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長風古韻入畫來

2021-04-12 16:58:14馬繼軍李增強
時代報告 2021年2期

馬繼軍 李增強

“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這是偉大領袖毛澤東大氣雄渾關于橋的豪邁詩篇。的確,一座橋,可以使天塹變通途,使溝壑成大路。在河南省郟縣就有這么一個地方,因橋聞名,因水而興。它就是長橋鎮。

小時候,每當聽到長橋這個地方,總想,那里一定有個很長很長的橋吧!不然,咋叫長橋呢!如今,早已成年的我越來越清楚地知道在長橋這個地方,不僅有很長的橋,而且,它還是個千年古鎮。這里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馮贊、李臺三、劉思和等當地名人把孝道、忠義等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演繹得格外鮮明和出彩。汝河、藍河在這里交匯,又把這里的河域文化匯聚、沉淀得更加豐盈和濃重。由此而想,長橋這片地方,從古到今,就是一座長橋,一座凝聚著文化精髓與風土人情的長橋。為此,每每來到這里,我都對她產生一種仰慕敬畏之情。

立春時節,我再次來到這片土地上,敬仰之情更是油然而生。我慢步緩行,左顧右盼,猶如漫步在風光誘人的景園之中,細嚼慢咽這里的特有風味了。

曾經的長橋

長橋鎮地處平原,山水相依。北汝河對她更是情有獨鐘。由伏牛山深處流出的北汝河水,行至郟縣城東十多公里的東南方向,受山勢所阻,轉身向北,在長橋鎮境內別有情致地畫了一圈,才又重歸東去。從禹州山區流出的藍河,由北至南在長橋鎮境內彎彎曲曲地走了個夠,便匯入汝河,流向遠方。還有呂梁河、長橋水等多條河流在境內常年流淌。長橋鎮河多,橋自然就多了起來,古往今來,這里大大小小的橋不知有多少座。這天,我們最想看的就是被稱作長橋的那座橋了。

長橋位于藍河與汝河的交匯處,是座千年古橋,它架于藍河之上,依于汝河之畔。據老人相傳,這座橋曾長近千米,古時,這樣長的橋在當地可謂罕見,為此,這座橋便名為長橋。位于橋兩端的兩個村子也分別叫東長橋村和西長橋村。這里的長橋鎮也因此而得名了。

據宋代的《元豐九域志》記載:“中,郟城。州東南九十里。兩鄉。長橋一鎮。有汝水、扈澗水。”由此可見,早在千年前,這里就設有長橋鎮。那么這座橋至少應該有上千年歷史了吧!

然而,當我們滿懷憧憬地來到長橋所在之處時,面前的情景卻使我們深感意外。古橋早已不在,汝河的流淌變遷已將這里變成了漫漫沙灘。

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向長橋遺址走去,如同尋找一個久遠的家園。

從汝河岸邊到長橋舊址有數百米的距離,寬闊的河灘中,沙丘起伏,野草叢生,流水潺潺,湖泊處處,我們不得不脫了鞋襪,高卷褲腿,涉水前行,還要翻過一處處的沙礫堰崗,穿越沒膝的草地……途中雖感艱辛,卻也常常美景映目,風情涌懷。農婦河中洗物,漁人岸邊垂釣,一方方水域野草浮面,蘆葦叢生,香蒲結棒,宛若黃燭。不經意間,便有鳥兒從水面、草間聞驚而飛,劃向天空,灑下陣陣清脆婉鳴……汝河,把原汁原味的風骨柔情送給前行的我們,如一道盛餐、一杯美酒,使我們深深地陶醉其中了。

如此前行,終于來到古橋舊址。一通殘碑半掩在沙土中,上面刻有碑文,仔細辨認,才知是一重修藍橋記的石碑。碑文如下:“郟城東三十里有水,自北向南入于汝,曰藍水,因故有大石橋曰‘藍橋,能通商旅……”旁邊還有曾做建橋之物的石條、石磙孤獨而執著地散落在河灘上,似乎仍在不甘心地見證著長橋的歷史,訴說著過往的故事。

佇立于此,望著這荒涼滄桑的景象,我不禁浮想連翩:

在我的面前,不由出現一座長橋,如一道飛虹架于藍河之上,橋下流水湍湍,兩岸綠蔭如云,橋面人來車往,煞是熱鬧。這里曾是古驛道,附近還曾設有驛站呢。千百年來,這里曾過往多少行人?留下多少故事?

