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廢話文學”“人傳人”現象嚴重,“廢話”成為互聯網各大平臺的語言霸主。微博上,“‘廢話文學’大賽”登上熱搜,話題閱讀量高達1.1億次,話題討論量達4.8萬次。“嗶哩嗶哩”視頻網站上的《廢話連篇》視頻,點擊量超過500萬,被數十萬人點贊、收藏、轉發和評論。豆瓣上,網友們成立了“廢話文學”小組,專門研究、討論和活用“廢話文學”。知乎上,“廢話文案”“‘廢話文學’鑒賞”“如何優雅地說廢話”等帖子吸引了眾多網友關注和評論。
“廢話文學”的走紅,引領了當代網絡話語的新浪潮,帶動了相關話題的討論。在參與或圍觀這場網絡文化游戲中,你是否注意到“廢話文學”的特點,追問“廢話文學”興起的原因,思索“廢話文學”存在的意義?在一波又一波網絡文化的狂歡中,你是否捕捉到某種規律性的認知,深究“玩梗”背后的心理圖式?
(編寫:江蘇省吳縣中學 劉蔓)
“廢話文學”奇觀
“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三人行,必有三人”“上次讀到這篇文章的時候還是上次”……最近,一股名為“廢話文學”的熱潮開始席卷互聯網,大家紛紛尋覓、模仿、活用、戲擬,“中毒”頗深。“廢話文學”,顧名思義,就是全是廢話,毫無有效信息。這場雜糅了跟風、無聊、戲謔、反諷、叛逆、創造等情緒與心態的廢話輸出,成了網友們對抗充斥著虛偽、無聊、無意義廢話的生活的利器,仿若堂吉訶德揮舞手中的長矛大戰風車。
興起
據網友考證,“廢話文學”出自“嗶哩嗶哩”視頻網站評論區,起因是兩位up主在各自的視頻中說了一堆話,卻好像什么意思也沒有表達。有網友在評論區評論“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以此表示嘲諷和不滿。不料,本用來表示戲謔和抗議的廢話成了一種流行語體,引起其他網友紛紛跟進、效仿與戲擬。
影視劇中的“廢話”演繹
1.“其實你不討人厭的時候,好像還挺討人喜歡的。”(《仙劍奇俠傳三》)
2.唐僧:請問老者,這城門上寫的是比丘國,怎么改成小兒城了?
老者:你們是哪里來的呀?
唐僧:貧僧是從東土大唐來的。
老者:遠道而來的。原本啊,這是比丘國,這如今啊,改名小兒城了。(《西游記(續集)》)
3.“皇后娘娘賢惠起來還真賢惠呢。”(《后宮·甄嬛傳》)
文學作品中的“廢話”演繹
1.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魯迅《秋夜》)
2.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王家新《在山的那邊》)
3.你不討厭,可是全無用處。(錢鍾書《圍城》)
4.天上的白云真白啊
真的,很白很白
非常白
非常非常十分白
特別白特白
極其白
賊白
簡直白死了
啊——
(烏青《對白云的贊美》)
廣告文案中的“廢話”演繹
1.如果你沒有iPhone,那么你就真的沒有iPhone。(iPhone 4廣告)
2.開著MINIEV的時候,你就不能走路。(五菱新能源汽車廣告)
公眾人物的“廢話”演繹
記者:在比賽過程當中,裁判對你的發球判了兩個失分,這對你造成了哪些影響?
馬龍:對我造成了不能發那個球的影響。
網友的戲擬之作
普通重復版
1.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
2.情況就是這么個情況,具體什么情況,還得看情況。
3.這事但凡有一點意義也不至于一點意義都沒有。
同義替換版
1.這個西紅柿一股番茄味。
2.七日不見,如隔一周。
矛盾文學版
1.我長話短說,但是說來話長。
2.視頻挺短的,就是有點長。
經典戲仿版
1.三人行,必有三人。(戲擬《論語》)
2.圣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很多失。(戲擬《晏子春秋》)
3.窮則獨善其身,達則不窮。(戲擬《孟子》)
(摘編自:《迷惑又諷刺的“廢話文學”,你聽過多少?》,“字媒體”微信公眾號;《知識點!“廢話文學”的創作方法大全》,“文案情報官”微信公眾號)
現象觀察
“說的是廢話,輸出的是情緒”,是對這場“廢話文學”狂歡的透辟分析。“廢話文學”打破原有的語言習慣,顛覆廣為流傳的文化經典,在重復中形成詼諧的幽默機制,制造預想之外的邏輯延伸,讓人不禁會心一笑。
廢話與廢話的呼應與回環,透露出網友玩“梗”的心態,他們試圖用這種方式穿透無聊乏味的生活,在制造潮流、追逐潮流中彰顯自己的個性,抑或是用廢話表達反諷,在無意義的重復中對抗虛偽的形式主義。
視線聚焦一:無聊生活里的玩“梗”歡樂VS用廢話對抗廢話的神奇魔法
素材鏈接1 給無聊的生活添樂趣
