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施園區循環化改造,加快縣內各工業園區污水處理提質改造工程建設,加快污水資源化步伐,促進污水、廢水處理回用,促進工業園區節水減排。
2)推進工業節水改造,支持企業開展節水技術改造。對超用水定額企業分類分步限期實施節水改造。完善工業用水計量體系和在線監測系統。推廣高效冷卻、循環用水等節水工藝和技術,采用新型設備和新材料,提高循環用水濃縮指標,減少取新水量,確保規模以上工業用水計量率達到100%,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65 m3/萬元以下。
3)推動重點用水行業節水型企業、示范園區建設。結合永興縣現有“兩區四園建設”,定期公布各重點節水行業已成熟的節水技術公企業推廣使用,總結推廣節水企業先進經驗,開展節水技術推介和交流活動,對在工業節水技術創新、新技術推廣應用和節水管理工作中成效突出的企業予以表彰和獎勵,以此提高企業參與節水的積極性。在火力發電、鋼鐵、紡織、造紙、石化、化工、食品和發酵等重點用水行業開展節水型企業創建,達到重點用水行業節水型企業建成率40%的目標。
永興縣城區分為老城區和舊城區,舊城區管網建設年代久遠,且在城鎮建設中多有損壞,因此通過改造升級老舊供水管網,降低輸配水損失,在新城區推廣新、改、擴建項目節水器具安裝使用,建設雨水、再生水利用設施,推廣雨水、灰水等再生水循環利用,促進城鎮節水降損。
1)供水管網升級改造。管網漏損率是衡量城鎮節水效果的量化指標,通過對馬田鎮及縣城區內供水管網的改造升級、計量設施的完善,逐步降低城鎮管網漏損率,達到節水型社會評價標準10%的目標。
2)加強節水型公共機構、節水型小區建設,普及和改進節水器具。加快節水型小區、節水型公共機構建設,達到節水型居民小區建成率15%、節水型公共機構創建率54%的目標,廣泛推廣居民家庭和公共機構節水器具使用,加強城鎮公共節水器具更換,對縣域內30 座公廁進行節水器具改造,新建17 座公廁,公共廁所均采用節水器具,實現節水型器具普及率100%。
3)發展再生回用。永興縣已建成污水日處理總能力達到2.3 萬m3/d,達標處理后水量達到840 萬m3/年,可作為充足的再生水水源。對永興縣而言,大力發展再生水利用,減少廢污水排放量,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是建設節水型社會的重要環節,將再生水利用系統納入到城鎮規劃建設中,加快再生水利用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污水處理廠再生水利用管道、取水泵等工程,推動城區綠化、環衛使用再生水,再逐步推廣到適合使用再生水的企業、經營單位,配置使用再生水。
節水型社會建設涉及社會方方面面,將節水工作常態化、日?;⒕唧w化、豐富化,營造全社會節水氛圍,提升節水意識,為縣域節水型社會建設開創新局面。永興縣結合區域實際,豐富節水宣傳方式、內容,加強節水教育,引導民眾提升節水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營造節水氛圍,增強節水意識。
1)多方式、多渠道開展節水宣傳。通過廣播、電視、報刊、短信、網絡等主流媒體和新興媒體,開展宣傳教育活動。結合“世界水日”、“中國水周”等重要節點,介紹永興縣水情、水景、水工程,通過微博、微信、手機報等網絡平臺宣傳節水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從民眾、企業與生活生產息息相關的角度切入,宣傳生活、工作、生產節水知識及意義,引導提升民眾對節水感性認識上升至理性認識,共同營造良好的珍惜水、節約水、保護水的社會氛圍。
2)加強節水教育培訓。以學生為主要群體,以校園為主要陣營,尤其在青年學生中普及節水知識,引導廣大青少年廣泛參與節水實踐活動。開展“節水進校園”、“水美永興”、“節水宣傳先進集體評選”等具有特色的主題教育活動。依托現有涉水公共資源建立一批節水教育實踐基地,發揮“一個學帶動一個家庭”的效應,逐步營造全社會節水氛圍。
3)倡導節水行為。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組織高效節水型生活用水產品走進社區,推廣普及節水科普知識和產品,積極引導居民淘汰不符合標準的用水器具,鼓勵購買節水器具。制作和宣傳生活節水指南手冊,鼓勵居民將洗衣、洗浴和生活雜用等污染較少的廢水收集起來經適當處理后用于沖廁,實現一水多用。通過一系列的宣傳教育,使全社會充分認識節水的重要性,樹立節水的新觀念。
近年來隨著節水型社會建設工作的全面展開,通過加強制度建設、發展農業節水灌溉、推廣工業節水工藝、優化產業結構、變革工業用水模式、加強城鎮用水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節水宣傳教育等一系列措施,永興縣嚴守水資源總量紅線,穩步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損等節水型社會建設成效逐步凸顯,預計2020 年永興縣《節水型社會評價標準(試行)》各項指標逐步達到節水型社會基本要求。通過節水型社會建設,促進永興縣由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和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推進了永興縣水利現代化進程,建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與水資源高效利用協調發展模式,可為其它縣、區節水型社會建設提供借鑒和參考。在灌溉用水模型的建立過程中,GIS 可以充分地發揮其特長(如空間分析、空間計算),將研究區域劃分為一個個小單元,在空間尺度上得到一個個小單元的最優灌溉模式,從而更加具體地制定出整個灌溉區域的節水計劃,以達到節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