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望
梳理,就是把事情想清楚,重新審視過往,重新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往哪個方向去,有哪幾條路,哪些是可行的。那么,如何梳理?
準備
記憶回放。先回顧本階段印象深刻的故事,翻看曾經的工作手記、會議記錄、班級日志、學生周記,或查看電腦中存儲的學生的各種信息,如照片、成績、活動、班會、周記等,把這些信息過一遍,然后整理出來。
記憶分布。把這些故事按時間分布到自己不同的帶班時段,想想自己做的事是周而復始的,還是不斷更新的。
尋找
做法來源。思考這些做法是模仿身邊的老師,學習名師,聽從領導指示,還是自己摸索出來的?與自己的經驗、性格特點、做事風格、思想觀念、價值信仰有什么關系?這些做法經得起檢驗嗎?
關鍵人事。促成自己思想和做法轉變的人和事有哪些?是聽了一次報告、讀了一篇文章一本書深受觸動?還是接觸了自己認同的高人?抑或是對一個棘手問題的處理?
旁觀見證。問問身邊的同事和學生,他們對最近某一段生活的感受是什么?持續聯系部分以往的學生,反饋后續信息。
提煉
階段特點。將帶班過程濃縮成一句話或一個詞,反映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
陶行知先生說,我們最注重師生接近,最注重以人教人。教職員和學生愿意共生活,共甘苦。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共學;要學生守的規矩,教職員躬親共守。我們深信,這種共學、共事、共修養的教育方法,是真正的教育。這段話給了我啟發。我深度卷入學生的生活,和學生共同閱讀,共同書寫;共同鍛煉,共同游玩;共同建設,共同享有;共同奮進,共同發展。
后來,我把這3年的實踐濃縮成一句話:共同生活是最好的教育。這成了我的基本教育觀念和帶班理念,持續指導我的教育生活。
成文
做個思維導圖,觀察各個要素之間的邏輯關系,先確立主線,搭好框架,再填內容,刪減無關緊要的部分,最后修改完成。
小到解決一個問題,大到人生規劃,都是在持續梳理中慢慢地完成的。
我帶的“草根”班主任團隊——“8+1”工作室,每到年終都要進行一次系統的梳理,健康、閱讀、寫作、團隊、教學、帶班、講學、家庭、旅行……每一次梳理,都讓生命更加敞亮,目標更加明朗。
又是一年梳理時,打開前年的文檔,《六方著力,繪就我的2019教育人生路線圖》一文展現在眼前:不復盤,不知來路;不規劃,難明出路。梳理逝去的2020年,那些匆忙奔波的日子漸漸清晰起來……科研,助力濟源一中第三次騰飛;團隊,聚力研修,促伙伴協作學習;改革,讓課堂輕松高效;策劃,讓教師培訓更專業;講學,擴大教師個人品牌影響力。
2020年,我經歷了哪些事?我的認知有哪些提升?我的工作重心有什么變化?我的努力方向在哪里?這些,都是要梳理的。
2021年,在梳理過往的基礎上,再思考以下幾個問題:(1)為了做好班主任工作,我應該學習哪些知識,提升哪些能力?(2)我是僅帶好班,滿足學校評價的需要,還是為學生終身發展服務,或讓自己發展?我現階段的重心放在哪里?(3)我想做哪些帶班實驗,怎樣才能堅定執行自己的實驗計劃?
有的老師不愿梳理,這其實是不愿面對自己,不愿面對現實。梳理可能讓我們焦慮,但如果不梳理,就難以看清自己,看清環境,容易陷入窘境。
梳理,才能更好地出發;梳理,是為了更好地前行。
(作者單位:河南省濟源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