作為一種小眾文化、亞文化,廢話文學的“病毒”式傳播與年輕群體愛玩“梗”的心態分不開。玩“梗”已成為年輕人的社交方式。廢話生成簡單且易于模仿,網民在不斷的創作中能夠收獲樂趣,這一點促進了“廢話文學”的流行。此外,互聯網技術的助推使其迅速成為“網絡迷因”(又稱“網絡爆紅”),吸引大量人群參與模仿。
“梗”可以提供一種談資,一種助興的趣味性點綴,起到一種言簡意賅、畫龍點睛的修辭效果。
“梗”是泥沙俱下的民間文化,不需要一絲不茍地遵從嚴謹的邏輯,更無須自作聰明地“掉書袋”,或者賣弄正規的學術訓練。許多時候,迂闊的“冬烘先生”恰恰是“梗”的素材。比如穿長衫的孔乙己能正確地寫出四種“回”字,他的可笑之處是想要將四種寫法展示在小鎮酒店的柜臺之上。民間文化制造的狂歡氣氛之中,學院腔調時常成為被嘲諷與調笑的對象,文縐縐的問候或者綴滿套話的褒貶,遠不如熱辣或者無厘頭的網絡用語過癮。
許多時候,“梗”的形成恰恰是狡黠地利用了典故,戲仿往往產生點鐵成金的神奇反應。“子曰”“詩云”構成了典故之中聲望顯赫的“方陣”,通常充當最為有力的論據。然而,電視劇《武林外傳》中那個神經兮兮的書生呂輕侯動不動就宣稱“子曾經曰過”,繼而論證一個不倫不類的觀點,甚至順便將培根的名言納入“子曰”的范圍。
如果說,戲仿來自機智的構思,那么,更多的“梗”可以說是無意得之。令人意外的是,如此之多的年輕人熱衷這種語言游戲。他們興致勃勃地“造梗”,制作各種表情包,更多的人廣泛搜索各種動漫作品、明星的微博或者八卦新聞,試圖發現可能形成各種“梗”的蛛絲馬跡。某些人“造梗”的目的是提高點擊率,獲取更多的流量;另一些人“造梗”的目的是帶動某種商標——一個著名的“梗”肯定有助于商標的廣泛傳播。然而,多數年輕人僅僅是為了追求樂趣,他們將大量剩余精力投放于這種語言游戲,“評論梗”“彈幕梗”“身高梗”“撞臉梗”層出不窮。
(摘編自:《“梗”:網絡空間新型典故的誕生》,《光明日報》2021年9月9日;《最近很火的“廢話文學”,你get到了嗎?》,@豆瓣用戶“寒暄”)
適用話題
“玩梗社交”
不知從何時起,年輕人群體中開始流行一種新型的社交方式——“玩梗社交”。“梗”是潮流的象征,體現了一個人對文化熱點、社會時事的關注度,同時,“梗”也具有豐厚的意蘊,濃縮了語境和語料,是一種簡潔高效的表達方式。“梗”被視為快速識別自己人、增強內部認同、進行圈層區隔的有效手段。在微博、“嗶哩嗶哩”視頻網站、網易云音樂等社交平臺,“造梗”“玩梗”是互聯網弄潮兒無往不利的社交“貨幣”。“梗”中新奇有趣的內容、詼諧幽默的文風、一針見血的表達,吸引了無數年輕人集結、參與、戲仿、創造,經互聯網的推動與傳播,引發了一波又一波文化熱潮。不少年輕人覺得現實壓力太大,而詼諧幽默、妙趣橫生的“梗”可以調劑生活,增添樂趣,愉悅身心。由此來看,“玩梗社交”不失為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
文化活動的底線
網絡“梗”、二次元……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亞文化開始進入主流文化視野,逐漸被主流文化吸納。在鼓勵發展亞文化,積極吸收亞文化中健康可取的成分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一些打著亞文化旗號的惡俗丑陋元素也在悄然傳播,荼毒青少年,產生了惡劣的社會影響。比如,通過“玩梗”消解法律、道德、歷史、民族、國家等話題的嚴肅性,肆意嘲諷他人的身體或心理缺陷,打“擦邊球”大搞軟色情,以言論自由為名實施語言暴力,等等。對此,我們呼吁要堅守文化活動的底線。廣大公民應擦亮雙眼,學會辨別糟粕。相關部門也要加強監管與引導,營造和諧健康的文化氛圍。
素材鏈接2 讀得懂的情緒發泄
人們在看完一篇文章后,什么有效的信息都沒獲取,還白白浪費了一段時間,不由得發出“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的嘆息,以此來表達內心的“無語”。
當你在網上購物時遇到問題,想要向客服反映問題并要求其解決問題時,面對客服如機器人般敲出的官方、無關痛癢的回應套語,你也只好以“但凡有點用,也不至于一點用都沒有”來斥責這種不負責的糊弄行為。
當你忍著困意,深夜參加會議時,卻發現會議的講話內容都是形式上的官話、套話,你雖反感,但還是不得不聽完,內心以“說得都挺好,就是什么都沒說”來諷刺這類“語言形式主義”。
以魔法打敗魔法,用“廢話文學”對抗“廢話文學”。面對泛濫的劣質信息、博人眼球的文章、糊弄敷衍的話術、只走形式的言論,“廢話文學”的流行,實質上是一種讀得懂的情緒宣泄,表達了人們對這些無觀點、無內容、無意義的低密度信息泛濫化的嘲諷與抵制。
