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瓊
小朱8歲,是個胖乎乎的小男生,他那像大熊貓一樣憨厚可愛的外表非常討人喜歡??墒牵坏揭粋€星期,“大熊貓”就變成了“噴火龍”,稍有不順,他就會大哭大鬧,滿地打滾。這不,又來了——
辦公室門口,小余氣喘吁吁地大喊:“周老師,不好了,小朱把桌子椅子都掀翻了,正坐在地上大哭呢!您快去看看吧!”我趕緊放下手中的工作,直奔教室。
一進教室,就看見小朱躺在講臺邊哇哇大哭,胖嘟嘟的小臉上滿是淚痕,書本文具散落一地,桌子板凳也倒了,教室里一片狼藉。不用說,這娃剛剛一定撒潑打滾鬧了一陣子。
孩子們看我進來,七嘴八舌地講述剛才發生的事情。我把食指放在嘴唇上,示意大家暫時保持安靜。孩子們很懂事,快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有的抄著黑板上的作業,有的在整理弄亂的文具,還有的在偷偷看我,大家都想知道我會怎么處理這件事。
我明白,只有先撲滅“噴火龍”心里的怒火,才能換來理智的溝通。
我走到小朱身邊,先把地上的書一本本拾起來放進他的書包,把課桌、板凳擺整齊。接著,我把小朱扶起來,抽出幾張紙巾輕輕擦拭他臉上的淚水和汗水。一直哇哇哭個不停的小朱,直到這一刻才停止大哭。我用柔和的眼神注視著他,輕聲問:“怎么啦?”這一問不打緊,他的眼淚又“決堤”了。在小朱斷斷續續的描述中,我了解到,原來小朱想抄黑板右邊的數學作業,而其他同學都已經抄完了數學作業,要抄左邊的語文作業,但是,滑動的黑板只能呈現一半,于是,起了爭執。毫無懸念,小朱輸了。
“我們跟他說了先抄語文,等會兒再抄數學?!?/p>
“他一直在玩,我讓他快點把數學抄完,他不聽,現在又不讓我們抄語文?!?/p>
“我們說待會兒把數學作業借給他抄,他也不肯?!?/p>
……
聽到同學們的指責,小朱氣得面紅耳赤。他突然轉過身,拿起黑板擦把語文作業擦得一干二凈,嘴里還不停念叨:“我沒抄完,你們都別想抄。”我甚至還沒反應過來,黑板上的作業就已經被擦沒了。頓時,班上炸開了鍋,大家嚷起來:
“你怎么能這樣?”
“你太自私,太可惡了!”
“我還沒抄完呢!這下怎么寫作業?”
……
小朱受了刺激,又號啕大哭起來。
看著完全不能控制情緒的小朱,我也有點惱火,但最終還是忍住了。我讓孩子們靜下來,說:“小朱把黑板上的作業擦掉了,我知道你們很生氣,但生氣能解決問題嗎?聰明的孩子一定會想出解決問題的好辦法。”話音剛落,同學們嘰嘰喳喳地討論起來,有的說讓老師再寫一遍,有的說自己已經抄完了,可以借給沒來得及抄的同學。我接著說:“小朱同學肯定知道剛才沒有抓緊時間是不對的,看到大家都在認真抄作業,他也想向你們學習,可惜速度慢了,剛剛和同學們商量時方法又用錯了,我想問問小朱,你覺得應該怎樣補救呢?”
小朱扭扭捏捏地說:“我也想抄作業。語文作業是我擦的,我再抄回去就是了!”
我馬上接過話:“如果現在讓小朱把語文作業抄上去,同學們下課前抄完,你們愿意原諒他嗎?”
“我們愿意!”
