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立楠
(黑龍江省牡丹江水文水資源中心,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海浪河為牡丹江一級支流,發源于老禿頂子山,由西向東橫貫海林市,河流全長210.5km,流域面積5224km2,流經長汀、新安、舊街、石河、新合、海林、海南等七個鄉鎮,在拉古村處匯入牡丹江。海浪河上游為山區,河道狹窄,流速快,河道比降大,河道寬度為70-150m。下游河道坡降緩,流速變慢,河道寬度為150-250m,兩岸灘地坡降1/1000-1/600,河道彎曲系數為1.85。
該站測驗河段順直部分長達600m,河槽為復式河床,左岸為高山陡崖,右岸為居民區。水位達到97.20m(假定基面)時右岸開始漫灘,河漫灘范圍內有民房。河床為卵石組成,靠左岸河中有大塊巖石。岸為沙壤土組成,下部有大卵石,洪水時略有沖刷。左岸表層多為碎石,下部有卵石。該站測驗斷面河床穩定,多年水位流量關系呈單一曲線。長汀子水文站現采用基面為假定基面。
長汀子水文站洪水主要由上游山區雨洪所造成,上游海源林場、大西溝等地是我省降雨量最大的地區之一。海浪河洪水具有漲落快、流速大、漂浮物多、洪峰停留時間短的特點,洪峰多為單峰,峰型尖瘦。
長汀子水文站從1956年觀測流量至今,有實測水文資料以來共發生3次較大洪水,其排序為1960年,1991年,1957年。
1960年8月24日,長汀子水文站發生建站以來第一位大洪水,洪峰水位98.45m(假定基面),洪峰流量2500m3/s。洪峰持續2h,洪水歷時14d,其中漲水3d,落水11d。
1991年7月30日,長汀子水文站發生建站以來第二位大洪水,洪峰水位97.82m(假定基面),洪峰流量1860m3/s。洪峰持續時間1h,洪水歷時14d,其中漲水1d,落水13d。
1957年8月22日,長汀子水文站發生建站以來第三位大洪水,洪峰水位97.86m(假定基面),洪峰流量1720m3/s。洪水成因是由于上游山區暴雨所形成。
長汀子水文站設計洪水采用《林海水庫供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水文分析專題報告》(黑龍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2000年3月)中的成果。設計洪水位根據設計流量由本站水位流量關系曲線查得。該站流量均值637m3/s,Cv=1.47,Cs/Cv=2.25。海浪河長汀子水文站設計洪水成果表見表1。

表1 海浪河長汀子水文站設計流量成果表
長汀子水文站位于海浪河中上游長汀子鎮,水文站上游附近有砬子林場,發河村等村屯,下游附近有雙橋村,黃發村,火龍溝村,哈達村等村屯。基本水尺斷面處沒有堤防,斷面左岸為陡崖,右岸在斷面上游20m處修有護岸,護坡長度600m,平均高度1.0m,岸坡結構形式為塊石護坡,固腳結構為漿砌石固腳。
長汀子護岸工程保護的城鎮主要是長汀子鎮,該鎮所轄9個村屯,總人口7.52萬人,現有耕地面積0.92萬hm2。工業產品有木材加工、水泥制品、食品加工、機械制造等。
長汀子水文站現有警戒水位是96.00m(假定基面),相應流量530m3/s,相當于3a一遇洪水。由于長汀子護岸工程通過維修和加固,防洪標準得到提高,現有警戒水位已不能反映實際汛情,因此將警戒水位提高至96.50m,(假定基面)相應流量810m3/s,相當于5a一遇洪水。達到此水位時,沿岸低洼地帶開始過水[2]。
該站現有保證水位是97.00m(假定基面),相應流量1160m/s,相當于6a一遇洪水。修訂后的保證水位是97.40m(假定基面),相應流量1480m3/s,相當于10a一遇洪水。修訂后的保證水位比修訂前提高了0.40m,達到此水位時,右岸漫灘,灘地水深達到0.20m,應提前做好防汛準備工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