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 唐哲



摘要:由于1973年汨羅江水文查勘資料已無法滿足當今水文地質研究的需求,為了全面掌握汨羅江流域40余年自然變遷和人為影響造成的水文特性變化,2017年重新對汨羅江流域進行了水文查勘。簡要概述了該流域典型水文斷面的地貌、河床變化以及水質等情況,研究了汨羅江河道行洪能力、水情預報特性。此次水文查勘為洞庭湖流域的水污染治理、水資源開發、水生態保護奠定了科學基礎。
關鍵詞:典型水文斷面;水文查勘;水生態保護;汨羅江流域
1 流域概況
汨羅江古稱汨水,發源于湘贛邊境幕阜山脈金鳳山南麓,于湖南省汨羅市磊石鎮注入東洞庭湖,流域面積5 543.2 km2,全長253.2 km,總落差249.8 m,河道平均坡降0.46 ‰。汨羅江沿程接納5 km以上支流達173條,其中流域面積大于100 km2的支流有10條,呈不對稱羽狀水系。汨羅江主要流經平江縣、汨羅市,是南洞庭湖濱湖區最大河流,為平江、汨羅地區提供灌溉和生活用水。
為加強洞庭湖流域的水污染治理[1]、水資源開發、水生態保護[2-3],收集汨羅江河道行洪能力[4]、水情預報等水文資料,國家水文部門于1951年在汨羅江干流設立了加義、平江、黃旗塅(2005年遷至伍市)3個基本水文(位)站,長期收集并整理水文基礎資料。同時,為了彌補水文站網分布稀少導致的水文資料缺失,水利部在1973~1975年組織了大型水文查勘[5] 來補足流域內水文資料,探索汨羅江流域河流演變和洪水特征[6-7]。
2 汨羅江水文查勘情況
1973年汨羅江水文查勘使用水準儀、經緯儀、平板儀等測量設備,收集的資料精度低[8]、范圍不廣、項目不全,已不能滿足當今水文地質研究的需求。為了全面掌握汨羅江流域歷經40多年自然變遷和人為影響的水文特性變化,亟待對汨羅江流域水文資料進行更新完善。
2017年,岳陽市水文局采用全站儀、GPS、ADCP聲學多普勒流速儀[9]、無人機[10]等新儀器新設備,歷時2 a,對汨羅江流域開展了高效、精確、全面的水文查勘。采用無人機航拍,收集了汨羅江河流地貌形態;更新完善了汨羅江流域40 a來河流演變、洪水特性、水質水量等水文資料;對典型河段的斷面高程及周邊地形進行了測量,調查了歷史洪水及洪澇災害情況,并計算了洪調年份的洪峰流量。
3 查勘成果分析
對38個河段縱橫斷面、橋梁、水利工程建筑及歷史洪痕情況進行的查勘表明,1983年、1995年和2000年均發生了幾次較大場次洪水,對平江縣、汨羅市部分地區造成了較為嚴重的洪澇災害。對比1973年水文查勘資料,攔河修閘、河道挖砂等人為活動,對汨羅江流域河流生態系統健康造成了較大破壞,嚴重影響了河流的行洪能力。
3.1 典型水文斷面地貌變化
選取汨羅江干流平江、伍市,支流昌江河打樹坪、車田2個河段進行了分析,河流分布形態見圖1~2。
經水文查勘后,汨羅江平江河段順直長約300 m,無岔流,河槽寬約100 m。斷面上下游有水草生長。基本水尺斷面形狀為“U”形,河床為細砂組成,逐年有淤積變化,右岸為平江縣新建的防洪大堤,左岸為沙壤土。汨羅江伍市河段河道順直,河段右岸水位在約38.50 m開始漫灘,漫灘寬度在280 m左右。右岸斷面有沖淤現象,河床由細沙組成。
汨羅江打樹坪河段為洪調河段,處于平江縣梅仙鎮竹嶺村口上組,兩岸均為高山,河床砂卵石較為穩定。調查河段左岸相對平坦,植被良好,為沙壤土,河流生態具有一定的自我恢復能力。車田河為典型山溪性河流,河床較狹窄,河道蜿蜒曲折,不同河段河道寬窄變化大,洪水暴漲暴落。汨羅江車田河段處于平江縣梅仙鎮板口村板口電站下游,河床由砂石構成,結構穩定。調查河段順直,左岸沖刷,右岸淤積,兩岸居民較多,植被良好,為沙壤土;上斷面有采砂場,河道采砂破壞了河床的穩定性,產生了大量砂坑;加之河道的沖刷能力增強,河床下切嚴重,嚴重制約了河段的行洪能力。
通過查閱現有水文資料、歷史洪水資料和當地居民走訪記錄,結合現場洪水斷面、河段周邊地形測量和無人機拍攝的地貌全景,發現該河段于1983年和1995年發生了兩場較大的洪水,由于河道行洪能力不足,山溪性河流洪水來水快、水量大,造成河岸崩塌、河道堵塞、水位壅高,對當地經濟、居民生活產生了極大不利影響。
3.2 典型水文斷面河床分析
對比1973年,受涉河水利工程運行和河道采砂等活動的影響,汨羅江河道發生了明顯變化:河床不斷下切,河道斷面演變成“V”形或 “U”形,詳見圖3。斷面沖淤明顯,左右岸坡面呈直線或曲線,谷底與谷坡之間通常無明顯分界限。河面狹窄,河道沙石裸露,河床破壞致使水生生物棲息生存環境惡化。水流不暢破壞了河床的完整性和穩定性,河道行洪能力下降,危及防洪安全。
2017年8月12日,汨羅江昌江流域發生了特大暴雨,最大3 h降雨量的重現期超過100 a一遇,降水主要集中在昌江上游。8月12日06:00,因暴雨強度大、產流匯流速度快,冬塔和石漿的洪水在南江橋高南村匯集后向下游迅速涌去。昌江流域上游洪水06:00開始起漲,昌江北源洪峰于10:00經過冬塔鐘家,昌江洪峰于10:40經過石漿毛家,11:30經過南江鎮高南村,水位漲幅達7.93 m;洪峰于13:00經過大洲鄉大江村,于16:15經過下游梅仙鎮,梅仙水文站水位漲幅達7.40 m,洪峰流量1 400 m3/s,于當日22:30經過汨羅江干流伍市水文站,洪峰流量達1 920 m3/s。洪水發生示意圖見圖4。
根據汨羅江流域的實際情況,洪水調查洪峰流量一般采用曼寧公式[11]計算:
由式(1)可知,影響流量的水力因素主要有斷面面積、水面比降、糙率和水力半徑。由于河床不斷下切,河床采砂嚴重,河岸未經保護,水力半徑變小,糙率變大,行洪能力下降,導致在通過相同流量的情況下過水斷面面積變大,水位壅高,對河流沿線的堤岸造成影響。此次暴雨強度大,洪量集中,洪水來勢猛,破壞力強,大洲鄉以上河段底水偏高,導致洪水經過時洪峰峰值偏高,冬塔鐘家大屋集賢大橋和大洲鄉大江電站被沖毀,洪水破壞現場見圖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