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方向
剛剛接手魯山縣脫貧攻堅的寫作任務時,一時真覺得無從下手,如此恢弘的大場景,涉及地域之廣,領域之多,人員之眾,我一時不知從何下手。
在一次采訪梁洼鎮易地搬遷安置時,路上偶遇一名叫楊長水的老人,得知他住上了新房,便和他攀談起來,言語中,聽得出他掩飾不住的歡喜。我很能理解一輩子都在深山老林,守著通風漏頂老宅的老人,他今天能住上這樣的新房,心中那份感恩。由此,我也更加深刻感受到打贏脫貧攻堅所面臨的諸多困難和挑戰。那么,我就要做好自己該做的事,作為一名作家,特別是報告文學作家,作為時代的見證者、記錄人,始終要扎實細膩地捕捉生活點滴,記錄扶貧發展的現實話題,講好脫貧故事,傳播好魯山縣扶貧的信息,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在偉大時代背景下,在偉大脫貧事業面前,魯山扶貧人是以怎樣的“戰斗姿態”去迎接這場不得不打勝的硬仗。著書的思路,也在一次次訪談中逐漸清晰起來。
報告文學作品是行走間的記憶,要把一個縣的每一個角落都踏出足跡,還得從老百姓嘴里采訪到最真實的心底感受。走遍魯山縣5鎮15鄉,我的采訪總是隨機選取對象,走在路上遇上能搭話的人就隨機提問并記錄。8個月的集中采訪下來,手寫的筆記摞了20多本,錄音文件400多條,整理出來的文字素材120余萬字。初稿形成80余萬字的長篇作品,分為20個章節,用一個個真實、樸實的故事描繪中國脫貧攻堅戰役的一角——魯山縣。把扶貧工作的艱巨性、復雜性,把“魯山扶貧人”勤勞、頑強、砥礪前行的姿態真實地躍然筆端。
采訪過程中,我們頂過風,冒過雨,下過陰暗潮濕的生姜地窖,曾徒步翻山開路到十幾公里外的偏遠貧困村落,也曾經歷過因大雪封山采訪車險些滑落山崖的危險。但是我覺得,我們創作的過程,跟扶貧一線工作人員的工作態度、工作難度、艱苦奮斗、忍辱負重的扶貧精神相比,顯得微不足道。“扶貧人”才是主角,是執行者,又是落實人。
2020年2月28日,魯山縣高質量脫貧摘帽的喜訊傳來,我的眼睛跟著這群可愛的“扶貧人”一起濕潤了。那是種幸福的味道,暢快的釋放,深沉的感動,無盡的回味……
魯山縣是革命老區,到處滲透著紅色文化,重走紅軍路,聽著革命先烈動人的故事,望著嶺嶺埋忠骨、村村有烈士的魯陽大地,我深深地領略到了革命先輩的高尚道德情操,也更深刻體會到了他們身上不怕犧牲、勇于奉獻、前赴后繼、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采訪中,我深刻感受到了魯山縣廣大干部群眾和社會各界人士所展現出來的“魯山扶貧精神”。他們積極響應,主動參與,勇于擔當,攻堅克難、無私奉獻,涌現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敬的典型代表:
海關總署選派的駐魯山縣上竹園寺村第一書記王鏑;
市中級法院駐村第一書記王全勝;
市疾控中心駐村干部李河新;
原市安監局駐村干部張現會;
魯山縣科協駐村干部南紅;
魯山縣教體局駐村干部姬中三;
還有杜先斌、崔永劍、張長欣、閆春陽、袁海軍、張志偉等眾多優秀的基層扶貧干部,他們以實際行動詮釋了身為一名普通“魯山扶貧人”的責任和擔當。
特別是魯山縣扶貧干部周大浩,自1986年參加工作,便投身進魯山縣熊背鄉的發展建設之中,直至2018年10月9日,周大浩把生命留在了脫貧一線,用自己的奉獻之火、生命之光,點燃了苦寒貧窮的土地,溫暖了群眾的心靈。
魯山縣二高派駐堯山鎮馬公店村的扶貧干部郭文峰,在生命中最后的一個月,他仍有28天奔波在扶貧第一線。2019年3月5日夜,郭文峰在整理扶貧資料時,突然倒在了工作崗位上,年僅41歲。
他們是真正的“扶貧英雄”,他們舍小家顧大家,擁有堅毅的品質、赤誠的初心、崇高的信念,用一腔熱血鑄就了魯山縣脫貧事業的豐碑,用“不負韶華,只爭朝夕”的精神激勵著“魯山扶貧人”的不斷前行。
我非常榮幸能夠成為這本書的執筆者,并以此投身于偉大的中國脫貧時代洪流之中,以拙筆去參與這場舉世矚目的脫貧戰役。以一名文藝工作者的眼光去重新審視魯山縣扶貧的過程,并用文字的方式去展示給更多人。
(責任編輯:碧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