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 馬妍 楊雙雙
2021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紛紛建言,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出謀劃策。
從政府工作報告到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鄉村振興”成為2021年全國兩會不折不扣的熱詞,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紛紛建言,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出謀劃策。
強善治
糧食安全這根弦任何時候都不能松,要讓國人吃飽吃好,一靠政策,二靠科技。目前已經實現了“中國糧”主要用上了“中國種”,保障糧食安全工作還需要進一步加強。中央及時部署打好種業翻身仗,國家作物種質資源庫正在加緊建設,新的種質庫2021年建成后可保存150萬份種質資源,保存能力位居世界第一。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萬建民
對耕地保護管理必須有創新的智能化、常態化監管手段和方法,落實“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要求。建議一要建立全國通用的耕地保護監管系統;二要打造耕地保護的信息化監測隊伍;三是構建上下聯動的智慧管理體系,從根本上解決“上級監督太遠,同級監督太軟,下級監督太難”的難題。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江西省委副主委、江西農業大學副校長劉木華
興鄉村
銀行業金融機構如何解決“三農”領域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一是大力發展普惠金融。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正在推行的小微線上金融服務,做出了有益探索。二是加大產品模式創新力度,為“三農”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服務。三是創新拓寬涉農貸款擔保方式,促進農村各類資產和金融資源的有效銜接,切實解決擔保資源不足的問題。四是持續做好減費讓利,降低“三農”融資成本,杜絕不合理收費和違規收費行為。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原黨委書記兼董事長解學智
實施鄉村振興,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勢在必行。建議一是盤活集體資產,實現土地經營收益最大化;二是圍繞村域特色產業,增強鄉村集體經濟的造血能力;三是妥善利用工商資本和鼓勵金融機構設立農業項目風險基金等形式,對集體資產進行規范化管理,引導工商資本進入農產品加工收儲運銷等領域,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收入,助推鄉村振興發展,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綠色中原現代農業集團董事長宋豐強
加快彌合城鄉數字鴻溝,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讓廣大農民共享數字經濟發展紅利。建議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針對返鄉創業的“新農人”和鄉村治理基層骨干,加強農業科技、電子商務等新型農業技能培訓;在鄉村公共服務和應急管理的“數字化”領域,系統化推廣政務公開、便民服務、鄉村特色等平臺;探索利用數字化手段幫助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
共致富
鄉村振興是當代農村青年的歷史機遇,同樣,如果缺了有知識、眼界、抱負的返鄉青年參與,鄉村振興就會成為“空談”。應圍繞農業職業經理人、現代青年農場主、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骨干和農業產業扶貧對象等展開職業技能培訓,通過培訓使一部分小農戶能夠發展成為家庭農場。并通過大力培育發展家庭農場,促進農民合作社規范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蒼溪縣白驛鎮岫云村黨支部書記李君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背景下,廣東省佛山市大崗村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隨著港珠澳大橋、高鐵香港段相繼通車,廣東到香港、澳門的交通越來越便利,這不僅拓展了大灣區市場,也拓寬了農副產品的銷售渠道,我們的農產品通過電商和冷鏈運輸配送到大灣區的每一個區域,極大提升了農民收入。
—全國人大代表、佛山市三水區大崗村黨委書記梁德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