曹操和他的將士們是否走過這座橋呢?這里曾是個被稱為摩陂的地方,曹操曾在這里設立行宮,數十萬雄兵屯集于此。他在這里指揮了襄樊戰役,凱旋歸來后,還在這里舉行了盛大的慶功會。那金戈鐵馬、鼓角爭鳴的威武軍陣是否會把這座長橋震得微微顫動呢?

開成二年,唐憲宗之女岐陽公主是走過這座橋的。她是和時任忠義軍節度使、許州刺史的附馬杜粽一起前往京城長安而路過這里的,可惜她在這里沒有繼續走下去,便因病逝于長橋驛站。文武百官皆來吊唁,一代名士杜牧親自為其撰文,大書法家柳公權為其書丹,由此而生發出的華章得以名垂千古。面對這一凄婉壯美的悲情哀韻,長橋也應為之感嘆動容吧!

唐朝晚期,農民起義軍領袖黃巢為了抗擊唐軍也來到了這里。為扼住戰略要道,他重兵把守了長橋驛,有力地抗擊了唐軍。后因戰爭之需要,他又放火燒盡了長橋驛。也許這座長橋,石堅難焚,而幸免于難。長橋由此又發出了何樣的遺憾和嘆息?

……

長橋,留下多少往事之韻,又生出多少景物之美。

這里溪深岸高,遠遠望去,橋似長虹飛架,頗為壯觀。兩端楊柳垂于水中,夾岸桃李映于河面,景色之美,如詩如畫。寬闊的河面上更是春風洋洋,船號陣陣,魚跳款款,水鳥啾啾,令人無不心曠神怡。尤其春日雨多的時節,河水驟漲,藍橋常沉于水中,便覺河道頓開,樹矮天低。如再順勢下望,只見不遠處的藍、汝兩河交匯處白云相涌、煙波浩渺、天水一色……如此美景,常使行者駐足不前,醉于觀景而忘渡河之難。藍河春漲以其壯美的自然景觀,被列入郟縣古八大景中,更博得歷代文人游客的青睞和贊嘆,他們留下了不少的詩文佳作。

清代郟縣文化名士仝延舉寫道:

風雷一夕亂沙溪,夾岸桃花隔水低。

渡艇漫移青草外,漁歌早過綠楊西。

劉郎不記歸時路,司馬難留柱上題。

我有一編堪進履,誰從鯨背吐虹霓。

清代杭州學士張學浚觀之盛景,亦抒出如此情懷:

三月汝南春雨多,藍橋春水接平坡。

沿堤草花無行路,騎馬客來難渡河。

楊柳蔭中誰釣艇,夕陽郊外聽漁歌。

明朝鳳翅山前望,依舊長虹跨碧波。

今日,散文大家王劍冰在描寫藍河時也由此說道:

盡管碼頭不在,但我還是向它的舊址走去,過去高陡堅實的碼頭已變作河灘漫漫、水草茵茵,但此時,我的心中卻已是春潮滾滾,碧波蕩漾了。一幅幅圖象再次浮現在我的面前:

一只只船兒擁靠岸邊,身體強健的裝卸工們汗流浹背地將貨物裝運上船。船家滿臉笑容地點著裝好的貨物,也在點著此行的收入利潤吧!他們知道一次往來的航運如若順利的話,足夠他們全家一年生活所需了。盤點完畢,他們便起錨升帆,放飛行船,也放飛著夢想和希望,向遠方前行。

然而,他們深深知道,前行的路并非一帆風順,尤其水上行舟,艱辛和風險時時與他們相伴。

行進途中,如遇逆水淺灘,船工們就得下船上岸拉纖,他們肩勒纖繩,竭盡全力,喊著號子,躬身前行,汗灑岸邊路,步步是艱辛啊!

