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鳳珠
小區閑置空地上,不知何時安裝了休閑座椅;樓宇間擺起便民菜攤,不時有文娛活動在健身廣場中舉辦;快遞代收點、老年中心等服務空間,更是遍布各大中小城市的居民社區內……
當前,我國人口城鎮化率已經超過60%,意味著有60%以上的國民已經進入城鎮生活;其中,多數人生活在城鎮社區中。社區空間,已經成為與老百姓關聯最緊密的公共空間之一。那么,怎樣的社區才更適宜人們居住?社區空間應當如何優化才能夠滿足人們的需求?
“空間優化可以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一個較好的‘容器,但是我們不應僅僅將社區空間視為生產生活的‘容器,實際上,社區空間也是生產生活的參與者,它是城市發展的基礎之一。”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副理事長、南開大學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所教授江曼琦說。
綠化道路、美化環境、優化設施……近年來,我國老舊小區改造正在如火如荼進行。
改造老舊小區、治理社區空間,是我國政府大力推動的民生工程。2017年6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提出,努力把城鄉社區建設成為和諧有序、綠色文明、創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園。2019年4月,住建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做好2019年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通知》,將老舊小區改造提升納入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給予中央補助資金支持。2020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再次提出:大力改造提升城鎮老舊小區,改善居民居住條件,推動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體系,讓人民群眾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目前我們正在進行一個關于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優化的項目研究。在國家近期出臺的政策中,有一些提法與我們關于生活空間的研究不謀而合。在我國的各項區域發展規劃中,空間規劃都起著基礎性的作用。就城市內部空間規劃而言,伴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城市空間治理邏輯也在發生變化:傳統空間治理邏輯中的城鎮發展空間是以生產空間為主導的;隨著我國社會治理和服務中心向基層下移,城鎮發展空間逐漸轉變為以生活空間為主導,社區空間成了承載政府關懷、促進社會公平的一個基本載體。”江曼琦表示,城市治理是國家治理的一項重要內容,空間治理則是城市治理的一個切入點。
“學界對空間的認知有兩種:一是實體空間,二是虛擬空間。互聯網虛擬空間對實體空間的延展和替代作用,使市民的生活空間從相對高等級的節點逐漸向社區空間轉移。此外,我國正在推進的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要求城市建設必須把讓人民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這也推動了城鎮空間發展次序和地位的變化。”江曼琦說。

城市社區中的兒童娛樂空間。
社區空間在城鎮發展空間中的權重在增加,社區空間治理中的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在城市社會治理中的作用也逐步凸顯出來。在我國各地的社區空間治理實踐中,有不少探索嘗試成為城市社會治理的有益補充:江蘇省蘇州市婁葑街道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社工支撐、志愿者助力的多元共建模式,建設起為社區老年人提供餐飲的“愛心廚房”,為高齡獨居老人送去關愛和保障;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的100余個社區中,都開設出可供居民商議社區大小事務、參與社區治理的“開放空間”;湖北省武漢市軍山街蒲潭社區打造的“婦女兒童活動空間”,為放學后的兒童提供幫助,有效緩解了家長的壓力……
“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社區空間治理的作用充分顯現了出來。”江曼琦補充道。
無論是“愛心廚房”“開放空間”,還是“婦女兒童活動空間”,都是伴隨居民需求更新而出現的新型社區空間。整合并優化居民生活需要的各種服務資源,是社區空間的發展方向。
在江曼琦看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口結構的改變、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等,都是影響我國城市社區空間未來“走向”的重要因素。
“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后,人們對文化娛樂空間的需求和對空間功能多樣化的需求都會增加。”江曼琦強調,從2013年到2019年,在我國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中,醫療、保健、教育、文化、娛樂、交通、通訊等的占比逐年攀升。“需求層次的變化,改變著人們對空間的需求。未來,我國城市中對文化、娛樂等空間的需求會增長。”
人口老齡化趨勢也將影響到我國社區空間未來的使用方式。根據民政部的預測,“十四五”時期我國將從輕度老齡化社會邁入中度老齡化社會,應對人口老齡化已經上升為我國的一項國家戰略。城市養老是以社區養老為依托的,因此民政部于2019年9月印發《關于進一步擴大養老服務供給 促進養老服務消費的實施意見》提出,大力發展城市社區養老服務,加強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和西南交通大學于2020年10月16日共同發布的《健康老齡化藍皮書:中國大中城市健康老齡化指數報告(2019—2020)》指出,在當前我國的大中城市中,健康老齡化水平超過及格線的只有珠海一座城市。“目前,在天津市的社區生活服務設施配套中,養老設施仍然不夠充足;2018年以來,北京市養老機構的床位數量已經比較充足了,但是社區養老設施仍然相對稀缺。未來,我國城市社區空間中的養老需求將進一步增加,加快加強社區養老設施的建設應當成為重中之重。”江曼琦說。
互聯網虛擬空間對實體空間的深度延展和替代,也正在改變我國城市社區實體空間的形態。“無論從總量還是從占比來看,我國商務用地的數量都在下降,因為許多商業活動轉移到網絡虛擬空間中,縮小了對實體空間的需求。在原有空間需求消失的同時,社區中出現了一些新的功能空間類型,比如快遞代收點等。”江曼琦表示,未來城市社區中的許多空間和設施都會隨著網絡虛擬空間功能的拓展而發生改變。
在江曼琦看來,以基礎保障類設施建設為重點,補齊幼兒園、社區醫院等方面的短板,應當成為我國城市社區空間治理的努力方向。“目前,城市社區配套的社區醫院仍然相對匱乏,未來應當加強社區醫院的布局。現在,天津市的幼兒園仍然存在一定的‘缺口,社區配套的小學雖然數量已經相對充足,但是面臨著提高質量的問題,我們要為打造高質量教育體系奠定一個空間基礎。此外,公共產品的空間布局也可以起到引導市場的作用,比如連鎖便利店的配置就可以借助公共產品的布局來進行引導。”
實體空間的優化與虛擬空間的建設相結合,也有助于提升我國城市社會治理的效率。“讓互聯網更好地造福國家和人民,在大數據建設中加強虛擬社區的建設,將虛擬社區的建設作為城市大數據建設的基礎,可以使互聯網成為貼近群眾、了解群眾的一個新途徑,提高社區服務的精準度、社區治理的有效性,從而使社區空間真正成為居民需要的空間。”江曼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