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根勝



村里十幾年沒有娶過一個新媳婦
郟縣門溝村“十幾年沒有娶過一個新媳婦”,這匪夷所思的話你咋也不會相信。
說這話的人叫趙黃圈,門溝四組人,現年72歲,弟兄5個他排行老二。大哥30多歲時還沒有成家,娶妻生子比犁地重要,父親把家里的兩頭牛賣掉一頭,到甘肅給兒子領回來一個語言、聽力有障礙的二婚女人。因家里太窮,黃圈和老三都沒結婚。老四由大嫂的母親介紹,把他們同村的一個不會說話的智障女人介紹過來。到老五時,過了成家年齡找不到對象,只好跑到100公里外的伊川山溝里找了個后婚婦女,湊合成一個家。這樣的家庭在門溝很正常,“不少家庭要過飯,戶戶都有光棍漢”。十幾年間,全村娶回的媳婦不是智障病殘,就是大齡后婚,沒有一個黃花閨女。黃道鎮那一帶有句俗語:“不怕忍饑,嫁到謝灣嶺西”。謝灣嶺西就是門溝。
其實,門溝人日子最難過的并不全是缺糧缺錢,是缺水!
門溝的山崗薄地,小麥玉米長不好,種上芝麻、油菜出土有兩片葉子就能開花結籽。百姓吃油倒不太難,難的是沒有水吃。
門溝因全村人居住在20多米深、1里多長的門溝里而得名。溝里一眼百年老井,把門溝人由幾十口養育到幾百口。20世紀70年代學大寨,打了眼大口井,90年代縣里支持又安裝個小壓力水罐,因水源不足,每戶輪流每三天接一次水。出門閨女回娘家,最好的禮物是拉上兩桶水。那些年,村里群眾吵嘴打架,多數是因為溝底下那個缺水的井和井里那點不爭氣的水。
黃道一帶流傳一句口頭禪:“門溝打發閨女,一齊搭把手!”“搭把手”在郟縣一帶就是“一齊動手幫幫忙”的意思。不明真相的還以為是句“葷話”。全村人住在溝底窯洞里,出溝的羊腸小道是七八十度的陡坡。用牛車的年代,一家打發閨女需要周圍老少爺們兒一齊動手把牛車抬上溝。這“葷”話讓門溝人祖祖輩輩備受奚落。70年代后期,在政府的支持下,門溝開始實施搬遷,全村200多戶5個村民小組,溝東仨,溝西倆,一個村一分為二,溝西去溝東要繞兩三華里,溝東到溝西種地,雞叫頭遍就得起床,溝西有些上年紀的村民十幾年沒到過溝東,更沒有去過鄉政府。一條溝成了割裂人心的“鴻溝”。沒有路,門溝的“門”始終關閉著。村民有怨氣,干部不團結。“窮門溝”成了“亂門溝”。
門溝人的腰直了,門支書的腰卻彎了
門聽團,56歲,高高的個子,瘦瘦的臉,顴骨微凸,目朗眉疏,微黑的臉膛中透出農村人那種實誠和成熟。1996年進入村委班子,現在是村委會副主任,還兼村里的報賬員。和我見面表達的第一個愿望:肖主任,你是老領導,幫忙說說,讓門支書還得干……
已有消息說,近期村“兩委”換屆,村黨支部書記超過60歲的一律不再提名。
“這是上級組織部門的規定,恐怕不好辦。”
“他不干了,我們村里可咋辦!”
“老門不當支書,村里就沒有人能接任?”
“沒有,沒有他就沒有門溝的今天。沒有他,門溝以后的事兒就沒法弄(辦)……”說得有些沉重。
2020年11月25日下午,在門溝村部我從門聽團嘴里聽到了“沒有門群祥,就沒有門溝的今天”的故事:
門支書比我大15歲,我們是同姓并不是近門。按鄉親他比我長一輩,平時叫他叔。這是鄉親輩分,在內心我是實實在在把他當父輩仰望,當老師崇敬。
我們村開始是以窮出名,后來又亂得惱人。人心以“溝”劃線,大事小事都難統一思想,支書換得比門上的對聯都快。記得是2003年,老支書辭職,半年后,年輕的村主任也不辭而別。鎮黨委幾次到村里組建班子,找這個不愿意干,推那個有人反對,拖了幾個月定不下來。黨委書記李廷義找到了從縣礦管局副局長位置上退下來的群祥叔。他一直在縣財政局工作,后來又到礦管局,經濟管理上是內行,在縣里人緣很好。當時黃道鎮小煤窯大發展,哪一家都缺人才,他一退下來,幾個礦都找他幫忙,到哪個礦上去每月也得發幾千塊錢。而且他有三個孫子孫女都已入學,嬸子身體不大好,接送學生任務很重,一般人不好接這個差事。不知道廷義書記跑了幾趟,使了啥法兒,肯定不只“三顧茅廬”吧!