如遇洪水突發,隨時都有翻船喪生的可能,曾有這樣的船隊,晚上在河中休息時,上游突發洪水,船主感到水聲異常,忙呼船工迅速起來應對,但還沒有來得及,洪峰就猛撲過來,將連在一起的六只船沖得七零八落,最后只有五只船散而又聚,而另一只船卻消失在滔滔的河浪中。

河中行船,更要防范匪徒。天不黑,他們就得停船靠岸,尋找當地“勢力”出錢保護。附近一位李姓船商曾經有過如此的經歷:一次,他們行駛到一個地方,晚上靠岸休息,想著沒事,就疏忽大意,沒找當地人保護,可偏偏這天晚上,一伙土匪上船,將船工全部綁架后,把值錢的東西洗劫一空。好在財去人安。

……

盡管行船風吹浪打,險道重重,但堅定執著的船家依然不忘初心,破浪前行,祖祖輩輩,薪火相傳,創造著河道航行的歷史,書寫著船家人生的傳奇和故事。

直到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成立后,隨著陸地交通事業的快速發展和汝河的變遷,有著數百年歷史的汝河航遠才漸漸結束。

……

一陣清脆婉轉的鳥鳴,將我從沉思中喚回。抬頭望去,幾只白鷺在上空快樂地盤旋著,鳴叫著,這動聽悅耳的聲音,也將我從思慮重重的心情變得輕松歡娛了起來。

凝目再望,面前的河水雖然不再寬闊,但依然清澈執著地流淌著。岸上的村莊,也不再是土墻老屋的舊面孔,一座座漂亮的樓房,一輛輛奔跑的汽車,在書寫洋溢著著現代農村靚麗的色彩和氣息。

歷史總歸是歷史,如流淌的汝河水一去不復返。留給后人的只是追尋與懷念,感覺與感知,也從而催發生成出更多更美的東西。

離開河灘,當我再次走進西長橋村時,看到在村中心一面長長的墻壁上,展現出一幅巨大的畫面,那是一幅汝河碼頭情景的再現:寬闊的河面上,一只只船停靠在碼頭邊,壯實的漢子們正在往船上繁忙地裝運著貨物。河面很寬闊,遠方似乎還有船影點點,是出行,是歸來,卻看不清楚了。

西長橋,也由于昔日碼頭的興盛與長久,如今已在申報省級傳統村落。

碼頭已成過往,行船早已遠去。但我想,源遠流長的汝河航運文化不會消失,她將永存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流淌在人們悠遠的記憶里。

挺立的牌坊

牌坊,對于許多人來說,并不陌生。過去,哪位圣賢功成名就,品德高威,立座牌坊,名曰“功德坊”。哪位女子堅守貞操,情節凈潔,立座牌坊,名曰“貞節坊”。哪位孩兒孝敬父母,事跡感人,立座牌坊,名曰“孝子坊”,而許多名勝古跡、城鎮要道,為顯其美,招迎客人,更是立起了一座座牌坊。古往今來,矗立在華夏大地的牌坊有多少座,我難以說清。

盡管牌坊多地皆有,難以算計,但隨著歲月流逝,許多牌坊已不復存在,我所見到的更是少之又少了。至今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位于竇堂村內的那座名為“孝子坊”的牌坊了。

早在孩提時代,我就跟隨母親多次從那座牌坊下走過。我的外婆家就在距竇堂村北僅二里地的石羊趙村。那座牌坊是母親回娘家的必經之路。記得初次路過那座牌坊時,望著它那紅石壘起的高高的模樣,便不解地問,那是什么,母親就說,是牌坊,是從前一個人對母親十分孝順才豎立起來的,告訴后人要時時處處不忘父母養育之恩,永遠孝敬父母。此后,每次路過這里,母親就常常這樣對我說。從此,這座牌坊和母親的話語便這樣早早地銘刻在我幼小的心里。

后來,外婆去世后,娘家沒有別的親人,母親就很少再回娘家了。我也隨著年齡的增長,又參加了工作,常年在外忙活,外婆家就再也沒有去過。竇堂村的那座牌坊就淡淡地消失在記憶中。有時驀然憶起,便想,歲月荏苒,風云變幻,那座牌坊也許像許多的牌坊一樣早已不復存在了吧!

然而,真正讓我重新惦記、關注起那座牌坊,是在前些年。隨著傳統文化熱潮的風生水起,我又憶起了那座牌坊,詢問熟人,方知那座牌坊不但沒有消失,反而完整地挺立如初,這使我感到非常的驚喜和欣慰。盡管如此,我也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前往,再視它的面容。

好在庚子仲夏,郟縣作協組織文友前往長橋鎮進行文化采風,我便有幸見到了這座幾十年沒有再見的牌坊。

如果說,小時候我所看到的是幼稚淺顯的認知和外象的話,那么,此次前往我該怎樣追尋與細讀它的內涵與風韻呢?