(摘編自《這屆年輕人,流行起了“廢話文學”?》,《中國青年報》“百度號”)
@知乎用戶“阿眼頭”:我認為你說的就是廢話,但是直接罵你顯得很不禮貌,我才用比較委婉的說法——“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這在一定程度上有“明褒暗貶,陰陽怪氣”的作用。同時它也暗示了我的“層級”較高,能夠熟練運用或者改編“廢話體”,所以你別想用這種低劣的手法來蒙騙或者嚇唬我。
@ 知乎用戶“ 紫臉厭枝鵲” :廢話“梗”是對時間的戲弄。在廢話“梗”中,前半句總能挑起懸念,似乎暗示你,順著看下去會出現新東西;然而看到末尾,才發現這是句廢話。這就像生活,你以為它在向某個方向前進,沒想到有時只是回到了原點。
適用話題
年輕人的語言反叛
語言是思維和心理的外衣。年輕人瘋狂引用“廢話文學”這一現象背后,是他們對現實世界的反叛。現實生活中那些長篇大論卻沒有有效信息的“文山會海”、身邊人以關懷為名的各種套路式談話,無不冗長空洞,讓年輕人深感疲憊和厭倦。作為一種反叛方式,“廢話文學”讓他們操起對方的“長矛”攻擊對方的“紙盾”,用更顯而易見的廢話來反諷現實中經過層層包裝、偽裝成真理的各種廢話。這種娛樂方式,成為“苦廢話久矣”的年輕人的默契。
視線聚焦二:網絡文學的新鮮玩法VS思維惰性的失語表征
言簡意賅、情緒飽滿的“梗”,體現了年輕人對簡潔有趣的表達方式的追求,也折射出網絡文學的新鮮玩法。從“XX體”到“XX文學”,讀者打破了作者在文學生產領域的壟斷地位,以語言游戲的方式參與其中,激活創造力。與此同時,不少人也在反思,一味地追逐網絡熱點、“拋梗”“玩梗”,不過是為了掩飾內心的淺薄、語言的蒼白。還有人進一步思考,認為“梗文化”盛行,加劇了“文字失語癥”,是思維惰性的表征。
“Z世代”(1995年后出生的一代人)的崛起是網絡文學迭代發展的主要力量。少年化、逆齡化作家銳不可當,讀者及消費群體的迭代趨勢明顯,但其意義不僅僅是“一代新人換舊人”。“Z世代”也在用自己的個性與活力形塑著網文行業的形態,在內容表達、互動方式、付費意愿等方面呈現出嶄新特點。
當“Z世代”作家與“網生代”讀者相互匹配,就更容易產生具有圈層特征的表達方式,形成具有獨特標識的“話語場”。“梗文化”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用“修仙”表示對節食、熬夜的戲謔,用“思想迪化”表示主動“腦補”,用“寄刀片”表示對作品劇情過程、結局的不滿,這些網絡流行語或從網文內部生長而成,或在網文嫁接下“破圈”。“梗”不再是順勢而生,而變成創作與主動出擊;它們也不限于網文,而成為和動漫、游戲等互通有無的見證。更值得注意的是,“埋梗”已超出創作范疇,成為作家與讀者互動的重要方式。這些不斷翻新的語詞成為透視網文表達、流行前沿及文化圈層形成的生動案例。
網絡文學各個領域的迭代背后,或許正在醞釀一場文學發展的革命性變化。作者與讀者的關系發生改變,讀者通過“應援”參與創作,為喜歡的作品“產糧”,形成作者、讀者“共創文化”的機制;讀者與讀者的關系空前拉近,大家多途徑互動,交流足跡遍布全網;平臺成為連接作家與讀者的中介,商業深刻影響著創作、傳播的走向;作品的周邊產品推陳出新,漫畫、“Vlog”等成為直抒胸臆的重要方式。
(摘編自《作者“埋梗”、讀者“產糧”,網絡文學的新玩法你掌握了嗎》,“人民日報評論”微信公眾號)
適用話題
互聯網文學
隨著網民逐漸年輕化,互聯網文學欣欣向榮。諸如“留學生尋根文學”“大廠離職傷痕文學”“北上廣深互相拉踩文學”“反內卷先鋒文學”等各種互聯網文學類目層出不窮,其背后是網民對生活的敏銳感受與真情表達,是網民應對無聊、機械化生活的新鮮創造,也是網民戲仿中國當代文學思潮、自覺參與當代文化創造的有趣嘗試。
不可否認,互聯網文學的風行證明了其成功之處。巧妙運用通感、比喻等修辭手法以及其他高級的表達技巧,在完全不相干的兩個事物之間建立聯系,尋找事物的側面進行細節描繪,對微妙的感受做具象生動的表達,等等,這些是互聯網文學速榮的部分原因。
然而,速榮亦速朽。伴隨互聯網文學快速發酵而來的,是這些文學浪潮本身的快速迭代。一個網絡文學熱點剛形成氣候即被另一個網絡文學熱點所取代,成為明日黃花。受社會生活快速變遷的影響,一些能反映當時人們處境的語言已不能有效傳達當下人們的心境。除了這個因素,一直被人詬病的有“梗”有“廢話”,卻無“文學”無“信息增量”,也是互聯網文學速朽的重要原因。
素材鏈接2 “文字失語”焦慮癥
| 失語“殺死”表達欲
2021年1月,“文字失語者互助聯盟”豆瓣小組創建。自創建后,該小組迅速擴容,目前已有十多萬名“文字失語者”在此集聚。在“文字失語者互助聯盟”小組中,人們經常發關于如何準確形容某個普通場景、替換某個“流行梗”的求助帖,“突然喪失了表達能力”成了不少帖子中的高頻語句。
