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旺盛


2012年12月29日,剛剛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40多天的習近平,就冒著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嚴寒,趕赴地處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河北省阜平縣看望貧困群眾。他鼓勵干部群眾說: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希望早日聽到鄉親們脫貧致富的好消息。
農業、農村、農民,是謂中國的“三農”。抓好“三農”工作,始終是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十分重視的問題。
2013年12月,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三個必須”: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總書記高瞻遠矚,圍繞“三農”問題為中國的鄉村振興規劃了令人向往的藍圖和目標。
農業、農村、農民,一直是習近平總書記心之所系。多年來,他的足跡踏遍了中國遼闊土地上從南到北的山山嶺嶺、田野村莊。他在大山里、他在田野里、他在村莊里、他在庭院里、他在灶臺旁、他在炕沿兒邊,他那一句句暖人心、接地氣、問寒問暖和農民嘮嗑的話語,他一次次與農民、與基層干部手握手、臨別揮手的感人畫面,最真切地表達了中國共產黨的這位總書記對土地、對農民的殷殷之情、拳拳之心。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如何使農民盡快脫貧致富,是習近平總書記永遠記掛心頭的大事。2017年10月18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總書記在他向大會所做的的報告中鄭重指出: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有資料表明: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接近9億,占全國人口70%;農業人口達7億人,占產業總人口的50.1%。所以“三農”問題的解決關系重大,不僅關系著中國廣大農村九億農民的切身利益和愿望,更關系著中國廣大農村的繁榮與振興,也將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早日實現。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中國政府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總方針,目的就是要讓農業成為具有美好前景和吸引力的產業,讓農民過上安居樂業、幸福美好的生活,讓農村成為綠水青山、如詩如畫的家園。
中國共產黨和政府始終認為:中國是農業大國,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沒有農業農村的振興,就沒有國家的復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只有“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才能讓農業發展盡快跟上國家發展的整體步伐,才能實現中國廣大農村的全面振興,才能讓億萬中國農民走上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2021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就將迎來建黨100周年的光榮歲月。
追溯黨所走過的近百年鏗鏘跌宕的歷程,我們會從歷史的蒼茫云煙中發現,如何讓億萬中國農民過上美滿幸福的好日子,始終是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偉大的追求。
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成立之初,為天下的窮苦人謀幸福,就成為其堅定的信仰、神圣的使命。而天下的窮苦人,主要就包括中國廣大農村當時因為地主的剝削而失去土地的貧苦農民。
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從1927年的第一次土地革命,到1931年的第二次土地革命、1942年的第三次土地革命、1947年的第四次土地革命、1950年的第五次土地革命,直到1978年的土地改革,圍繞農民的根本利益,中國共產黨先后進行了6次“土地革命”。1950年之前的5次土地革命,目的在于廢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階級的土地所有制,實現“耕者有其田”的追求和理想。
1952年底,中國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延續了數千年的封建剝削土地制度徹底在中國土崩瓦解,一個嶄新的社會主義中國,給予億萬農民的是“耕者有其田”的蓬勃昂然的生機。而1978年的土地改革,即“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一定時期內則進一步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和農民生活的改善提升。
中國強盛,中華復興,這是炎黃子孫夢寐以求的理想。而民以食為天,邦以農為本。新中國建立以后,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農業,毛澤東主席不僅圍繞農業發展做出許多重要指示,還多次親臨農村視察,派出身邊工作人員到農村做調研;周恩來總理在四屆人大會上提出:要使農業實現機械化、水利化、電氣化、化肥化、良種化;當時主管經濟工作的陳云也極為重視農業,他曾說:無農不穩,無糧要亂。
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以毛主席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對中國的農業農村農民傾注心力,充滿感情。消除貧困、改善民生,讓億萬中國人民特別是農民早日過上幸福的日子,是中國共產黨建立新中國之后治國理政的重要使命。
在偉大的社會主義建設熱潮中,中國共產黨以前無古人的智慧、信心和力量,帶領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勇往直前,迅速改變了整個中國積貧積弱的落后面貌。20世紀80年代,中國開始在廣大農村實施大規模扶貧開發行動,歷經多年的努力和奮斗,使中國的貧困人口大幅減少,貧困群眾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以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扶貧工作,把扶貧開發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正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脫貧攻堅的重要論述,是中國扶貧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其核心內容是:做到扶持對象、項目安排、資金使用、措施到戶、因村派人、脫貧成效“六個精準”,實施產業就業、易地搬遷、生態補償、教育健康、社保兜底“五個一批”,解決“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四個問題。這一重要扶貧論述,成為指導中國扶貧攻堅偉大事業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法寶。