牌坊到了,它矗立在竇堂村街的正中間。宛如一個多年未見的朋友,我恨不得緊緊地抓住它的手;宛如一個久別的親人,我恨不得緊緊地將它擁抱。當我懷著如此的心情走在它面前,更是如癡如迷地端詳它那不凡的模樣了。

這座牌坊,它雖然高只有11米,寬約8米,但在我的面前,它似一座巍巍的高山,使我心懷敬慕,翹首仰之。它是一位滄桑的老人,飽含著無盡的智慧和故事。它全部由紅石建造而成,四柱頂立、三梁橫跨、三門排列的建筑結構,身姿堅實而優美,感觀雄壯而親切。上面飛禽走獸,人物花鳥,雕刻精致,栩栩如生,每一幅皆為精品,每一物活靈活現。整座牌坊仿佛是一座藝術的殿堂,讓人凝目久望,品味無窮。據說,為了建好這座牌坊,每當工匠雕刻到精美之處,主人便慷慨解囊,雕下多少石屑,就付以多少銀子,由此可見當初建造者的良苦用心了。

望著這座牌坊,不能不想著馮贊的故事。馮贊是竇堂村人,他從小喪父,在母親的撫養下長大成人。在貧困家庭長大后的他沒有想到會成為一方富豪。至今在竇堂村還流傳著這樣的故事:有一天,馮贊夢到一白發老人對他說:“三山加一嶺,銀子有一井。”他醒后便踏遍周邊的紫云山、陰山、姬山去尋找,卻無果而返。當他深感無望時,看到門前有一口枯井,他便想,是不是“山”同“衫”、“嶺”同“領”呢,如此便是三“衫”加一“領”啊,于是,他就用三衫加一領的長度在門口丈量,正好是那枯井的位置。他便打開井蓋,果見井中有無數的金銀珠寶。井中何以有如此寶物,后人相傳乃李自成在當地打完柿園戰役后離去時埋下的。馮贊由此大發其財。但他并沒有被這筆橫財沖昏了頭腦,而是以錢生錢,巧做生意,賺取更多的財富。同時,他慈悲為懷,義字當頭,每遇貧困人家或荒災之年,他樂善好施,濟世救貧,深得鄉鄰敬仰。更讓人敬佩的就是他尊崇孝道,銘記母親養育之恩 ,極盡孝心,伺候母親。盡管成為富豪與鄉賢的他事務繁忙,對母親卻是每早必請安,每餐必親奉,母親年邁重病時,馮贊日夜守護在母親身邊,親手端藥端飯,喂養母親,直至送終。馮贊因而成為一代鄉賢、一名孝子而德高望重,孝感天地,當地官員將其美德上報朝廷,乾隆欣批恩準,這座牌坊便由此建立起來。

牌坊,一個時代的產物,隨著時代變遷也會隨之消失。時至今日,當那一座座曾經建造得如此堅固、輝煌的牌坊也都一個個消失殆盡的時候,這座牌坊為何歷經二百多年依然安穩如初、風韻猶存呢?

詢問村人,才知這是他們精心呵護的結果。二百多年來,村民們懷著對馮贊的敬重和對孝道文化的守護和熱愛,一直都在用心地保護著這座牌坊。在20世紀60年代那場史無前例的運動中,有人想拆除這座牌坊,當時的村干部就說,這事還是向上級領導匯報后再說吧,我們不能盲目拆除。面對那場無人敢擋的滔滔洪流,村干部用智慧保護了這座牌坊,當許多地方的古老建筑作為“四舊”被破壞得面目全非時,這座牌坊卻完好無損地保留了下來。如今,它已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一座牌坊的豎立,立起的不僅是一塊塊石材疊就的堅實與壯美,一方方圖案雕刻的精細與雋永,而且是一種社會道德風尚的認可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標記和傳承。