“茶壺里煮餃子,有貨倒不出”,不少網友這樣形容自己的憋屈。想說卻不知如何說,心中所想難以付諸文字,是“文字失語者”的無奈。嚴格來講,“文字失語”并不是疾病,而是一種表達能力的退化,除了使用常見的“流行梗”外,“文字失語者”找不出合適的詞來準確描述事物、表達心情。尤其是需要進行邏輯完整、復雜的長篇表達時,“文字失語者”就會“宕機”。對于“文字失語者”來說,總會有一些瞬間讓他們意識到自己詞不達意和無從下筆。這成了禁錮“文字失語者”自由表達的枷鎖。慢慢地,他們會對表達產生焦慮感、挫敗感,有人甚至因此陷入了被動的沉默。“失語殺死了表達欲,并將感覺鎖進心牢”,在“文字失語者互助聯盟”小組的一篇帖子里,網友“黑格”這樣形容“文字失語”帶來的傷害。
(摘編自《“文字失語”正在殺死表達欲》,《大眾日報》2021年4月25日)
適用話題
語言貧乏
圖像時代下全民復制的網絡氛圍,讓語言使用越來越趨同。形容一個人厲害,就是“yyds”(永遠的神);號召別人跟著做準沒錯,就是“入股不虧”;看到異性互生好感、戀愛氛圍滿滿,就是“不結婚很難收場”;戲謔、吐槽別人沒對自己造成實質性傷害卻侮辱了自己的尊嚴,就是“傷害性不大,侮辱性極強”……在萬物都可“絕絕子”的時代,表達似乎毫不費力,不用斟酌字句,更不必反復推敲,直接借他人酒杯澆自己胸中塊壘即可。然而,當不假思索的“拿來”成為一種習慣,自我表達、文字輸出的能力就會廢弛,無從下筆、不知從何說起就成了現實生活的常態。
| 文字能力復健
借助“表情包”、“梗”、流行語的表達,不是你在說話,而是話在“說”你,你不過是那些“梗”的通道。一旦進入需要自我生成語言的現實情境或創作場景,你便會嚴重失語:停思,無思,文字斷片。因此,必須有意識地訓練自身主動生成語言和文字的能力。我有三個建議:
其一,多讀紙質書,少看視頻,創造默讀和靜觀的主動思考空間。碎片化、過于直白淺顯、極具娛樂性的畫面,只會激發短暫的感官刺激,這實質上是一種欲望消費。當你看短視頻時,大腦大多會處于一種被節奏感染或放空的狀態,很少會跟著思考,更不會有“把它說出來、寫出來”的同步思維。而讀書不一樣,讀書是從容的、同步的、可以反復進行的,默讀的孤獨性和理性思考,有助于建構理性自主的自我,讓思維在默讀和靜觀中保持文字生成的活性。讀書,要讀整本,讀原著,讀紙質書。
其二,多創造機會自己去“秀”,少看脫口秀。看脫口秀只是娛樂,并不能激發你的文字表達欲,相反,哄堂大笑甚至會壓抑你的表達欲。那種精彩的文案營造出的現場感染力和語言天賦假象,讓人更不敢開口說話,讓你停留于“別人說得好好啊”的傻樂中,跟著重復那些所謂“爆梗”、包袱。覺得自己語言干癟貧乏的話,應該多看文學經典,提高對美好事物的豐富表達力。
其三,戒除對網語流行語、“表情包”等的依賴,多用規范的文字表達,有意識地用“生活語言”替代那些脫口而出的“魔性語言”。不要把碎片化的“朋友圈”動態、微博當成表達,要養成把想法寫成連貫的長篇文字的習慣。
堅持一個月,文字能力必能復健。
(摘編自《拿什么拯救被“梗”住的“文字失語者”》,《新華每日電訊》2021年9月1日)
適用話題
思維惰性
“人傳人”式的網絡“爆梗”,壟斷了我們的日常語匯,侵占了我們的表達空間,致使“文字失語”現象蔓延。從表層看,因網絡“爆梗”導致的“文字失語”是一種表達惰性,是被互聯網慣出的惡習。當我們遇到令人震撼的事物時,有現成的“絕絕子”“牛蛙”可以直接拿來用,就不會再去搜腸刮肚,選用一些新鮮、陌生的表達了。我們不會再去區分“驚心動魄”與“觸目驚心”的微妙差別,“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更是成了遙不可及的前塵往事。從深層看,“文字失語”本質上是思維惰性的表現。我們已經習慣了“拿來”的思維路徑,就懶于激活具象思維來深思具象生動的表達方式,疏于調用抽象的邏輯思維來解析、提取事物的關鍵特征。碎片化閱讀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模式,使我們不再適應長時間沉浸式的學習與反思,使我們的大腦慢慢地被銹蝕,成了別人思想的跑馬場。
名家賞讀
“廢話文學”的手法之一就是反復,其實反復手法也被許多名家所采用。在反復表達中,文章突出了重點,表現了強烈而真摯的情感,增強了行文的節奏感和修辭效果。讓我們一起領略名篇的寫法,體會反復的妙用。
思路點撥
