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 巫桁錁
有人認為,腫瘤患者身體虛弱,運動會損耗體力,因此把腫瘤患者當成嬰兒一樣對待,所有事情一律包辦代替,不讓患者動手,只讓其靜養。其實不讓腫瘤患者運動,會強化他們的衰弱和無力感,并使其對未來悲觀失望,甚至失去生活的信心。
中醫則認為,“傷養生者,必先養氣,能養氣者,可以長生”;“元氣流行者壽,元氣滯者夭”。人體的元氣對血脈、臟腑有推動和滋養作用,可使人體“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從而保持健康。而腫瘤多因氣血津液運行不暢,造成機體氣滯、血淤、痰凝進而形成包塊。適度運動可以加速全身氣血運行,減輕氣血淤滯的情況,有利于腫瘤患者自我動員機體內的潛能和抗病能力,也可以緩解精神壓力,提高生活信心。
2009年,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召開專家圓桌會議,參會者包含臨床醫學、腫瘤學、運動生理學、運動醫學、行為科學、流行病學多個領域的學者。他們依據當時的研究,評估了運動對腫瘤患者的安全性和益處,最后得出結論認為——腫瘤患者運動是安全的,并能因此獲益,由此制定了《癌癥生存者運動指南》(簡稱《指南》)。
指南強調“要根據每個患者的習慣和愛好制訂個體化的內容”。由于腫瘤的復雜性,決定了每個患者的情況都不盡相同,常常還存在多種合并癥,因此,在運動之前,患者首先要經過專科醫生或理療師對自身情況的評估。評估內容主要包括:(1)體重指數、血壓、貧血病史和一般情況;(2)合并癥:如心肌病、肺部疾病、關節炎、神經炎、骨密度,等等。
經過評估,有嚴重貧血和感染的患者,應避免鍛煉,以防加重病情;有心肺合并癥、淋巴水腫、嚴重疲乏的患者,由于鍛煉會有較高風險,應謹慎;身體情況允許的腫瘤患者應盡早開始鍛煉,強度應該循序漸進。
指南建議,不同類型的腫瘤患者應選擇不同的鍛煉方式。
?呼吸系統腫瘤,如肺癌患者,可以通過吹氣球或做腹式呼吸來恢復或增強肺功能。
?運動系統腫瘤,如骨癌患者,往往因病情做過截肢手術,術后鍛煉應以恢復運動功能為目的。可多練習單手料理生活等以健側肢體來補償患側功能。
?消化系統腫瘤,如胃癌、腸癌等患者的鍛煉則應以適應新的生活習慣為目的,可以通過適量運動改善消化功能。
?乳腺癌患者在術后更應早期進行肢體功能鍛煉,以盡快解除術后患肢的關節活動受限、肌肉萎縮、瘢痕攣縮、水腫等引起的功能障礙。
如果在鍛煉后感覺很累,說明超出了自己能承受的時間或強度,這是不適宜和不提倡的。所以,鍛煉身體時必須掌握好運動量,既要使身體各部分都得到最充分的活動,又不能使身體出現缺氧。一般來說,鍛煉到自我感覺舒服時就可以結束,不可因感覺良好而貪多,導致精神疲倦。如果出現體溫過高、病情復發或某些部位有出血傾向時,應停止鍛煉,以免發生意外。
總體來說,“緩節柔筋而心和調者,可使導引行氣”,因此提倡腫瘤患者進行一些運動量較小、節奏可控、較為放松、可以循序漸進的運動,例如散步、慢跑、瑜伽、太極拳、八段錦、氣功等,以推動血脈、臟腑、筋骨的活動,達到康復養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