記得第一個會議是在他家里開的。他內心對接這個支書還是不大情愿,俺幾個為將他的軍,干脆去他家開會。李書記一宣布,他實在沒有辦法了,才主持了那個會。
他說:我沒有農村工作經驗,回村里干,全靠恁幾個支持,大家不支持我啥也干不成。
俺幾個像發誓賭咒一樣表了態:一定跟著您好好干,給群眾辦好事辦實事,讓門溝富起來,再不讓別人小看咱,窩囊咱!
看到他有了笑臉,我們幾個也放心了。
他問,咱們村群眾最大的心愿是啥?有人說,最大的心愿是有水吃;有人說,沒有路走啥也干不成;也有人說,日子太窮才有了滿街跑的光棍漢,必須先治窮……
他聽了俺幾個的發言說:一口吃不了個胖子。門溝人老幾輩子受窮,都窮怕了。群眾的心愿就是咱該干的活兒,咱就一件一件抓落實。先解決人畜吃水,再解決澆地用水,把幾百年“望天收”的歷史扭轉過來。
門溝人祖祖輩輩缺水吃,新支書說要帶領大家把吃水問題解決了,還要解決澆地用水,俺們一聽都笑了。
出村沒有路走,生活就沒出路。打通往外去的路,再修個壩把溝東溝西連起來,一個村擰成一股繩,致富就有力量、有希望。
這樣一說,溝西的兩個委員就想站起來走。這話他們已聽煩了!
誰都知道修這個壩要幾萬方土、幾十萬塊錢,修壩比登天還難。能修嗎?修通了群眾給你燒高香、放鞭炮!
群祥叔可能看出了這兩個人的心思,表態說,世上無難事,只要有決心。我當了這個支書,我就得把這個壩修起來。修不成壩不回城!
有水了,路通了,咱就好好發展經濟。根據咱門溝的情況,引導群眾搞養殖、抓種植,增加收入,不光脫貧,還要致富,家家戶戶過上好日子,讓門溝人走路能直起來腰……
十幾年來,他的的確確是千方百計、千辛萬苦在兌現他的諾言。門溝的2000多畝山崗薄地變成了水澆地,全村發展上千畝核桃,800畝煙葉,800多畝紅薯,養了350多頭牛,加上年輕人外出創業,每戶年均收入不下10萬元,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以前出去討飯在外地定居的老人回來認親了;招贅出去的吳建學,帶著他的丈母娘回遷門溝。他說,女嫁漢,凈扯淡。招出去十幾年受了十幾年的窩囊氣。女兒到了成家年齡,他說:門溝比哪里都好,閨女要在村里選個女婿,再不能出去受氣了。年前,他的女兒與溝西的小伙趙帥超結婚成家,小日子過得可好了!