《詩經》里的民歌多采用重章復沓的結構,《芣苢》尤為突出。全詩六句不斷地重復“采采芣苢,薄言×之”的句式,每句只改變一個動詞。其中“采采”有兩種解釋。一種認為,“采采”是形容詞,用來形容芣苢生長茂盛;還有一種理解,認為“采采”為動詞,“采采芣苢”翻譯為“采呀采呀采芣苢”。不管哪一種翻譯,“采采芣苢”重章疊句的運用,切合了當時農民勞動時輕快的動作節拍,產生了簡單明快、回環往復的音樂節奏,表現了勞動歌聲中的喜悅之情。而不斷變化的六個動詞更是展現了一幅幅集體采摘的動人場景,引發我們的諸多聯想。首句的“采”,是采得、摘得的意思,概述了采集芣苢的勞動。第二句的“有”,讓我們仿佛看到少女們發現了一大片芣苢,正興高采烈地招呼同伴過來采。第三句、第四句的“掇”和“捋”是對采集芣苢的具體描寫,即或摘或捋,完美地再現了勞動時的動作,寫得真切形象。最后兩句的“袺”和“襭”,寫采集的芣苢越來越多,多到用手提起衣襟兜著,把衣襟掖在腰帶里兜著,寫出了豐收的喜悅、滿載而歸的快樂。清代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說:“讀者試平心靜氣,涵泳此詩,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曠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余音裊裊,若遠若近,忽斷忽續,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我們在寫詩時,不妨學習《詩經》重章疊句的寫法,在反復中形成明快的節奏風格,營造優美豐贍的意境。
片段1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選自《詩經·周南》)
片段仿寫
采柿
采采柿子,薄言采之。采采柿子,薄言有之。
采采柿子,薄言攬之。采采柿子,薄言剪之。
采采柿子,薄言捧之。采采柿子,薄言滾之。
采采柿子,薄言撿之。采采柿子,薄言滿之。
(@“嗶哩嗶哩”視頻網站用戶“華仔的生活藝術”)
片段2
晴天之后仍然是晴天之后仍然是完整無憾飽滿得不能再飽滿的晴天,敲上去會敲出音樂來的稀金屬的晴天。……但更多的時間,我用來幻想,而且回憶,回憶在有一個島上做過的有意義和無意義的事情,一直到半夜,到半夜以后。有些事情,曾經恨過的,再恨一次;曾經戀過的,再戀一次;有些無聊,甚至再無聊一次。
(余光中《望鄉的牧神》)
那樣一大幅皎白迎面給我一摑,打得我猛抽一口氣。好像是誰在一揮杖之間,將這座鋼鐵為筋水泥為骨的丹佛城吹成了童話的魔境,白天白地,冷冷的溫柔覆蓋著一切。……白。白。白。白外仍然是白外仍然是不分郡界不分州界的無疵的白……我已經成為山之囚后又成為雪之囚白色正將我圍困。
(余光中《丹佛城》)
片段3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Gertrude Stein)
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
(格特魯德·斯泰因《地理與戲劇》,邱友嵩 譯)
片段仿寫
自然就是自然就是自然就是自然。
生活就是生活就是生活就是生活。
思路點撥
反復是余光中散文的鮮明特色,語詞反復、句子反復、段落反復,是他寫散文時的刻意營構。大量反復手法的運用,給作品增添了詩歌的韻律與節奏,凸顯了作家復雜糾纏的情感思緒,傳遞出他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與渴望。同一信息的反復刺激,不僅作用于讀者的閱讀心理,同時也提示讀者關注重點信息,細品反復出現的景物描寫,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比如《丹佛城》中反復出現的“白”,渲染了丹佛雪后萬頃無疵的白,白得闊大,白得無際,白得寧靜,讓人仿佛沉浸其中,連同作者一起被雪之白色“圍困”。這篇文章的結尾還有關于冰的重復:“湖面是虛無的冰,冰,冰上是空幻的雪。”在空無的冰空下,作者不知道要不要“擁抱一些更遠更空的什么,像中國”,深切難抑的鄉愁在文章中凸顯。
思路點撥
斯泰因的這句詩流傳甚廣,備受好評。一是因為詩歌棄用標點符號,突破了常規文法限制,帶來一種全新的閱讀感受。二是因為斯泰因博采眾長,既響應了詩人龐德對意象的推崇,賦予了玫瑰剎那間的思想與情感,強調玫瑰就是玫瑰,而非其他象征物,比如愛情。這使詩句不落窠臼,呈現出思想的深度,含義雋永,耐人尋味。與此同時,斯泰因又將現代繪畫藝術理論,如達達主義,引入詩歌創作,從不同視角結構詩篇,組成一幅色彩瑰麗的拼貼畫。此外,詩句“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讀起來帶有一種音樂的美感,在不斷重復中達到別具新意的效果。
模擬演練
