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琳
江蘇省張家港南豐鎮永聯村曾經是長江邊上圍墾建村的“貧困村”。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這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總量名列全國行政村前列。
江蘇省張家港南豐鎮永聯村曾經是長江邊上圍墾建村的“貧困村”。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這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總量名列全國行政村前列。近幾年來,永聯人更是在經濟增長成果的共享、政治和公民權利的保障以及農村的持續發展等方面,對如何振興鄉村進行了探索。
產業興旺發展
從1970年圍墾、1971年建村時小破窮的村莊,到1978年挖塘養魚、興辦各種小加工廠,再到1984年自籌資金創辦永聯軋鋼廠,直到現在建成集生產、加工于一體的大型鋼鐵企業永鋼集團,永聯村每一步的發展選擇,都是基于國家大政方針,對發展趨勢的準確研判和當地資源稟賦的深入挖掘。
“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以后,面對經濟新常態的發展變化,永鋼集團開始全面轉型升級。”全國人大代表、永聯村黨委書記吳惠芳介紹說,一是加快產品提檔升級,將產品聚焦為優特鋼生產;二是借力“一帶一路”政策將產品出口到全球112個國家和地區;三是企業節能環保改造,大力發展綠色循環經濟;四是多元化發展,大力發展金融貿易、裝備制造、建筑建材、循環經濟等產業。2020年,永鋼集團的營收已達到1010億元人民幣,實現利稅60億元。
以永鋼集團為主要載體,永聯村工業化、產業化實現快速發展,城鎮化建設也加速推進。吳惠芳形容,村民像芝麻一樣緊緊包裹著永鋼集團這個內核,永聯這么多年的發展實現了農民離土不離鄉、就地城鎮化。按照城鎮化、現代化標準,永聯村建起了可供兩萬多人居住的農民集中居住區—永聯小鎮。另外,還配套建設了商業街、學校、農貿市場等基礎設施,讓農民享受到了城鎮化帶來的生活環境與條件的改善。
工業化、城鎮化的不斷發展,對農業現代化提出了必然要求。永聯村將村民手中的土地承包經營權集中流轉到村集體,由村經濟合作社統一規劃,采用先進技術設備進行規模種植,先后建成了苗木、糧食、花卉果蔬和特種水產基地、江南農耕文化園,并分別注冊了公司,實行市場化運營。據介紹,永聯村近年來通過整合永聯天天鮮生鮮配送公司和旅游公司,加快農業融合發展,推進永聯村種養殖基地化、加工制作工業化、餐飲美食特色化、銷售配送網絡化、觀光體驗產品化。
“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充分釋放農業各個環節活力,構建農業全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從而興旺農村產業。”吳惠芳說。
生態綠色宜居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長期以來,我們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在吳惠芳看來,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的寶貴財富。
吳惠芳告訴記者,永聯村在建設綠色宜居生態環境上積累了很多經驗。近些年,永鋼集團相繼投入約60億元,用于企業節能環保改造,各項污染物排放均達到地區和鋼鐵行業最嚴格的排放標準要求,成為國家工信部授予的“綠色工廠”和“綠色供應鏈管理示范企業”。與此同時,永聯村還利用江南田園風情和本地文化習俗,拓展文化娛樂、休閑度假等特色休閑項目,建設田園風情小鎮,把田間地頭的采摘、花卉草木的觀賞、農業生產的勞作等等,組合打包形成旅游產品。
隨著社會發展,永聯村投入900多萬元率先進行智能化垃圾分類,投放的硬件設備包括智能分類箱、各類收運車輛,以及日處理量300公斤的廚余垃圾微分子降解處理器,還建設了宣教中心、分揀中心等場所,不斷提升村容村貌。
治理民主有效
吳惠芳表示,行政村的功能體現在兩個主要方面,一是產業興旺、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二是鄉村治理有效、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務。但是隨著產業發展壯大,越來越要求專業的經營人才,因此有必要對行政村的村委會和集體經濟合作社進行“政經分離”,村委會承擔社會治理功能,經濟合作社專心發展產業。
2010年,村里成立永合社區居委會,承擔過去村委會的社會管理和服務職能,永聯小鎮與城市社區一樣,實行社區自治。2013年,永聯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開始運營,對村經濟合作社旗下的農業、旅游、餐飲、培訓、物業等產業進行市場化經營管理。
過去是小村莊辦社會,村里的農貿市場、環衛、治安都是由村里成立的綜治辦負責。2009年,在上級支持下,永聯村成立了永聯社會事務協調領導小組,由張家港市南豐鎮派駐公安、城管、衛生、工商等執法力量到永聯,永聯村實現了公共管理、公共服務在城鄉間的均等化。
為了充分實現村民自治,讓基層民主看得見、摸得著,永聯村建設了可供數百名代表召開會議的村民議事廳,配套建有實時直播的LED大屏和供村民旁聽的參觀通道。會議召開時,村民在家可通過數字轉播實時觀看議事情況。除此之外,永聯村每年還會分別召開經濟合作社社員代表大會和永合社區居民代表大會,分別審議決策村集體經濟發展、社區自治方面的議題。
百姓獲得感更強
“我們發展的目的是為了共享發展成果,實現共同富裕,并滿足人民群眾對日益向往的美好生活的追求。”吳惠芳說,“只要牢記初心與使命,就能始終從維護人民群眾利益的角度出發,做決策、謀發展。”
因為產業的不斷壯大發展,永聯村先后5次并隊擴村,人口從700多人增加到了1萬多人,但永聯村沒有搞原住民和新村民的“親疏有別”,始終做到“進了永聯門,就是永聯人;凡是永聯人,待遇人人都平等”。
21世紀初,村辦企業永鋼集團先后兩次進行現代企業制度改造。考慮到讓村民享受發展紅利,改革方案為全體村民保留了企業25%的股權。因此,村集體每年可獲分紅將近2億元,每年人均獲得現金分紅1萬元。
讓百姓更有獲得感和幸福感,還體現在就業、受教育機會、醫療保健等方方面面。首先是共享就業機會。為安置部分因為學歷低等原因而缺少就業機會的村民,永聯村成立了勞務和保安物業公司,與周邊企業簽訂保潔、保綠、保安服務協議,為低技能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在教育方面,村里先后斥資對永聯小學實施新建、改建、擴建,把村里的經濟優勢轉化為孩子們讀書學習的環境條件優勢。此外,永聯村還特別設立了“為民基金會”,每年接受愛心人士捐款達2000多萬元,用于養老、助學、扶貧、助殘、教育等公益項目的開支。
談到鄉村發展從全面小康到基本現代化,吳惠芳說,關鍵是實現產業、治理機制以及人才隊伍的轉型。未來,吳惠芳希望永聯村能成為“蘇州市率先實現農業農村基本現代化的排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