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靜

【文題亮相】
故鄉,與我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無論我們身在故鄉或遠離故鄉,故鄉總有一些人、事、物、景讓我們難忘。請將“故鄉的______”補充完整,然后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1)圍繞線索展開故事或畫面;(2)情感真摯,寫觸動心扉的人、事、物、景;(3)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就醫作文】
故鄉的牛
我的故鄉在湖南的一個小村莊,以前,家里沒有錢,也沒有什么勞動力,只能靠雙手從土里刨食,一頭牛的到來,讓爺爺一家人改善了生活。①
我聽爸爸說,他小時候挨餓是常有的事情,連鞋都沒得穿,每次去上學,腳都會被磨破;而家里面的田也因為勞力不足耕種得不好,收獲的糧食不多,掙的錢自然少得可憐。考慮了好幾天,爺爺奶奶心一橫,拿出所有的積蓄,還借了一些錢,買了一頭牛。
有了牛之后,地里的稻谷產量增加了,爸爸他們也有鞋穿了,再不用怕腳被凹凸不平的山路磨破了,甚至還可以偶爾騎著牛去上學。
聽了爸爸講的故事之后,我突然有了回老家的念頭,想看一看牛的模樣,于是對爸爸說:“爸爸,我今年和你一起回老家吧。”爸爸很高興地答應了。②
當我們帶著大包小包回到老家時,我第一眼就看到了牛欄里被拴住的黃牛。在吃完一頓飯之后,我提出了去放牛的要求,大家也同意了。
我在姐姐的陪同下和黃牛玩了一整個下午,之后,每天我都會去看一下黃牛,玩得別提多開心了。③
但之后,我就再也沒有見到那頭黃牛了。聽爸爸說,牛被賣了,我很傷心,真希望能再見到它。④
①語言樸實,簡單的敘述中帶有故事性。貧困的家庭是如何得到一頭牛的?這頭牛給家里帶來哪些變化?開頭勾起了讀者閱讀的興趣。
②本段文字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但如果能補充幾句聽故事后的感想,那么,回老家看牛的動機就交代得更充分了。
③“我”回故鄉看牛這一段,缺乏一個生動的畫面,而前面的語言幾乎都在敘述。所以,在前面聽聞牛故事的基礎上,要增加“我”與牛親密接觸的場景,這樣得到的感受才真實動人。
④牛被賣了,可“我”的“傷心”卻還只是停留在情緒的表達上,為什么“希望能再見到它”?應深入挖掘內心的想法,聯系牛曾做出的奉獻或它帶給“我”的收獲與美好等內容進行升華。
病情分析
1.敘述過多而缺乏描寫。敘述起著鋪陳故事情節的作用,帶來的信息足夠豐富,但缺乏亮點,讓全文的節奏顯得略快。
2.詳略敘述失當。病文缺乏一個精彩的核心段落,讓讀者猶如走馬觀花,無法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缺乏核心段落也導致缺乏一個情感的引爆點,致使結尾沒有升華的發力處。
3.缺乏“見自我”的感想和感悟。在娓娓敘述中,不乏讓人動情的地方,但小作者總是不動聲色地寫,沒有用情感、感悟畫龍點睛,無法使故事耐人尋味。
【化蝶之作】
故鄉的牛
方輝
我的故鄉在湖南的一個小村莊,之前,爺爺家里窮,也沒有足夠的勞動力,只能靠爺爺和奶奶的雙手從土里刨食,一年到頭,勉強維持生計。一頭牛的到來,讓家里從此改善了生活。
爸爸說,他小時候挨餓是經常有的事情,連鞋子都沒得穿,每次去上學,赤腳走幾里路,腳都會被碎石子磨破。勞力不足,家里的田也耕種得不好,收成不多,錢自然攢不了幾個。
考慮了很久,爺爺奶奶心一橫,拿出所有的積蓄,借了一些錢,買回了一頭牛。有了這頭牛,地里的稻谷產量增加了,爸爸他們有鞋穿了,甚至還可以偶爾騎著牛去上學。
聽了爸爸講的故事之后,我對牛充滿感激,沉默的、任勞任怨的牛用辛勤的勞動改善了爺爺奶奶的生活(寫出了“我”的心理活動,交代了“我”回家看牛的緣由),我突然有了回老家看看牛的念頭,于是對爸爸說:“爸爸,暑假我們一起回老家吧,我想看看牛。”爸爸高興地答應了。
當我們帶著大包小包回到老家時,我第一眼就看到了牛欄里被拴住的一頭黃牛,打心底感覺很親切,便走上前,輕輕摸摸它的頭,它用水汪汪的大眼睛好奇地望著我,甩了甩尾巴。(加入“我”和黃牛的互動,寫出了“我”內心的滿足,并抓住牛的特點,寫出它的友善可親。)
吃完飯,我說想去放牛,爸爸同意了。姐姐帶著我去田野放牛。我們來到一個花草繁密的地方,狗尾巴草、燈芯草、鵝兒腸草、燈盞花……一團團、一簇簇,散發著清新的氣息,黃牛悠閑地吃著草,踩過的泥地留下深深淺淺的蹄印,這些蹄印會被落葉和野花掩護起來,成為螞蟻的樂園。牛吃飽之后,我騎上牛背,想象著爸爸當年騎牛上學的情景。整個藍天都在牛背上起伏,頭頂的白云感覺很近,我擔心會被牛角挑下幾團白云。和風拂面,楊柳依依,遠處是即將迎來豐收的稻田……(詳寫“我”放牛的情景,呈現出一幅生動鮮活的鄉野牧牛畫面,有細節有想象,有近景有遠景,增加了美感,引爆了情感,為后面賣牛引發的惆悵作鋪墊,讓讀者產生共鳴。)
待在老家的每一天,我都要去看看黃牛或者去放牛,每一天都過得很快樂很充實。
離開老家后沒多久,就聽爸爸說牛被賣了,我感覺很傷心,也許它太老了,已經沒有多大用途了;也許有更省力的農耕機械代替了它的勞作。但這遠去的故鄉的牛,會永遠留在我的記憶中,它曾馱著爺爺的家,走過艱難歲月;曾馱著我,走過詩意的田野,走過快樂的時光。
(增強抒情意味,回顧牛的貢獻,牛帶來的美好,給讀者留下思考空間。)
(廣西柳州市第八中學七年級)
案例總結
升格后的作文有以下亮點:
1.敘述與描寫相結合,有故事有畫面。
習作交代了“我”家與牛的故事,呈現出開闊的時空視野,既寫出了鄉土家園的詩情畫意,也從側面體現出老家的日子變好了,牛也從埋首勞作變得悠閑自得了。
2.有“見自我”的所見所聞,增強現場感;更有“見自我”的所思所想,升華主題。
結尾以“我”的感受總結、升華全文,“馱”字用得妙,既實寫“馱著我”,也有化實為虛的用法——“馱著家”,讀后耐人尋味。
3.線索清晰,整合零碎素材。
習作以“牛”為線索,寫了“買牛——看牛——放牛——賣牛——思牛”等一系列故事,串起了三代人的生活面貌,以牛的小視角看到了鄉村生活發展變化的大視野。結尾扣住“牛”來抒情議論,意味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