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未成年人首次觸網年齡不斷降低,新一代學生開始從微博、抖音、快手、小紅書中了解世界。三句不離網絡流行“梗”,是時下很多學生的通病,“xswl”“yyds”“干飯人”“朋克養生”等詞不但被他們掛在嘴邊,成為日常交流的慣用語,甚至還被他們寫進考試作文中。“時間過得好快鴨”是他們的感懷,“加油,奧力給”是他們的打氣,“小丑竟是我自己”是他們的自嘲,“我網抑云了”是他們的憂郁……
對此,某校學生展開了討論。有人說,作文最重要的是“真”,這些都是學生們的真實表達,在作文中使用無可厚非;有人說,網絡流行“梗”活潑、生動,具有創造力,對書面表達構成一定的補充,在作文中使用無傷大雅;還有人認為考試作文必須使用比較規范、通用的漢語,杜絕語意模糊、思想淺薄、不知所云的網絡流行“梗”。
對于以上觀點,你怎么看?請你寫一篇國旗下講話稿,向全校學生表明你的觀點,闡釋你的想法。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寫作指導
寫任務驅動型作文,首先要明確任務。要求的文體是“國旗下講話稿”,寫作時需要注意講話的公開性與嚴肅性,思考言說的角度和立場。寫作對象是“全校學生”,寫作者是“你”——中學生的一員。與朋輩進行交流,要注意講話的口吻,同時還要有思想上的引領、行動上的號召,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循循善誘,讓人悅納。圍繞寫作中心“該不該在作文中使用網絡流行‘梗’”,明確提出自己的觀點,分析網絡流行“梗”在中小學學生群體中風靡的原因,論述過分使用、依賴網絡流行“梗”進行表達的弊害,號召大家多讀經典、多向思考、多重訓練。用無懈可擊的邏輯引領大家,以綿綿細膩的情感感染大家,讓大家獲得啟迪,反躬自省。
優秀作文
思辨的嚴肅性不應被娛樂化語言消解
江蘇省宜興第一中學高二(12)班 蔣宇軒 指導老師:張盛
各位新時代的青年們:
此刻,站在國旗下,我首先祝大家在新的一周里都要“奧力給”!
今天我想和大家談的話題,也正與“奧力給”有關。網絡流行“梗”以它的生動活潑征服了我們的日常交流。可是,我們是否想過其流行的原因?
當我們說“奧力給”時,浮現在腦海中的并不是詞語本身的意義,而是黃春生大叔在特定的短視頻中魔性的語調及其夸張表情背后激勵人心的力量。在這一刻,我們的身份迅速切換為短視頻觀眾,自動“腦補”,瞬間進入“奧力給”所屬的語境。
如果說普通語言是一張二維的圖片,那么網絡流行“梗”因其背后“梗”的存在而更像是VR(虛擬現實)。在特定語境中的一句“奧力給”,勝過千言萬語的表達效果。如果脫離了特定語境,“梗”還能具有這樣的魅力嗎?
在談論這個話題之前,我們必須先明確語言的功用。許多人認為語言是為交流服務的,只要利于交流,其形式可以被忽略。“文人腔調”是他們的批判對象,“大白話”是他們唯一能接受的語言形式。然而,那些看似“矯揉造作”的形式、那些“晦澀難懂”的術語真的不重要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就以這句話為例,“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答案是徹頭徹尾錯誤的”“答案真的很離譜”這幾種說法表達的含義沒有本質區別,但它們帶來了截然不同的語境。
學術化的語言塑造了論文的語境,網絡語言則塑造了娛樂化的語境。今天我站在這里演講,用語自然也要符合演講的語境。不同語境的形成又進一步決定了讀者閱讀、聽眾聆聽時的心態,這也就導致最后的信息接收程度存在巨大的差異。用一句話總結:語言形式與語境是密不可分的,而語境在我們接收信息和處理信息的過程中是極其重要的。
回歸正題,作文是一個具有高度思辨性的語境。我們作為書寫者,或是胸懷世界,心系天下;或是思維激蕩,探尋真理;抑或是真情流露,體味人生……方寸稿紙,凝聚著我們對世界、社會與自我最深刻、最嚴肅的認識。而網絡流行“梗”作為一種娛樂化的語言,大多附著在一個不那么嚴肅甚至完全不嚴肅的主題上。此外,雖然其表達具有極富感染力的生動性,但這種生動是以犧牲話語的邏輯嚴謹性、內容深刻性為代價的。流行“梗”或慣用簡單直白而“洗腦”的疊詞來掩飾其經不起推敲的內在邏輯,比如“絕絕子”“yyds”;或體現出一種極端鮮明的褒貶態度和淺薄沖動的情感宣泄。那么,不論它們多么新奇,多么富有趣味,最終都會不可避免地消解思維與文本的理性,所以在作文的語境中使用自然不妥。相比之下,經過了歷史的打磨,內涵與趣味相統一的“梗”——典故與成語,在這種嚴肅的語境下就可以大展身手了。用一句話總結:讓網絡流行“梗”待在它的“故鄉”——網絡,才是最好的選擇。
新時代的青年們,我們正不可避免地被現代社會中洶涌的娛樂化信息洪流裹挾,請警惕網絡流行“梗”對語言與思維的損害,讓我們一起做嚴肅理性的思考者,體會靜心思索、叩問真理的樂趣,堅守思維的凈土!