扶貧攻堅,成為從根本上解決中國“三農”問題的必由之路、治國之道,成為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這一鄉村振興偉大目標的光明而正確的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對全黨指出:反貧困是古今中外治國理政的一件大事。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
中國共產黨來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務于人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黨作為國家各項事業的領導核心,自然而然是脫貧攻堅工作的中堅力量。在脫貧攻堅戰役中,中國共產黨只有始終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真正做到為人民造福,執政基礎才能堅不可摧。
新世紀以來,中國黨和政府從實際國情出發,積極借鑒世界其他國家的有益經驗,成功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扶貧開發道路,扶貧開發事業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和成就,得到了億萬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為全球減貧和發展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中國近年來的脫貧攻堅成效到底如何?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曾公開說:“中國脫貧攻堅事業已經取得了顯著成就,貧困人口從2012年的9899萬人減少到2018年的1660萬人,連續6年平均每年減貧1300多萬人。”
劉永富說:“習近平總書記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明確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的目標任務。實現這一目標,標志著中國將徹底消除絕對貧困,具有歷史意義;標志著中國將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確定的減貧目標,具有國際意義。”
中國共產黨的“十九大”莊重地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三大攻堅戰之一,向全黨及時發出了動員令,吹響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嘹亮號角,是中國黨和政府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必須完成的崇高的政治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滿懷信心滿懷擔當地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奮斗的目標。
堅決打贏扶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這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全中國人民的莊嚴承諾,也是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對全世界的莊嚴承諾。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農村富不富,關鍵在支部。在轟轟烈烈的脫貧攻堅戰役中,中國共產黨為了加強農村黨支部的力量,助力農村黨支部帶領農民打贏脫貧攻堅戰,先后從全國的政府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累計抽調了290多萬名黨員干部到農村去參與扶貧,其中先后組建了25.5萬個駐村工作隊,有將近20萬黨員干部擔任了貧困村和軟弱渙散村的駐村第一書記。他們中的許多人勇于戰斗、勇于奉獻、勇于擔當、勇于開拓,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發揮了巨大的能量,帶領千千萬萬個貧困村莊克服重重困難擺脫貧困走上了小康路,成為脫貧攻堅事業中戰斗在一線的可歌可泣的共產黨員。
2020年3月6日,中國共產黨和政府在北京召開了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座談會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主持,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2020年是中國脫貧攻堅決戰決勝的收官之年,而全民抗擊疫情這場硬仗尚處于“最吃勁的關鍵階段”,此次會議在此“非常”時期召開,歷史必將賦予其“非常”之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說:“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方面最大規模的會議,目的就是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以更大決心、更強力度推進脫貧攻堅,確保取得最后勝利。”
中國黨和政府已經吹響了在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沖鋒號角!中國的貧困人口,從2012年年底的9899萬人,已經成功減到了2019年年底的551萬人,連續7年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2020年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后,中國將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
可以豪情滿懷地說,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哪一個執政黨,能夠在如此之短的時間內,成功幫助近一個億的人口擺脫貧困,這對中國和世界來說,無疑都具有非凡而重大的歷史意義。
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國共產黨十九屆五中全會在北京順利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
全會強調,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厲、一鼓作氣,確保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堅實基礎。全會還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十四五”規劃的戰略任務從此拉開了大幕。
因為有中國共產黨如此始終不渝的努力和奮斗,中國的脫貧攻堅偉大事業已經取得巨大成功,“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偉大目標在未來的中國也必將成為光榮的現實,并將因之而載入人類共同發展和創造的光輝歷程。
長篇報告文學《光明的道路:彎柳樹村奔小康紀實》是應運而生的作品,它為中國農民的命運而寫,為這個偉大的時代而歌。作為一個作家,我將滿懷赤誠和真情,全景式書寫記錄中國一個省級貧困村——彎柳樹村,在黨的領導下打贏脫貧攻堅戰、走上鄉村振興之路的成功探索、跌宕歷程和非凡成就,為解決好中國“三農”問題,提供一個具有示范意義、典型意義的范例。
(責任編輯:碧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