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牛癥
“社牛癥”,即“社恐癥”的反向極端表現。相比于“社恐”們不愿與人交際、不敢公開發表意見、不想引人注目等特征,“社牛”們則認為“只要我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社牛”們聊不動的話題、混不熟的圈子,哪怕是和廣場舞大媽們斗舞,他們都能游刃有余,無所畏懼。
“果殼”上有一種觀點:“社牛癥”和“社恐癥”兩者看起來截然相反,但實際上是一根藤上結出的兩顆瓜,即一種不自信的心理表現出的兩種不同狀態。“社恐”因不自信而生怕別人發現自己做得不好、不對,所以就希望別人盡量不要注意到自己。而“社牛”的不自信,帶來的結果就是:生怕別人不認可自己,所以就使勁展現,以圖引起周圍人的關注。
(摘編自《“社牛癥”和“社恐癥”可能源自同一個原因?》,“ 果殼”微信公眾號)
自適用話題
人際交往的邊界 自信與自卑 自我調節
點撥·速寫運用
“社交”這個詞拆開來解讀,可以理解為跨越不同社群圈層的交際與互動。“社牛”們看似極為擅長社交,但有時候這種過于圓滑世故和八面玲瓏的社交技巧,未必產生良好的社交效果,反而可能會給人留下聒噪、虛偽、華而不實的印象,甚至有可能會冒犯到他人。這也正是“社恐”們最排斥和討厭的地方。《詩經》云,“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相彼鳥矣,猶求友聲”,鳥尚求友,何況人乎?倘若在人與人的交往中,“社牛”們少點總想求取別人關注與認可的功利性目的,“社恐”們放下生怕自己做得不好、不對的社交焦慮,或許我們就有可能建立起一個真正能讓人放下戒備、表露真我、安放自我的朋友圈了。
數字極簡主義者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睡前再刷一下微博成為大部分人的習慣,片刻不看微信便心癢難耐。點外賣、乘公交、看視頻,以智能手機為主的數字設備侵入了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于是,在年輕人群體中,正在興起一股提倡“反數字化”、堅持“數字極簡生活”的浪潮。他們向自己發起一項看似不可能完成的挑戰:遠離數字設備30天,如卸載QQ、微信等軟件,絕對禁止使用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找到自己認為真正有價值的事,并以此為出發點,合理使用一切科技。正如《數字極簡主義》一書的副標題所說,“在嘈雜的世界中選擇專注的生活”。
適用話題
科技的利與弊 “斷舍離” 自律與自由 極簡主義
點撥·速寫運用
自從智能手機成為人類感官的延伸后,我們的眼睛便被困在了屏幕上,我們的時間消失在了網絡里。于是,我們開始重新思考人和技術的關系。這些年輕人對電子產品主動“斷舍離”,遠離海量無效信息的行為,意味著我們要奪回個人生活的主導權,讓工具與技術為人服務,而不是人被工具、技術所綁架。這還符合我們中國文化推崇的“妙言至徑,大道至簡”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