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兒在疾風中
迅速轉向
少年去撿拾
一枚分幣
葡萄藤因幻想
而延伸的觸絲
海浪因退縮
而聳起的背脊
冷霜,北京大學文學博士,中央民族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專長于詩歌研究與批評,《未名詩歌分級讀本·小學卷》編者。
這首短詩由四幅畫面組成,每一節都是一幅畫面,它們的共同之處就在于都有著一條弧線:鳥兒在空中轉向形成的弧線,少年彎腰構成的身體的弧線,還有葡萄藤的觸絲延伸出來的弧線,翻卷的海浪隨時變化的弧線。
如果仔細體味,你會發現這些畫面又有所不同,前兩幅畫面是單純的形象,而后兩幅畫面卻帶上了詩人的想象:葡萄藤不斷伸展它的觸絲,是因為它懷著幻想,想觸到更遠的空間;翻卷的海浪則像是一只野獸,在遇到危險時聳起了背脊。詩人采用擬人和比喻的手法,讓這兩幅畫面顯得更加生動,也讓這首詩有了層次感。
詩人不僅運用了想象,也選擇將這些畫面不做說明地并置起來,因而給讀者留下更多感受和思考的空間。與其問——他想表達什么?不如問——你從中感覺和聯想到了什么?大概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答案吧。這也正是詩的含蓄之美。
你也可以試著用語言和想象制作這樣一組小畫,不一定是弧線,別的形象也可以——不過,你可能發現了,和直線相比,弧線的確更有美感,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