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賀迎
依法治理,文化自覺,讓龍津村實現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生活富裕。
走進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南莊鎮西南部的龍津村,隨處可見普法格言、村規民約、家風文化、和諧鄰里之類的格言警句。濃厚的法治道德文化在這里深入人心,遵紀守法、尊老愛幼、和諧鄉鄰成為龍津人的行為自覺。
依法治理,文化自覺,讓龍津村實現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生活富裕。多年來,龍津村未發生過刑事案件,民事糾紛也逐年減少。20多年前的“負債村”一躍成為現在的“富裕村”“文明村”“平安村”。
創新制度,探索鄉村法治路徑
“法者,治之端也。”依法依規治理是龍津村黨支部委員會和村民自治委員會(下稱兩委)達成的鄉村治理共識。完善的法規制度和有效的村規民約,是基層治理的基礎,也是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
佛山有“陶瓷之都”的稱謂。20世紀90年代初期,佛山市下轄的每一個村甚至村小組都在辦陶瓷廠,鄉鎮企業遍地開花。野蠻生長之后往往就是淘汰期,很多村都因盲目跟風、經營不善,導致負債累累。龍津村也不例外,因村集體企業盲目擴張,產品不過關、債務滾雪球,累計欠債達4.7億多元人民幣,相當于全村3000多名村民每人背負著十幾萬元的債。有的村民甚至舉家逃到外村,也有不少村民打起了自己的“小九九”,為增加收入紛紛無序自建或加蓋房屋出租給外來打工者。已有7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村容村貌一度變得破爛不堪,臟亂差隨處可見,小偷小摸、民事糾紛也是屢見不鮮。當時的龍津村成為遠近聞名的“負債村”“后進村”。
1999年,已是一家企業負責人的馮耀泉被鎮領導請回來“救場”,擔任村干部。他用桑梓情懷扛起身背巨債的龍津村向前走,用擔當精神將人心渙散的龍津村重新凝聚在一起,成為龍津村的主心骨。
觀念一變天地寬。馮耀泉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轉變村民觀念,創新制度,引領村民走上遵規守紀、合法經營的道路。
為提高村企業效率,馮耀泉決定將其轉制,不再由村民經手。通過公開招標整體轉給他人經營,既可保障村里有持續增長的收益,也能避免資產流失。而這需要一系列嚴謹的商業操作,必須由專業的人運作,依法依規經營,避免糾紛和減少集體損失。
他還提出一個大膽設想,聘請專業律師任駐村法律顧問。在當時,不要說“駐村律師”,即使在政府部門,法律顧問也未能做到全覆蓋,龍津村可謂首開先河。
馮耀泉介紹,從法律咨詢、銷售合同的規范把關,到幫助村企業和債權人談判,讓債權人逐步還款,法律顧問在龍津村的債務處理及后續的鄉村發展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現如今龍津村不僅處理了4個多億的債務,摘掉了“負債村”的帽子,還實現如今的年收入過億元,成為名副其實的“富裕村”。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村兩委經過分析認為,出現臟亂差現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沒有規范的制度約束。對此,他們從規范二字入手,制定了一系列針對性強且富有實效的村規民約。最有特色的一條就是“村內無出租屋”制度,即村民的房子不準對外出租。由于這條村規會減少部分人的經濟收入,結果規定剛一出臺就遭到出租戶的強烈反對。
為避免與出租戶的矛盾沖突,村委會沒有強制取締出租房屋,而是另辟蹊徑,村集體出資在村里蓋起了幾幢公寓大樓,將公寓統一出租給外來務工人員,實行小區式規范化管理和服務。公寓帶來的租金收入,每年以年終分配的形式分給村民,既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又促進了發展;既改善了村容村貌,又穩定了治安,有效排除治安隱患,平衡了利益,實現了多贏。原來堅持出租的村民不但不再抗拒,還紛紛退出出租,拆除違章而建的房屋,有的還主動勸說釘子戶放棄對外租房。
自2001年至今,龍津村在合適地段共建了6個“新龍津人”公寓小區,完善的配套設施和周邊環境綠化,提高了外來務工人員的歸屬感,流動人口滿意度達85%以上。龍津村成為佛山市第一個實行村內無出租屋的平安和諧示范村。
結對參政,解讀民主共治樣本
基層治理核心在人。隨著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龍津村需要管理的集體資產規模迅速增長,管理工作的量和難度也顯著提升。他們結合自身發展實際,積極探索“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基層民主法治建設”的現實路徑,讓人人參與治理,通過村民共治,提高村民的責任感。
為破解農村基層社會治理的現實問題,加強村民自治管理,增強村政村務的透明度,2014年,龍津村在廣東省率先推出了“黨員村民代表責任制”,以村兩委為領導核心,村民代表與黨員結對參政,擴大并實現村務共治。同時,村黨委還探索構建了一套以黨建引領,實現鄉村振興的共建共治共享新體制,以黨員村民代表責任制為基礎,保證村黨委精神貫徹落實,并責任到人,覆蓋到每一個組織和個體,形成村情共知、村業共謀、村資共管、村責共擔、村利共享的良好局面,確保村民有序參與、理性表達、有效協商。
龍津村黨員村民代表責任制至今已實施7年多,取得了顯著成效。他們還根據發展需要,并結合實施過程出現的問題和工作實際,對《責任制》進行多次修訂、補充完善,使其更加合規,實施更加便捷高效。至今,龍津村黨員村民代表責任制以“網格化管理、責任到人”的原則,為農村基層社會治理探索出新的治理模式。
村利共享,破解村民自治密碼
深化村民自治實踐,激發村民參與鄉村自治的熱情,發揮村民主體作用,是實現鄉村治理與振興的重要環節。馮耀泉表示,讓村民參與鄉村治理,就要放權給村民,讓村民了解村務,實現村利共享。
