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桑吉,云南省維西傈僳族自治縣民族小學教師。
她,從千里之外的黑龍江來到云南,教書育人。她無兒無女,卻有很多人叫她媽媽;她身患重病,腳步顫顫巍巍,卻堅強地在大山里培養出了1800多名大學生。她,是老師,是校長,是媽媽,她是——張桂梅。
“去年,我們華坪女子高中159人參加高考,有150人超過本科分數線,其中達一本線的有70人,綜合排名麗江市第一名。”
這是張桂梅校長在給即將參加今年高考的考生做動員。
也許你會好奇:為什么這所學校叫女子高中?為什么這些學生能考出這樣的好成績?
讓我們把時間拉回到47年前,當時只有17歲的張桂梅跟著姐姐從家鄉黑龍江來到云南,支援邊疆的建設。結婚后,她和丈夫在大理的一所中學教書。可是沒幾年,丈夫因病去世,內心悲痛的張桂梅離開了大理,來到更加偏遠的貧困縣華坪。
華坪縣,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金沙江畔,隸屬于麗江市。華坪縣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除了漢族,這兒還有傈僳族、彝族、傣族、苗族、納西族等。
來到華坪,張桂梅選擇了全縣師資最弱、條件最差的民族中學,并承擔起4個畢業班的語文和政治課教學任務。然而,命運又給了她一次暴擊。
“你肚子里有個腫瘤,已經像5個月的胎兒那么大!”在一次體檢時,醫生這樣告訴她。
張桂梅愣了許久,擦了擦眼淚,“這病先不治了——等他們中考完再說。”她一邊吃著止疼藥,一邊陪著學生們備考,直到學生們走進考場。
經過治療,張桂梅出院后立刻重回講臺。她還成為華坪縣兒童福利院的院長,當起了幾百個孤兒的媽媽。
張桂梅沒有孩子,第一次聽到有人喊她“媽媽”,她感到肩上又多了一份責任。
在福利院這幾年,張桂梅發現被遺棄的孩子很多是女嬰。同時,她在民族中學也發現,女學生讀著讀著就不見了。女生“消失”的原因有很多:為了給哥哥弟弟交學費,女孩被家人要求退學去外地打工或回家務農;為了補貼家用,十幾歲的女孩就嫁人……“這些大山里的女孩,連站在教育起跑線上的機會都沒有啊!”張桂梅心痛地說。
為了讓山里的女孩子也能受教育,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病弱的張桂梅又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建一所免費的女子高中。
說得容易,做起來難,張桂梅為這個夢想四處奔走,飽嘗了苦痛和心酸。直到2008年9月1日,華坪女子高中開學了,學校迎來100名女生。
華坪女中入學門檻很低,只要初中畢業、愿意讀高中、是貧困家庭的女孩子,就可以入學,而且一切免費。也因此,很多學生的文化課基礎很差,甚至有的學生數學才考6分。
面對這樣的局面,張桂梅校長卻發出了誓言:三年后,這些學生必須全部考上大學,而且要上一本、二本!
很多人都覺得這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張桂梅說:“黨和人民把孩子交給我,我就要對她們負責,如果讓她們只是混個高中畢業證,那這個學校就失去了意義。”
清晨5點15分,張桂梅是校園里第一個起床的。她拿著手電筒在校園里巡視一圈,蹣跚地爬上每一層教學樓,把樓道的燈一一打開。
“女孩子膽小,把燈提前打開,她們來晨讀會感覺更踏實。”她解釋道。
“姑娘們起床啦!”五點半,張校長在叫大家起床。
“姑娘們早讀啦!”這也是張校長的聲音。
她每天拿著喇叭,一遍遍地呼喚著大家。
除了中午有40分鐘午休時間外,其他時間姑娘們
都要用來學習,連吃飯、洗碗的時間都有嚴格限制。
“學生們私下里叫我老大,但有時也叫我周扒皮,半夜雞叫,哈哈……”張校長開心地自嘲道。
雖然華坪女高的管理方式被外界許多人質疑,可是對原本就比別人基礎差的學生們而言,除了盡全力去學習,還有什么捷徑可走呢?
“姑娘們休息啦!晚安!”晚上十二點半,伴著張校長的呼喚聲,校園安靜了下來。
第一個三年終于結束,等到成績公布的那一天,老師和學生們都激動地哭出聲來,華坪女高第一屆參加高考的96名學生全部考上大學!
就這樣,一屆又一屆學生走進華坪女高,又走出去,走向更遠更廣闊的天地。這些姑娘們現在有的在讀研、讀博,有的成為警察、醫生和教師,她們在自己的生活里閃耀著光芒。
在大山里,教育帶來的不僅是知識,更是個人的獨立和人生的選擇權。張桂梅說:“我不要求我的學生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學,我希望她們變得更強,然后有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