仲夏的午陽顯得格外的慷慨和熱情,把它的光輝竭力揮灑在牌坊上,牌坊也由此顯得格外的出彩和輝煌。我深情地凝望著,盡管那生動的神像、雄勁的獅虎、威風的麒麟、騰飛的長龍以及數不盡的祥瑞的禽鳥、好看的花卉,都讓我感慨不已、品味無窮,但此時,我依然將目光長久地盯在那由乾隆皇帝欽賜的“孝子坊”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上。它在陽光照耀下閃爍著格外明麗的光輝,也把我的心映照得熱浪驟起、思緒難平。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絢麗多彩,由此產生的孝道文化更是傳統文化的根基和主體。“百善孝為先”突出了孝道文化的排列和地位,教育的“教”字由孝與文組成,可見文化教育與孝早已融為一體、密不可分了。孝是華夏兒女思想品行的規則和標準,如血液早已流淌在我們的脈搏中,如陽光滋潤著我們在成長。

望著這座牌坊,我不僅為馮贊的故事而感動,更想到了古往今來千千萬萬的人們孝敬父母的孝心和故事……

此時,我也想到了母親。母親就是一個很有孝心的人。在我小時的記憶中,母親就對公爹公婆分外孝敬,每頓第一碗首先端給爺爺奶奶,日日夜夜不停地噓寒問暖。爺爺去世后,奶奶不幸癱瘓了,常年躺在床上不能起來,母親就日復一日地精心照料她。更為不幸的是,外婆也隨之癱瘓了,躺在了床上,姥爺去世得早,外婆只有母親這一個女兒,于是,母親又擔起照料外婆的重任,將外婆接到身邊,一面參加生產隊繁重的勞動,一面護衛著兩個躺在床上的癱瘓病人,并把她們照料得無微不至,為之送終。

想到了母親,自然想到了自己。兩年前,八十多歲的母親不幸摔在地上,再也難以起身。在守護母親不到一年的日日夜夜里,自己雖也精心地伺候照料著母親,但與母親的孝心相比,不知有多大的距離,與母親養育之恩相比,寸草難報春暉啊!

此時,我多想和母親在一起,讓她牽著我的手,再一次與她仰望這座牌坊,聽她講述這牌坊的故事,然而,永遠也不能如愿了。

……

同行的文友都已離去,我還沒有挪動腳步,仍在深深地仰望著這座牌坊,驀然覺得它那挺立的身姿仿佛就是一個大大的“孝”字,這形象將會永遠地挺立在我的心中!

高聳的古樓

來到長橋,有一座古樓是我必須要看的。它就是位于長橋鎮最北端的大李樓村內的那座古樓。

早在許多年前,我就知道這座古樓,并為這座古樓主人的故事深深地吸引著、感動著,只是一直沒有機會前去拜訪。

古樓很高,距大李樓村還有幾里遠,我就看到它那高高的房頂了。走進村內,來到它的面前,更是感到它的堅固和挺拔。盡管它的周圍坐落著李家老祠堂、王姓家廟等不少的明清建筑和二三層高的現代化樓房,但它仍是鶴立雞群、氣勢不凡。它高達四層,在郟縣高有四層的古樓是不多的。且古時建筑房屋樓層間距都比較高,這座古樓說是四層,卻相當于現在五六層樓的高度了吧。它長有三間,坐北向南,從下至上,皆由青磚層層砌就,中間有紅石橫墻把守,更顯堅實與美觀,上面灰瓦覆頂,斗拱飛檐,五脊六獸,保存完好,門窗建造考究,圖案雕刻精美。這座樓房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至今依然堅固挺立、氣勢猶存,不得不讓我更加心生敬畏、翹首仰望。

古樓的主人是李臺三。他字應卜,號臺三。其祖先自明末由山西洪洞縣遷徙至此后,因精明能干,治家有方,而成為村中大戶人家。因在村中建有這四層高樓,村名便由原來的王樓改為李樓,后又改為大李樓。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到這樣的話語:“出郟縣,往東看,論有臉,李臺三……”當時實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此后便漸漸地明白這其中的道理。

古往今來,人之建房,窮者皆為擋風遮雨,安度時日。富者則或為擺闊,或為逞強。而在那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房屋里,又演繹著怎樣的生活和故事?望著這座樓房,不由想起主人那一件件舊事:

李臺三的弟弟李應會不幸去世,留下了只有一歲的兒子,李臺三便擔負起撫養侄子的義務。按理說,憑他的能力,將侄子管吃管住、培養成人是不難的事。但他更是比常人多了一份疼愛之心,不是親生,勝似親生。他每天與侄子同吃同住,難以分離。一天夜里,侄子很晚還沒有回家,他就一直坐在那里等,直到侄子回家后,他才放心入睡。有一年,侄子得了病,醫生拿針刺療,針刺侄身,如刺他心,他淚流滿面地說,有什么辦法能幫助我為其分擔痛苦啊!