謝謝大家!
作文點評
開篇以網絡流行“梗”拉近與聽眾的距離,活躍氣氛,并以此為契機,談及網絡流行“梗”對日常生活的影響。緊接著,話鋒一轉,指出網絡流行“梗”的背后是人們不約而同地關注的“笑點”,而這些網絡流行“梗”之所以能流行,是因為有其相應的獨特的“語境”,而語境對讀者、聽眾接收信息非常重要。進而一針見血地指出,網絡流行“梗”是一種“娛樂化”語境所產生的語言,它沒有深刻的內在,只有淺薄的情感宣泄,它只適合待在它的“故鄉”——網絡。最后號召青年在當今浮躁的信息化社會環境下,不要被網絡流行“梗”影響思維的嚴肅和理性。
本文從生活常見現象入手,深入淺出地剖析其背后的文化意義。在詼諧的語言中,閃爍著理性的思維之光。
(江蘇省宜興第一中學 張盛)
勿讓作文成為“梗”的跑馬場 包婧珂
敬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的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網絡“梗”在考試作文中的使用。
作為網絡世界中成長起來的一代,我們已不知不覺地在網絡與現實之間“破壁”,將網絡的語言表達方式融入現實生活。“干飯人,干飯魂”想必是同學們對美食的心聲,“日常網抑云”則是大家沮喪時的自我解嘲。但這些風靡的網絡“梗”是否適用于考試作文中呢?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這些網絡“梗”誕生于網絡中的社群文化,網友們或出于欣賞,或出于調侃,或出于嘲諷,將方言、臺詞或段子等進行提取或戲擬,創造出簡潔詼諧的網絡“梗”。網絡“梗”因具有簡化日常交流語言、增強社群歸屬感等的作用,備受網友的青睞,加上互聯網的助推,其傳播范圍如水波不斷擴大、“破圈”,直至風靡全網。
然而在考場作文中,作為考生的我們需要具備較強的讀者意識。網絡“梗”多為年輕人所創,也多在年輕人中流行,具有社群局限性,對其他年齡群體而言存在一定的理解障礙。我們的流行語言不一定能被閱卷者讀懂或接受。而養成在作文中使用規范、通用漢語的習慣,則是對各個年齡段閱卷者的尊重。
海德格爾曾說:“語言是存在的家園。”這位大哲學家批判了現代世界中技術化的工具語言,堅持讓語言回歸本真。所謂技術化的工具語言是指,“現代世界,技術居于統治地位,在技術的支配下,語言也被技術化,淪為表達工具”。這種語言在現代化浪潮之下雨后春筍般生長,而不得不承認的是,網絡“梗”也屬于其中一員。它們在簡化語言的同時也消解了漢字本身細膩豐富的含義,使其變成標簽化、同質化的表達工具和淺薄談資的“補丁”。盡管某些文字經過組合、簡化成為“梗”后,便具有了一種特殊的“魔力”,有時能將長篇大論也難以表達清楚的情感濃縮成短短幾個字,然而網絡“梗”帶來的便利是暫時的,久而久之,它會削平語言靈魂的棱角,會讓我們逐漸喪失用細膩、豐富的語言表述微妙情感、闡明清晰立場的能力,讓語言趨向蒼白、貧乏,丟失靈魂,仿佛三維降低為二維,五彩世界褪色成黑白底片。而書面表達是我們讓語言呈現光彩的主要途徑,如果我們的書面語都被網絡“梗”充斥,那么漢語厚重的歷史底蘊和文化根基便可能慢慢被腐蝕。
也只有擺脫了網絡“梗”的束縛,我們才能更加自主地獨立思考。大家不妨試想一下:當一條新“梗”在同學圈中風靡起來,你在接受它、使用它的同時,是否會穿透大眾對它的定義,剖析其深層含義?當許多人都使用一條“梗”來回應某一事件時,你是否會堅持獨立思考和自我表達?或許都不會吧。一條網絡“梗”最初誕生時是帶有特定圈層的文化氣息的,但在全網流傳開后其含義便愈加淺薄,這也就是語言學中的一種現象——語言的群眾基礎越龐大,其復雜性越低。當網絡“梗”不再承載其本初的文化意義,而徒具形式的空殼時,我們對它們的使用便純粹出于社交跟風的慣性。我們隱藏在網絡大軍中人云亦云,迫不及待地拋出“熱梗”的骰子來展現自己的歸屬,獨立思考于是成為一種非被迫不使用、無刺激不進行的能力。只有在作文中用自己獨特的語言與思考取代眾口一詞的網絡“梗”,才能展現出我們優秀的思維品質,寫出思想深刻、靈魂豐滿的好文章。
讓網絡“梗”成為僅停留在口頭的消遣談笑吧,把作文交給規范通用、有我們獨特思考印跡的語言,讓母語的底蘊透過書面表達煥發光彩,讓思辨與理性于紙上自由翱翔!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作文點評
文章的妙處不僅僅在于行文的清晰有序、議論的嚴謹豐贍,也在于作者力求不落窠臼的“語言覺醒”。作者清晰地認識到,語言不能變成簡單的符號和標簽,語言是有生命的,能顯現“漢語厚重的歷史底蘊和文化根基”。因此,我們要擺脫網絡“梗”的束縛,保持自我獨立的思考,讓語言回歸最本初的文化意義。正是這樣的覺醒,使文章變得厚重、深刻,彰顯出議論文的辯證、理性風格。當然,如果要求更嚴苛一些,文章在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布局美觀度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間。
(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 陸春建)
不以詞害意 陳雨欣
各位老師、同學:
大家上午好!
