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臺灣青年跨過臺灣海峽,扎根大陸,逐夢、圓夢,成為新時代的“弄潮兒”。
“80后”的李偉國和陳文成,像許多臺灣青年一樣跨過淺淺的臺灣海峽,扎根大陸,逐夢、圓夢,成為新時代的“弄潮兒”。
“勞動模范”李偉國:大陸始終是臺青打拼的首選地
李偉國是一個“不喜安穩、不怕折騰”的人。
來大陸發展之前,李偉國的事業起步很好。研究生畢業后,他進入臺北一家房地產公司工作,憑借才干快速升遷,年薪不菲,但隨之而來的是職業天花板。“我可以預期自己5年甚至10年后的樣子,心里忍不住一陣不甘。”2016年5月,經過對未來發展的反復思考,李偉國最終決定舍棄在臺灣舒適的工作和生活,到北京發展。“大陸市場比臺灣大很多,很難猜到自己未來會怎樣,這樣的人生更有挑戰性。”
就這樣,李偉國開始“折騰”自己。他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擔任龍湖地產北京分公司資深置業顧問。“公司招我時也不太有把握,不確定我能勝任哪些工作。我說愿意做一線銷售,先接地氣,起薪低也沒關系。”那段日子,李偉國煩躁過、焦慮過,壓力一點也不小。兩岸市場規模的差異、表達方式、商業習慣、市場氛圍的差別,都需要一一適應。慢慢地,他的耐心誠懇贏得了客戶信任,銷售業績隨之上來,上司也夸他“敬業、靠譜”。他說:“在這段時間里,我最寶貴的收獲是對大陸的真切體驗,這是用錢買不到的。”
2017年4月,李偉國的事業迎來轉折。他加入由中民國投(北京)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創立的華燦工場,成為這個創業孵化器的總經理。“很多臺灣青年對大陸市場是渴望的,但缺乏有效的對接渠道,同時,由于兩岸體制的差異,也常產生認知上的差距。”李偉國加入的華燦工場,是基于推動兩岸新銳設計競賽“華燦獎”成果轉化,在民革中央大力支持下成立的,目標是幫助臺港澳同胞、海外僑胞解決在大陸創業過程中缺錢、缺人、缺資源等痛點問題。
3年多時間,李偉國的事業飛速發展。2018年,華燦工場從北京拓展到四川成都;2020年,廣東的華燦工場珠海空間開始對外運營。3個實體空間共逾1.1萬平方米,公司還在臺北設有辦事處,未來計劃在上海、杭州、南京等地開展布局,以服務更多有意來大陸發展的臺灣年輕人。李偉國因其堅持不懈地奮斗和貢獻,獲得諸多榮譽—2019年獲得北京“海淀青年五四獎章”、2020年成為四川省首位獲得“勞動模范”稱號的臺胞。
“截至目前,華燦工場累計孵化企業超過700家,其中臺企62家。54位臺灣青年在華燦工場實習、就業,接待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嘉賓約4500人。”在北京、成都、珠海3個城市往來辦公,李偉國的生活“累并快樂著”。為了便利工作生活,李偉國在四川辦理了臺灣居民居住證。“這讓我實現了出行、住宿、餐飲等網上預訂、取票的自由,真的太方便了。”
熱心兩岸交流的李偉國還是中華青年經貿交流協會理事長,他說臺灣媒體上有一些對大陸的負面報道,導致不少島內民眾不了解大陸的真實情況。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民進黨當局的一系列操弄讓兩岸交流蒙上陰影。不過,即便如此,這段時間他們還是收到一些臺灣青年想來大陸尋找人生機會的咨詢,而且決心還不小。“兩岸青年期盼交流合作的真切愿望,誰也擋不住。我會建議他們先來大陸實地考察,全面了解利弊,也會提示風險,絕不‘忽悠。如果對方下定決心要來這邊創業,我們會全力幫助他落地。”李偉國說。
“沒有誰的創業之路是輕輕松松的。”李偉國表示,不管多艱難,大陸始終是臺青打拼的首選地,到大陸創業仍是一件充滿誘惑的事情。
陳文成:以體育為橋的“奧運志愿者”
臺灣青年陳文成一直想成為一名奧運會志愿者,親身參與奧運盛會。
作為本科、碩士、博士都是體育產業專業的畢業生,陳文成的愿望極其自然,又極為熱切。2011年從臺灣彰化師大體育系畢業后,陳文成放棄已經錄取的臺灣師范大學研究生資格,通過考試進入北京體育大學,離開生活20多年的故鄉,開啟了在北京的新征程。
沒能參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是他的一大遺憾。因此,得知北京申辦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成功的消息后,他毫不猶豫地向親朋好友表示要參與其中。他組建了一支“臺灣青年志愿者服務隊”,2020年10月,世界花樣滑冰冠軍佟健親自向他的服務隊授旗,那一刻陳文成激動極了:“這對學體育的人來說,是非常有榮譽感的一件事!”