李臺三在家中,義養侄子,傾盡愛心。在外面,他義字當頭,敢作敢為。他在縣城開有商鋪,有一天,在縣城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有個人拿著銀子在市場上買東西,店家發現這銀子上有官府的印刻,懷疑這銀子是來人盜竊而來,就拿著銀子告到縣衙,縣令便把管理金庫的官吏當場緝拿,送入大牢。李臺三知道這件事后卻坐不住了,按理說,這件事與他毫無關系,管不管都行,而且,管不好還有麻煩呢,但他覺得這是一件冤案,自己必須挺身而出。于是,他就拿著皇上封賞的銀子來到縣府,為其鳴冤叫屈。縣令只好再次審查,確認是冤案后,便將在押人員無罪釋放。通過這件事,縣令深深地為李臺三的大義之情所感動,親自登門拜訪,將李臺三舉薦為賓客,但李臺三沒有答應,更沒有就職,他認為自己只是做了一件自己該做的事。

在村里,他慈悲為懷,輕財好施,幫助救濟了眾多鄉親。村中有人家庭困難想去外地的,他就給予糧食讓其留下來。有人因為貧窮不能生存的,他就給予金銀讓其做生意,或給與田地讓其耕種,或為其代償債務。曾有一村人因無能力耕種田地,想外出做事,臨行時把孩子領到李臺三面前讓其照管;李臺三不僅精心照管好這個孩子,后來還為其娶了媳婦。有個叫閻文煥的山西人,在李臺三的店里當傭人,不幸去世,他的妻子帶著兒子痛哭流涕地對李臺三說,我丈夫欠下你的債,愧對你,家又離這么遠,怎么辦啊。李臺三不僅免去了債,還購買了棺材為其辦理了后事。此后他每年都派人去山西為母子倆送去糧食衣物,救濟其生活……

孝感動天。同樣,義不僅感動天,還真真切切地感動了皇上呢!在大李樓村,至今還流傳著這樣的故事:清康熙年間,有一人從這里路過,不幸因勞累患重病。李臺三見狀將其接到家中,配制良藥美食將其調養治愈。那人十分感動,拿出金銀答謝。李臺三卻說,救難撫危乃我平生所好,豈為金銀乎?那人便取出腰帶玉佩贈送,以表紀念。隨后兩人坐在一起,侃侃而談。那人說,我是京城來的,以后有事就去京城找我。李臺三說,京城那么大,我往哪里去找。那人說,我家好找,京城最大的門樓那家能賣頂子的就是。隨后兩人義結金蘭,并栽下兩棵柏樹做紀念。幾年后,李臺三前往京城,他一面行醫,一面尋找那人的地址,剛好被當年那人的隨從看到,便把他領到那人的住處。李臺三這才明白,京城最大的門樓就是皇宮,頂子就是官帽,那個人就是當年微服私訪的康熙皇帝啊!康熙將李臺三接到宮中,兩人又是徹夜長談,康熙要封他為御醫,留其在宮中,享榮華富貴,李臺三卻說,他不想身在深宮,要像華佗那樣云游天下,為萬民醫治疾苦。康熙見李臺三如此大義,更為感動,便封李臺三為“見職平”。如今,由康熙與李臺三兩人栽下的那兩棵柏樹依然枝繁葉茂,伴隨著這個村一代代的人們訴說著如此的故事。

在大李樓村,除了這座古樓外,還有義士坊、義士祠同樣承載著李臺三的善事義舉。義士坊立于大李樓村北面的許洛古道旁,紅石建就,高約三丈,坊上刻有乾隆皇帝御筆親書的“義士坊”,落款為乾隆五年立。義士祠亦在大李樓,郟縣志載:義士祠,在李家樓,祀旌表義士李臺三。不幸的是,這義士坊、義士祠已被歲月湮沒。

由磚石壘筑的坊、祠隨著歲月消失了,但文字卻長久地留存了下來。洛陽進士張玉麟在拜訪義士坊后曾寫下了如此的詩章:“歧路漫彷徨,停驂義士坊。門苔讀遺碣,把酒話前芳。末世淳風在,田家至味長。看君高隱意,名利兩相忘。”桐城派開山鼻祖方苞詩云:“一生高誼齊嵩岳,千載芳名遍汝墳。”并且,李臺三以孝義并重入選《清史稿》,成為郟縣唯一入選的草根名人。

