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琳
“新冠疫苗”“醫保”“互聯網+醫療”“中醫藥”……今年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討論的健康醫療領域熱門話題,正不斷成為民眾關注的焦點。在這些“熱詞”的背后,既飽含著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期待,亦記錄著我國健康醫療行業正在經歷的一場深刻變革。
新冠疫苗可以說是此次抗疫的關鍵所在。事實證明,幾乎所有人都沒有針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力,而現階段,接種疫苗被認為是疫情防控最經濟有效的公共衛生干預手段。今年全國兩會的首場新聞發布會,就提到了疫苗研發。據悉,陳薇院士團隊、鐘南山院士團隊均已分別部署新型疫苗的研發工作。
就在上個月,科技部部長王志剛曾介紹,我國新冠疫苗研發5條技術路線并行推進,7款進入Ⅲ期臨床,4款獲批附條件上市。與此同時,我國疫苗的產能也在逐步擴大,不久前中國疫苗行業協會會長封多佳曾表示,我國有18條已經布局的新冠疫苗的生產線,2021年年底,預計我國生產的新冠疫苗總產能將會超過20億劑,2022年有可能突破40億劑。
隨著新冠疫苗的大規模普及接種,是否意味著我們將很快恢復到疫情之前的生活?對此,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教授表示:“預防接種策略是控制新冠病毒流行而非消滅該病毒的策略,事實上,對于人類而言絕大多數傳染病均可得到控制,但真正能夠消滅的只有極個別例如天花。因此,要做好和病毒長期斗爭的準備。此外,國外疫情仍存在很大變數,對于國內的威脅始終存在,基于此考慮,我們很難短期內完全恢復到新冠流行以前的生活狀態。”
曾光指出:“目前,新冠疫苗的有效期有多長還在觀察中。新冠病毒有可能成為類似流感病毒年年變異的常態,需要根據病毒變異情況、流行季節等有計劃地做好防護和疫苗接種工作。倘若如此,就意味著我們與過去告別的同時,進入了一種人與病毒做斗爭的新的動態平衡階段。在全球疫情形勢根本好轉之前,在人群密集的場合下戴口罩、勤洗手,避免不必要的人群聚集等很多好習慣將會繼續下去?!?h3>醫保惠民:關注疾病預防與早篩
今年兩會期間,醫保話題又多次被醫界代表委員提及,其中“將接種HPV納入醫?!薄鞍训蛣┝柯菪鼵T篩查肺癌納入醫保報銷范圍”“將兒童孤獨癥篩查納入醫保”等關于部分疾病預防與早篩的建議引發了不少人的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重大疾病不僅會給患者帶來身心痛苦,也往往會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壓力,由此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尤為關鍵。以宮頸癌為例,據悉,它是目前唯一病因明確的腫瘤,有成熟的早期篩查方法和預防疫苗,且90%以上的患者是因感染人乳頭瘤病毒(HPV)所致,接種疫苗可有效預防宮頸癌。因此近兩年不少代表提議,將HPV疫苗納入國家免疫規劃。
事實上,早在2010年11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便發布《加速消除宮頸癌全球戰略》,宣布全球194個成員國將在2030年實現3個具體目標:第一,女孩15歲前宮頸癌疫苗接種率≥90%;第二,宮頸癌篩查覆蓋率≥70%;第三,宮頸癌前病變和宮頸癌治療可及性≥90%。而我國正是參與成員國之一。
對此,疫苗專家陶黎納曾表示:“要實現宮頸癌疫苗≥90%的接種率,不免費接種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預計我國的宮頸癌疫苗即將開始免費接種,最早2024年開始,最晚2030年開始。相對于財政方面的準備,疫苗的準備更重要。完全依靠進口疫苗是不行的,價格可能降不下來,供應量也未必夠。所以,要實現免費接種需要的疫苗量,必須有國產宮頸癌疫苗支持?!?h3>智慧醫療:“互聯網+醫療”發展駛上快車道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指引下,我國互聯網醫療行業取得了較快發展,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該行業更是迅猛發展?!盎ヂ摼W+醫療”亦成為今年兩會代表委員們討論的熱門話題。去年10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規劃司司長毛群安就曾介紹,我國已經有900家互聯網醫院,遠程醫療協作網覆蓋所有的地級市2.4萬余家醫療機構,5500多家二級以上醫院可以提供線上服務。
“‘互聯網+醫療的一大特點在于實現醫生與患者遠程面對面交流,對于醫療資源下沉,特別是對醫療扶貧,互聯網是非常好的工具。”近日,北京醫院副院長杜元太在央廣網兩會論壇節目中表示。
對于“互聯網+醫療”未來的發展,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副院長徐鳳芹在上述節目中建議成立一個互聯網醫院的醫聯體,醫生線上為外地患者診療后,后續的各項檢查、藥品領取等流程,患者可以在就近的醫院完成。此外,要顧及醫療服務的公平性,如何更好地為老年人服務,是互聯網醫療下一步發展中也要考慮的問題。
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同樣也成為了兩會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焦點。就在最近,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7個方面28條政策,包括夯實中醫藥人才基礎、提高中藥產業發展活力、增強中醫藥發展動力、完善中西醫結合制度、實施中醫藥發展重大工程、提高中醫藥發展效益、營造中醫藥發展良好環境等。
近日,成都中醫藥大學副校長曾芳向媒體表示,加大中醫理論下的創新中藥研發力度,不是做西式中藥,也不是西化中藥,而是符合中醫理論和診療特點的創新中藥。中醫藥現代化進程中需要注意保持其理論、方法和技術特色,只有守正才能更好創新。此外,在曾芳看來,中醫理論在現代化的過程中,還需要構建符合現代疾病特點的中醫診療、康復、養生體系,強化高層次的中醫藥人才培養,并加大學科交叉建設。
“包括藏醫在內的中醫藥,是經驗醫學,但是現在學校的教育偏西醫化,重理論輕實踐?!痹谒拇ㄊ「首沃莶蒯t院副院長江吉村看來,中醫藥人才培養不能摒棄傳統理論和人才培養方式。
安全有效的藥材是發展中醫藥產業的基礎,對此好醫生集團董事長耿福能認為,建立藥材追溯體系是保證中醫藥質量的關鍵。應促進中藥材標準化種養殖基地的建設,通過政府層面出臺建設標準,知識產權局進行地理標志認證,從源頭保證中藥材質量。此外,他建議,中醫藥標準應突破以化學為基礎的質量標準構建思路,如中藥特征圖譜、指紋圖譜、生物效價、大數據等,建立成為中國自立的創新型質量控制模式,并可為國際社會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