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生活實例:王阿姨今年50歲,平時上班比較忙,難得坐下來休息喝水,工作環境也較濕熱。去年9月份開始,王阿姨常常出現腰痛,有時走路多了之后,還有暗紅色的血尿。到附近一家醫院做了B超和X線檢查,診斷是右腎多發性結石并積水。王阿姨聽人講某醫院有“體外碎石”,交兩千塊錢可以“包打”,不限次數直到結石打完……她滿懷希望來到那家醫院,開始了“體外碎石”。2個月里,王阿姨一共做了6次碎石,陸續排出一些小的碎石,腰部倒是不像以前那樣絞痛,但最近卻持續發脹,比以前更難受。
不得已,王阿姨去了另一所專科醫院。醫生聽了她的敘述后,再次給她安排了B超和X線檢查。結果發現為右腎多發性結石并積水、右輸尿管下段多發結石。另外,腎功能檢查發現血肌酐升高。安排住院后,醫生采用輸尿管硬鏡取出了輸尿管下段結石,隨后使用軟性輸尿管鏡擊碎并取出了腎內的結石。這項操作不開刀也不用打孔,她住院3天就出院了。1個月后,王阿姨來醫院復查,尿路結石完全清除,血肌酐也恢復了正常。
上面提到的“體外碎石”,專業上叫做“體外沖擊波碎石”,其治療原理是沖擊波源產生沖擊波,透過身體在結石部位聚焦增強,將體內結石擊碎,并通過尿路排出體外。由于體外沖擊波碎石操作相對簡單,設備價格較為低廉,進入門檻低,國內大大小小的醫院紛紛“上馬”。但是,由于經濟利益驅使,有些醫院對碎石指征掌握不嚴格、違規操作,并進行不當宣傳,使得普通大眾對這一技術有所誤解,像王阿姨那樣,一些患者錯誤地接受體外碎石,給治療帶來了麻煩。
首先,并不是所有結石都適合體外沖擊波碎石,其最佳適應證是直徑2厘米以下的腎結石或1厘米以下的輸尿管上段結石。之所以有這樣的限制,主要是基于體外碎石的原理以及預期治療效果:
1.由于體外沖擊波碎石過程較慢,如果結石太大,則難以一次碎石成功,而且較多的碎石屑排出過程中可能引起尿路阻塞,需要分期碎石才較為安全。
2.較大的輸尿管結石,可能形成嵌頓,難以被沖擊波擊碎并排出。
3.輸尿管中下段結石難以定位,沖擊波聚焦會受到影響,碎石效率低下。
4.胱氨酸及草酸鈣結石較硬,沖擊波難以擊碎,等等。
其次,體外沖擊波碎石并非像宣傳的那樣,對人體沒有任何損傷。盡管研究顯示,體外沖擊波碎石術對人體損傷非常小,但是如果操作不慎,可引起皮下出血及淤斑形成、腎包膜下血腫、血尿。短期內多次沖擊波碎石,遠期可引起腎纖維化,影響腎功能。大量碎石屑排出可引起輸尿管堵塞致腰痛、感染發熱、腎積水及腎功能損害。
總之,對于小的(1厘米左右)、擊碎后能排出體外的結石,可考慮體外沖擊波碎石治療。對于較大的結石,體外沖擊波碎石術后需要密切復查,觀察有無輸尿管結石堵塞。另外,兩次間隔時間應在2周以上。
如果結石已經被擊碎散開,可能會陸陸續續排出?;颊呖梢酝ㄟ^多飲水、適當運動等幫助碎石排出。如果結石在碎石治療前就分散在腎髓質,比如海綿腎合并結石,那么這些結石是難以排出的;有些結石在碎石過程中被沖擊后嵌入組織并被組織包裏,以后也難以排出。
像王阿姨這種碎石失敗,而且輸尿管結石堵塞且引起腎功能損害的病例,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少。其實,對于不同的結石患者,應經過專業的評估,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才能得到有效的治療。
上尿路結石的治療,目前除了傳統的切開取石術及體外沖擊波碎石,還有經皮腎鏡取石術、輸尿管鏡取石術、輸尿管軟鏡碎石術等方法。經皮腎鏡取石術需要在腰背部建立6毫米左右的通道至腎內,鏡下擊碎結石并取出,可以治療不同大小的腎結石,尤其是較大的腎結石、不適合體外沖擊波碎石或軟鏡碎石的,都可以采用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輸尿管軟鏡碎石術使用細長的、軟的內鏡,經過尿道至輸尿管到腎內,將結石用激光擊碎,無需打孔或切開,創傷更小,住院2~3天就可以出院。另外,如果是較大的結石,或者特殊病例,如孤立腎結石,經皮腎手術出血風險較大,也可以采用輸尿管軟鏡碎石術分次治療。
筆者認為,腎結石外科治療的主要目的,在于解除結石引起的梗阻,降低結石引起感染、損傷的風險,避免結石對腎功能造成損害。對于一些難以取出的結石,比如被閉鎖腎盞或組織包裹的結石,經皮腎鏡或者開刀取結石容易并發大出血等風險,所付出的代價高于取出結石帶來的收益,就沒有必要勉強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