我想先問大家一個問題:我們在寫考場作文的時候,能否使用網絡流行語?相信大部分同學會覺得,網絡流行語不夠嚴肅,難登大雅之堂,不適合出現在作文中。可這種“驢唇不對馬嘴”的搭配在我看來卻無傷大雅,甚至別有一番趣味。
在學生時代,品讀、鑒賞古詩詞一直是我們的一門必修課。古詩詞之所以能觸動一代又一代人,是因為它蘊含著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基因,代表著泱泱大國古老的語言文字歷經淬煉而形成的典范。其中充斥著的愛恨情仇,交織著的熱血丹心,融匯著的生離死別,無一例外都是古人心中最真摯情意的流露。也正因此,古詩詞字里行間透出的深厚韻味才被后人仔細品讀玩味,才能僅憑短短百十字讓人熱淚盈眶。那是古人用他們的時代語言凝結而成的文化精華,傳達出時代的“心跳”。時至今日,當代的我們也發自內心地創造出高度反映現實的詞句,它們或許過于“接地氣”而缺乏“文化味”,卻是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真實寫照。古有“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鼓勵寬慰,今亦有“加油,奧力給”的鼓勵打氣;古有“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苦悶愁思,今也有“我網抑云了”的憂郁悲傷。真情在此刻蕩漾,這便是生活的真實寫照。古詩詞因真切情愫而傳誦百代,今日的作文也可因這些流行語所表達的情感熠熠生輝。
每每有新事物出現,必將帶來新舊的碰撞、興衰的更迭。想當初新文化運動興起之時,走在時代前列的知識分子倡導白話文寫作,不也有學者大儒極力反對嗎?他們或許是為了保護延續千年的文化傳統,卻忽視了白話文這個新生事物所具有的傳播知識文化、傳遞真情實感的巨大能量,否認了它可能給當時陳腐的中國文壇帶來的革新。盡管白話文在彼時被看作另類,但其傳達出的情理卻是真切的、有厚度的,足以激蕩人心。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小說——魯迅的《狂人日記》,篇幅不長,卻將“吃人”的封建禮教展現得淋漓盡致,將那個時代人們有口卻不能說出的話、壓迫百姓的黑暗現實赤裸裸地擺在世人眼前。不論文體,《狂人日記》所傳達出來的情足以觸動人心,所述說的理足以讓人醍醐灌頂。這個當時被視為新生“怪物”的作品卻綻放出了獨特的魅力與光彩,并作為不朽的經典傳誦至今。
《紅樓夢》中林黛玉認為“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即“不以詞害意”。可見詞句“高級”與否無足輕重,第一要緊的是真情實感的表達。既然某些網絡流行語能生動形象地傳達出我們的真情實感,我們又怎能僅因為其“不高級”而對其予以全盤否定呢?再者,“颯”“爺青回”“打工人”“直播帶貨”等網絡語言,或反映了時代變遷,或折射出人們的精神狀態,因而從蕪雜的網絡信息中脫穎而出,成為“全民流行語”,這也正彰顯了網絡語言的文化價值與時代價值。
當然,需要警惕的是,時下也存在不少毫無意義乃至粗俗鄙陋的網絡流行語,它們不僅破壞了語言的美感,更暴露出品位低下、價值觀歪曲等問題。這種對語言文字的健康發展有害的網絡流行語,我們不僅不能將其寫進作文中,更要自覺加以抵制。
謝謝大家,我的演講到此結束。
作文點評
當眾多作文清一色地掄起“大棒”對網絡流行語進行全盤否定時,這位同學卻能另辟蹊徑,以“不以詞害意”立意,指出了網絡流行語的時代價值。畢竟“存在即合理”,網絡用語如此流行,當然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作者在論述的過程中始終強調“詞”“意”之間的關系,指出“意”是文章的第一要義。“文章合為時而著”,適應時代、適合當下語境的語言,才有可能是好的,關鍵在于我們是否擁有一雙“慧眼”,是否能巧妙運用。
(南京市雨花臺中學 梅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