“噴火龍”小朱紅著臉從班長手里接過語文本,一筆一畫地把作業抄在黑板上,然后安靜地回位了。
一場風波平息了,我卻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小學階段的孩子,完成了從幼兒時期向兒童時期的過渡,這是一個“情緒社會化”繼續延伸的過程。他們的情緒比幼兒時期更加成熟穩定,對他人情緒的理解和對自身情緒的調節都有了一定發展。而小朱的表現明顯滯后,他無法進行合適的情緒調節,在遇到負面情緒沖擊的時候,不知道該如何自我釋放或與人溝通,大哭大鬧只會讓他被群體疏離,成為別人眼里的“怪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疏離又會變成新的心理壓力,讓小朱產生更大的情緒困擾?!拔覜]有朋友,他們都不喜歡我!”小朱經常這么說。很多時候,這樣的心理暗示也讓他無法正確理解別人的言行,從而產生過激的言行。
尋根,家庭是情緒形成的基礎
孩子生活在家里,家庭成員的相處方式會影響他的人際交往方式。小朱的爸爸是一名軍人,對小朱很嚴厲,爸爸的職業特點也讓這個家庭的教養方式有些特殊。外婆和媽媽承擔了孩子的主要教育任務,她們一方面無原則地溺愛孩子,一方面又無來由地擔心孩子受到欺負,這讓小朱充滿了莫名的“被迫害妄想”。剛上學的時候,他的袖子里總是藏著一把尺子,只要感覺到被冒犯,他就會“寶劍出鞘”,開始“戰斗”。爸爸是小朱心里又愛又怕的存在,一年里大多時候全家都在盼望爸爸回來。但是爸爸真正在家的日子對小朱卻是十分嚴厲的,只要發火,小朱的屁股就要遭殃。用激烈的方式解決問題是爸爸給小朱潛移默化的情緒教養,而大哭大鬧是對付媽媽和外婆最好的辦法。我找到小朱的父母,幾次推心置腹的交談后,他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積極與學校配合,努力改變自己的教養方式。爸爸變得更加克制,媽媽經常描述老師對小朱的喜愛,小朱慢慢對周圍的環境建立起信任,進步很快。
讓位,穿針引線是解決問題的方式
生活在集體中的孩子,彼此發生沖突在所難免?!皩殞毢苌鷼?,后果很嚴重”,除了“噴火”,他們不知道怎么解決問題。此時,老師是正義的化身,要對孩子之間的沖突給出評判,提供解決方案。但是,老師沒有時間去糾纏孩子之間雞毛蒜皮的瑣事,于是慣用“各打五十大板”的方式,強行化解矛盾??瓷先蛇叾疾豢月?,但是,問題真的解決了嗎?當然沒有,因為孩子需要的不僅是滿意的解決方案,更重要的是學會協商處理沖突的能力。小朱擦掉黑板上的作業,給出裁決對于我來說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我知道,這樣做只會激化矛盾。放棄裁決的權力,讓位于孩子,我只穿針引線,讓學生提供解決方案。如果孩子太小,這種協商可以由老師引導完成。遇到沖突,老師可以讓雙方說說想要怎樣解決,如果說得出來,就讓他們去協商;如果說不出來,老師可以給出建議。協商這個過程,還是要由孩子自己去完成。具備觀察和協商能力的孩子,知道面對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況下提出怎樣的條件,進行怎樣的協商對雙方都有利,這是孩子應該具備的能力。
學習,情緒游戲是班級活動的必需
準確的情緒理解,合適的情緒表達,及時的情緒調節,對于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都是需要學習的。很多孩子做不好這些,因為一點小事就一蹶不振,有的孩子甚至讀到大學,還會因為考試失利,或者聽到負面評價,就會有過激行為。這都是因為他們沒有學會調節情緒的方法,將痛苦累積在心里,卻不知道怎么化解,最后就會出問題。小學階段是學生“情緒社會化”的一個重要階段,小學生沒有幼兒期的失控,也沒有青春期的叛逆,在大人眼里,他們慢慢變得懂事。這個時候正是進行情緒學習的大好時機。我在班級開展“他的感覺”情緒卡片猜猜看的游戲,讓學生學會“察言觀色”,了解他人的情緒;組織學生閱讀和討論情緒繪本,讓學生理解主人公的感受,學會解決問題。當他們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情緒調節方法,就能夠將負面情緒紓解出去,讓內心平靜。小朱和我約定,以后遇到委屈的事兒,第一時間來找我訴說。有趣的是,他常常說著說著就不生氣了,而我,只是一個耐心的聽眾。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漢市育才可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