臺灣體育產業發展空間小,很難施展抱負。“臺灣學體育的孩子很可憐,最后的出路往往只能當教師,而且還要遭遇少子化、低薪水等問題。”他呼吁更多臺灣體育界有志青年來大陸發展,在奮斗中體會“那種在更寬廣舞臺發揮才能的成就感,那種學以致用、創造價值、受到肯定的榮譽感”。
尤其讓陳文成充滿期待的是,大陸出臺“惠臺26條”措施,其中提到歡迎臺灣體育人才赴大陸參賽、工作、交流,臺灣運動員可以“內援”身份參加大陸的足球、籃球等職業聯賽,可取得大陸運動員技術等級證書等。“這為臺灣體育人才開辟了一條明確的路,提供了更大的舞臺。臺灣體育人才有其優勢,現在到大陸發展,正好發揮作用。”
22歲前,陳文成一直生活在老家彰化,家人希望他留在臺灣,擔心他在大陸過得辛苦。奶奶經常問他:“在大陸開心嗎?過得好不好?”對于這樣的問題,他總是回答“我在這里很好!”陳文成說:“奶奶年紀大了,我不希望她為我擔心。并且‘過得好是我的真心話。”9年多時間,陳文成感受到大陸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改變了我之前的刻板印象。作為臺灣青年,能融入這樣一片生機勃發的熱土,與大陸青年一起打拼,特別幸運。”最重要的是,他還在大陸收獲了愛情,與河南姑娘劉紅芳喜結連理,今年迎來了小寶貝的誕生。
在大陸各界的幫助下,陳文成創辦了臺灣青年體育教育文化交流發展協會,擔任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特邀理事、海淀臺灣青年驛站負責人。他由衷希望借這些交流平臺,讓更多臺灣青年了解大陸、西進大陸、扎根大陸。“最近我們舉辦了幾次‘走進北京冬奧交流會,與臺灣進行視頻連線,京臺兩地青年在線交流體育賽事的相關知識與經驗,還介紹了北京冬奧會的志愿者招募,效果很好。”陳文成說。
半年前,博士后畢業的陳文成入職北京大學體育教研部,成為一名北大老師。從北大畢業,又回到北大工作,陳文成感慨,人生的不同階段有不同角色,要盡力做好每一個角色。“做什么就要像什么”,這是他信奉的人生格言。作為老師,他覺得要為國家社會多付出、多貢獻。除了做好日常工作,陳文成還盡可能多地與北大本科生、碩士生交流,與兩岸各個領域的青年交流,把自己的故事和見聞分享給大家,把熱心公益的理念帶給大家,把兩岸同胞血脈相連一家親的情誼傳遞給大家,為促進兩岸交流注入正能量。
陳文成坦言,現在兩岸氣氛不好,民進黨的操弄讓兩岸交流受阻,臺灣青年“登陸”意愿也受到一定程度影響。但他認為,這反而更彰顯交流的重要性。“兩岸青年交流的工作我們必須得做。因為沒有交流就沒有互動,沒有互動就沒有了解,沒有了解就很難走到一起。兩岸青年的交流不僅要做,還要做實、做好,讓更多兩岸青年知道臺灣青年在大陸發展的故事,帶動更多的兩岸青年相識、相知、交心。為此,我會一直努力下去。”他說。
汪靈犀 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