……

歲月荏苒,斗轉星移。如今,這座歷經三百多年的樓房,早已人去樓空,往事難復,歲月的風風雨雨也已把它摧殘得格外滄桑。但此時,望著這座古樓,一幅幅的映像在我的面前卻展現開來:我似乎看到了李臺三日日夜夜進進出出的身影,看到了他坐在樓中思索的神情,看到了他義養侄兒與其親如父子的濃濃深情,看到了他救急解難的義善舉動,甚至還看到了他與康熙皇帝坐在一起促膝相談的場景。也許,在他的生活中,除了許多的歡樂還有不少的煩憂,每到這時,他也許會登上這高高的四層樓,憑窗遠望。那遼闊的大地,秀美的景色,會使他心胸更加寬闊,精神更加歡愉,從而再思謀做出更多更好的善事義舉吧!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絢麗多姿。而在由此組成的核心與基石的“禮、義、仁、智、信”中,“義”排第二,可見義之重。義,早已作為中華文化之精髓、中華民族之魂靈被古往今來萬萬千千的華夏兒女踐行著、傳承著。義不容辭、義無反顧、大義凜然、大義滅親、舍生取義、英勇就義……這一個個由義組成的詞語隱含與訴說著多少關于“義”的行動和故事。

……

離開古樓,回到了鎮政府所在地,面前的景象更是讓我感慨不已。昔日這個古老落后的千年古鎮,如今面貌巨變。平坦寬闊的道路縱橫交錯,兩旁樓房鱗次櫛比,商鋪林立,車水馬龍,熱鬧非凡。這欣欣向榮的景象中,又該隱含孕育著多少“義”的情懷和故事。

如詩的畫卷

在春日和煦的陽光照耀下,我走進了長橋鎮樓王村、雙槐趙村,以農耕、孝道、村規民約為主題打造的主題街道格外引人注目。小公園、小景點自然和諧、景致各異,完美展現了長橋鎮美麗鄉村建設的成果。

廣場上,村民們正在健身、聊天,有的還帶著孩子在玩耍;廣場周圍種滿了花草樹木,在白墻的映襯下顯得生機勃勃。美麗鄉村建設給雙槐趙村帶來了全新氣象:現在的雙槐趙村文體活動有廣場,休閑娛樂有游園,全村家家戶戶實現“開窗見綠”。

今年70多歲的雙槐趙村村民李崗高興地說:“做夢都沒有想到,能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樣的品質生活,日子越過越舒坦、越過越有勁兒。”

這幾年,長橋鎮將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一項民生工程,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環境問題入手,下了大力氣、大工夫,補齊了基礎設施短板,因地制宜改善了村莊環境,增強了轄區群眾的滿意度和獲得感。

美麗鄉村怎么建?長橋鎮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和思路。他們堅持黨建引領、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工作思路,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凈化美化鄉村、改變環境“臟亂差”的“易容術”,以村莊清潔、道路美化等為抓手,精致打造每條街道,按照“每個村莊有亮點,每條街道有主題,每個游園有特色”的工作思路,持續改善村容村貌。

“以前,我們村里是‘水泥路,刮大風時塵土飛揚,下雨天出門更是一腳泥。現在好了,村里大路鋪上了柏油,小路變成了水泥路,生活真是方便多了。”長橋鎮時莊村村民時新寬對此深有感觸。

實施道路改造工程,是該鎮進行人居環境改善的一項基礎工作。2019年至今,長橋鎮通過外聯內引,著力在道路改造上下功夫,共爭取道路修建改造項目16.3公里。同時,積極推進鎮域主干道提檔升級,累計鋪設彩磚、路沿石2.7公里,補植補種廊道樹木4000余棵,新建廊道9.3公里。通過“四橫四縱”路網的改造提升工程,解決了長期以來部分村群眾出行難、困擾鎮域發展的道路問題,推動了人居環境整體提升。

實施農村改廁,也是長橋鎮解決民生問題的重要抓手。2019年以來,該鎮抽調專人負責推進全鎮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高標準完成了2675戶三格式化糞池水沖廁所的改造工作。為破解街道污水橫流問題,在整修村道時,鎮美麗鄉村辦指導各村根據村內整體地形在道路旁開挖排水溝,日常生活污水、雨水直接引入排水溝,經村內大型沉淀池處理后再進行二次循環使用。排水溝開挖成本低,便于操作、易于清理,各村道路積存污水現象得到徹底整治。

