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宗
岐黃之術又稱岐黃醫術,其中“黃”指的是軒轅黃帝,岐是他的臣子岐伯。傳說黃帝常與岐伯、雷公等臣子坐在一起論道,對疾病的病因、診斷以及治療等原理設問作答,并予以闡明,其中的很多內容都記載于《黃帝內經》這部醫學著作中。后世出于對黃帝、岐伯的尊崇,遂將岐黃之術指代中醫醫術。
《黃帝內經》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相傳《黃帝內經》為黃帝所作,但后世較為公認的觀點是,此書并非由一個作者在短時間內所完成,而是多個作者跨越了一個較長的時間段集結而成。
首先,先秦文體多韻語,而《黃帝內經》中一些篇章亦有不少韻語,這些章節可能就是先秦時期的作品;其次,《黃帝內經》中引用的一些文獻,如《上下經》《睽度》等則是戰國甚至更早的著作;再者,《素問·寶命全形論》中用的“黔首”一詞,是戰國及秦代對國民的稱呼,而《素問·靈蘭秘典論》中的“相傅之官”和“州都之官”則是曹魏時期出現的官名。種種跡象表明,《黃帝內經》并非同一人在某一時間段創作的。
《黃帝內經》分為《素問》和《靈樞》兩個部分,其中的理論對于現代中醫臨床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如“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素問·經脈別論》),以及“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素問·靈蘭秘典論》)的記載,是對人體水液代謝過程的形象描述,成為后世治療水腫病從肺、脾、腎三臟入手的理論基礎。現代從調治肺、脾、腎入手治療腎源性水腫、心源性水腫,其理論來源顯然出自《內經》。又如“高粱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素問·生氣通天論》),是指過食膏粱厚味容易使人罹患疔瘡類疾病。從現代臨床來看,糖尿病足的發生、痛風病的關節腫痛,無一不與過食肥甘厚味有著密切的關系。
《黃帝內經》中還涉及了養生、預防、針灸等諸多方面的內容。比如,據《素問·上古天真論》載,“乃問于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這是黃帝在問歧伯,“我聽說上古的人都能年過百歲,而且生活都能自理,動作也不比年輕時差多少;而如今的人們,剛過50歲生理機能就衰退了,這是由于時代不同造成的呢?還是人們忘了養生之道導致的呢?”
歧伯答道:“上古時代那些懂得養生之道的,能夠‘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即遵守自然變化而起居生活,如隨四季變化適時增減衣物;合理、有度地根據正確的養生保健方法進行調養、鍛煉,如食療、艾灸、按摩、足療等;飲食定時定量有節制,不會過饑或過飽,還講究膳食平衡;規律運動和作息,不會過度勞累。所以形神俱旺,協調統一,活到百歲才離開人世。而如今的人們卻把酒當作平常的飲品般飲用,把荒亂的生活當作常態,醉酒后還行房事,放縱欲望以致精氣衰竭。由于不懂得怎么保持旺盛的精氣,不善于調養精神,起居作息毫無規律,一味追求簡單的、一時的快樂,恣意妄行,完全違背了大自然的規律,所以歲至半百就衰弱了。”
其中的“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便是古人的5大養生法則。此外,《素問·舉痛論》載:“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靈樞·百病始生》載:“喜怒不節,則傷臟”。因此,養生除了遵守上述5大法則,還要注重情緒管理,減少貪欲妄想,減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過度的情志波動,保持思想安定清靜,能減少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