對此,村黨委在嚴格落實黨員村民代表責任制的基礎上,規定每季度村小組必須召開一次戶主大會,由村民代表述職匯報執行情況。述職中還要向村民介紹本小組內的企業經營動態、租金收繳等情況,公開接受村民監督,聽取意見,及時反映村民要求和建議。同時,要提高農民的自治能力,掌握科學、民主的自治辦法,培育自治意識,依托自治機構形成基層自治協商新格局。
在農村“三資”管理方面,龍津村也走在了佛山市前列。2017年12月,由龍津村集體投資190多萬元建設的佛山市村級第一座獨立的村集體資產管理交易站建成投入使用,并成為禪城區首個“三資”管理示范村。交易站的建成使用,一方面將村集體資產納入市場進行市場化運作,有助于實現資產收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實現了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協調又相互制約,強化了資產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推進了農村依法自治的有效實現。
近年來,隨著一系列制度規定的出臺與實施,并通過放權賦能給黨員和村民代表,強化了村民主人翁意識,主動管理集體資產和物業,真正參與進村務中去。一方面使村政村務更加公開透明,問題在家門口解決,矛盾在村內化解;另一方面讓村民自覺施展才能,力促集體資產保值增值,使村組兩級總收入節節攀升。2020年,即便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村組總收入和村民股東分紅都實現同比遞增。馮耀泉介紹,共享發展紅利并非只有龍津本村村民,相隔兩千公里的四川省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村民也成為紅利共享的主體。2019年,龍津村響應黨中央號召,結對幫扶三河村,村兩委班子多次千里奔赴三河村,將龍津的發展經驗送過去,落實了產業幫扶資金,開展了助學幫扶和“以購代捐”,為162戶家庭送去了彩電,實現了“龍津與三河同心,三河與世界同框”,讓三河村成功實現脫貧。在2021年2月25日召開的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三河村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習近平總書記為三河村駐村第一書記李凱頒發了獎牌。這也是龍津村向總書記交出的一份合格扶貧答卷。
馮耀泉表示,村務公開、村民共治、共擔責任,不僅讓村組兩級收入增加,村民獲得了實惠,還收獲了“五個心”:一是村民對村兩委干部及村小組長放下疑心;二是村民代表能施展自身才能,“參政議政”做得開心;三是村兩委干部帶領村民干事安心;四是上級黨委政府對龍津村用人放心;五是村務共治讓全村干群心連心;形成了村集體與村民互相監督、互相促進、共同提高自治能力和管理水平的良性循環。
文化建設,營造鄉村德治氛圍
鄉村治理中,德治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龍津村兩委干部清楚地認識到,建設法治龍津光靠經濟上去了、村民富有了還不行,還必須在德治上下功夫。近年來,他們高度重視農村精神文化建設,按照“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的使命要求,大力推進鄉村德治體系建設,打造出了獨具嶺南特色的法治龍津、和美龍津、文化龍津。他們的經驗做法得到國家民政部和廣東省、佛山市兩級政府的充分肯定,各大新聞媒體先后多次報道其典型事跡。
開埠于南宋時期的龍津村,是一個擁有700多年歷史的古村,有著“興學重教、勤耕苦讀”的傳統,以及“明禮重學”“耕讀傳家”的家訓家風。《龍津古訓》就是其中最為典型的文化寶藏之一。
龍津村黨委委員關淑卿介紹,記載于龍津廖氏家譜中的《龍津古訓》,寥寥千字,卻蘊含著遵紀守法、愛國盡孝、尊師重教、鄰里和睦等豐富思想,與如今“和美龍津”的價值追求一脈相承。由于古訓文字相對艱澀難懂,為了將其傳承發揚,龍津村兩委專門聘請專業團隊對古訓進行編譯,分為簡注插圖和詳注插圖兩個版本,合成一套,免費派送給全村1000多個家庭。
圍繞古訓文化,他們還策劃開展了朗誦比賽、書法比賽、繪畫征集、網上“留言板”等一系列活動,通過“聽、說、讀、寫、畫、演”等方式傳承古訓精神,喚醒文化記憶,更好地弘揚龍津精神,發揮好新鄉賢在德治中的作用。
馮耀泉表示,龍津村還通過定期組織開展“和美家庭”“美德人物”的評選活動,樹立道德標桿,讓德治引領鄉村治理“有樣可學”,以好家風帶民風、樹新風、促村風,增強龍津人文化自信,凝聚龍津發展新動能,引領龍津村民向善向美。“‘龍津人三個字就是一把尺,我們每天用它丈量自己的言行,要做一名合格的龍津人,才能對得起鄉親。”村民馮日桐說。
近年來,龍津村先后投資數千萬元用于環境改善。通過增加靚麗河涌、亭臺水榭、綠色公園等景致,重塑了龍津村嶺南水鄉風貌。通過大力推進文化墻、文化長廊、村史館等文化設施建設,讓法治文化、道德文化入腦入心,成為村民的行為自覺,讓德治引領鄉村治理有力可發。每逢重要節日,他們還組織村民環村跑、詩歌朗誦、文藝演出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通過自編自導自演,讓群眾受到傳統優秀文化熏陶,有力激發了廣大村民群眾的精氣神,凝聚了蓬勃向上的道德力量。
2021年1月,龍津村舉行了村兩委換屆,已到退休年齡的馮耀泉謝絕了鄉親們的挽留,卸任村干部職務,將帶領村民奔向更美更優“和美龍津”的舞臺留給了年輕人。新一屆村“兩委”班子將深入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以黨建引領發展,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讓黨員群眾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營造更高水平的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