建管并重,為鄉村治理保駕護航。為進一步規范鎮區及各村房屋建設秩序,全面清理整治鎮域內占道經營、私搭亂建行為,該鎮成立了規劃委員會和綜合執法隊,并制定了農村宅基地管理意見。通過廣泛宣傳、規范程序、明確權責、現場執法,全鎮共清理鎮村道路兩側違法違規建筑610處,拆除私搭亂建、殘垣斷壁、老舊房屋500余處,打通斷頭路36條,農村因建房產生的矛盾糾紛直線下降;并利用拆出的空地新建廣場25個,游園53個。如今,鎮容村貌顯著改善,鄰里關系和睦,群眾的滿意度、獲得感顯著提升。

長橋鎮在推進人居環境改善工作中不搞大拆大建,杜絕千村一面,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韻、一村一故事”的理念,深入挖掘村莊文化底蘊,并抽調鎮機關精干力量派駐各村擔任人居環境改善工作“特派員”。通過組織黨員群眾代表、村兩委干部外出參觀學習、座談交流碰撞、季度觀摩評比等方式發散思維、迸發亮點。目前,充滿現代氣息的樓王村、具有濃郁鄉愁特色的雙槐趙村、集休閑垂釣采摘于一體的東谷劉村、弘揚長壽文化的黃莊村、展示農耕文化的時莊村的特色打造已初見成效,得到了群眾的認可。

環境改善見成效,后期管護是關鍵。該鎮引入第三方保潔公司,負責鎮域主干道及村域日常生活垃圾的清運工作;并通過紅牛養殖、光伏發電等村集體經濟項目,選取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擔任村級保潔員。村級脫貧責任組結合村莊實際明確每名保潔員工作職責、責任區域,定期對其進行考核評比,并通過各村愛心超市發放績效獎勵。此舉有效解決了村莊衛生管護難題,同時帶動貧困群眾增收,增強了其依靠自身勞動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這個鎮眾多的村莊,還紛紛建起了名為“幸福院”的養老院,老人們在那里過著幸福舒心的晚年生活,幸福院把孝道文化展現得更加豐富和現實。在鎮政府不遠的長長的詩詞大道墻壁上,有當地一位詩人書寫的名曰《長橋賦》的古體長詩,把長橋的文化呈現得更加燦爛和厚重。“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長橋,這片古老的土地,在初春陽光的照耀下,更顯得生機蓬勃、氣象萬千!

(責任編輯:董海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国产小视频|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最新无码专区在线| 中文字幕有乳无码|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午夜啪啪网| 亚洲aaa视频| 国产91无码福利在线| 色综合久久久久8天国|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狠狠色婷婷丁香综合久久韩国| 国模极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视老湿机|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高清|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青青网在线国产|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亚洲电影| 97在线国产视频|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99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 老色鬼欧美精品| 四虎影视库国产精品一区|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 日韩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 亚洲国产天堂在线观看| 九色在线观看视频| 99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国产理论精品| av在线无码浏览| a色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激情第一页| 国产va在线| 91麻豆久久久| 中文一区二区视频| 欧美翘臀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国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美女一级毛片无遮挡内谢| 国产欧美日韩资源在线观看| 99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嫩草研究院|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剧情免费| 精品無碼一區在線觀看 | 无码啪啪精品天堂浪潮av|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国产永久免费视频m3u8| 日韩在线中文| 国产欧美成人不卡视频| 国产成a人片在线播放|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国产福利一区视频| av一区二区无码在线| 狠狠综合久久久久综| 九九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青青操视频免费观看| 精品福利网| 亚洲午夜片| 国产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免费| 欧美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电影网| 女同久久精品国产99国| 在线免费无码视频| 伊人久久精品亚洲午夜| 欧洲欧美人成免费全部视频 | 亚洲欧洲日韩久久狠狠爱| 青青草综合网| 欧美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在线| 茄子视频毛片免费观看| 波多野结衣久久精品| 日韩毛片免费视频| a级毛片免费播放| 少妇精品在线| 丰满人妻中出白浆| 久久 午夜福利 张柏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