門溝人的腰桿挺起來啦,可群祥叔的腰卻直不起來了。去年一年他基本上是蹲著走路,弓著腰撅著屁股挪十米八米就得歇歇,沒有人攙扶站都站不起來。他累得那個樣子,讓人看了心疼得直掉眼淚。當時村里的“雙違”整治正在掀高潮,沒有時間住院,組織完成任務后,兒子女兒回來逼著他到縣中醫院治療一個多月,才勉強可以走路了……
門聽團說著,眼里的淚水不停地往外冒。末了,他掏出一張折疊的紙遞給我。打開一看,上面有幾行字,下面是幾行代表們的簽名,還摁著手印。
鎮黨委:
我們代表門溝村全體村民強烈要求,請讓門群祥同志繼續做我們的引路人,繼續帶領我們共同享受幸福生活……
門自陽、洪雅品、王亞可、周明明、呂秋菊……
共46個簽名,手印血一樣的紅。46顆跳動的心,代表著門溝人的一片真情,一腔衷心。當然,也是門溝人的又一心愿。
周勝豪:勝利的“勝”,自豪的“豪”
冬季是享受豐收、休養生息的季節。初冬時節的門溝,綠油油的麥田一望無際,溫暖的陽光下,一條條寬敞潔凈的柏油路把田疇和村莊連綴成一幅靜謐的素樸畫卷。道路旁的石楠、女貞亭亭玉立,深溝兩岸的翠竹攜著已被淡霜染黃細葉的柳樹婀娜相擁,翩翩起舞,間或幾棵月季,不負冬暖,悠然開放,為門溝的冬日憑添幾分暖意和彩色。
信步門溝,一片暖意,一派祥和,難覓往日的沉寂和清冷。
黨員活動室的墻上有幾行字,我仔細地咀嚼:
“支部有方向,黨員有力量,群眾有希望。”
門群祥回村之初,這幾行字可以看作是他的施政方針。而當下再走進門溝,這則應是他16年的施政總結。
走出黨員活動室,我遇到了一組村民周勝豪。他是門溝由“窮門溝”到“金門溝”的直接參與者之一,從他臉上能看到蓄存在心里的富足和幸福。
“我的名字嗎?可好記。周勝豪,勝利的‘勝,自豪的‘豪……”談話就從他的“自豪”聊起。
要說自豪感,那是這十來年的事。以前門溝人只有自卑感!都知道黃道是礦區,門溝離黃道不遠卻啥也沒有。水泥廠建在村東邊,因沒占俺村的地,用200多名占地工,沒有門溝一個。村里從外面買回來的媳婦,不是傻子就是啞巴,智障孩子多,給人家干活,嫌我們沒有文化怕俺干不好。信用社的錢也不貸給俺村……哪兒還有尊嚴!
門支書回來那年我22歲。以前他在縣里當干部,沒有咋接觸,第一次見面說的幾句話改變了我一生的命運。他說,外出打工不是長久之計。咱們門溝人窮志不能短,事在人為,福在人干。有自信才能有自尊,我聽著很有道理。以前人家問我是哪個豪字,我說豪杰的豪,怕受別人欺負,自己給自己壯膽。在這之前,沒有一點自信,更沒有什么自豪。從那時我才有了對自豪的追求。
首先是改變了外出打工的想法,我在村里第一個買小四輪拖拉機,開始給水泥廠拉石頭,給建筑工地送石子。村里決定修路我舉雙手贊成。從門溝到鄉里的“村村通”項目,上面早就批了,每公里4萬元水泥補貼,石子要村民兌。村“兩委”號召沒人響應,拖了半年沒有修成。新班子上任又組織修路,群眾害怕光打雷不下雨半途而廢,響應者少,看笑話的多。溝西兩個組的群眾怕溝東的路修好后,班子一換又把溝西扔下了。門支書自己首先帶頭捐款1000元,號召村干部帶頭捐款,黨員干部帶頭兌石子,公開向溝西群眾表示:“我門群祥用人格擔保,村西的路修不好,我絕對不離開門溝。”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樣子。群眾看門支書動真格的了,并且哪一步都公開透明聽取大家的意見,拉石子很快進入高潮,外出打工的不能拉石子就按量折錢。對有希望的事兒群眾都愿意配合。
窮門溝在外面名聲不大好,工程外包沒有人來,門支書動員我組織人干。施工開始后,對我們幾個人說,“群眾從汝河里拉石子的質量咱不好全部把握,你修路的水泥配比可是能控制。這活兒是良心活兒,質量上絕對不能有半點問題。”其實我們這些有車輛的人最痛恨那些修路搗鬼、偷工減料,路修好年把半載就壞了,坑的還是我們自己。當時我就表態:請村“兩委”放心,有了水泥石子,有錢沒錢我們先把路修好,保證讓干部群眾滿意。這路修好到兩年前改造升級成柏油路,走了十三四年,路面沒有出現嚴重破損。
第二年,門支書又向縣里爭取村西2700多米的“村村通”項目,讓溝西與北邊的鄉級公路連通。但是,溝西的路雖然修了,群眾心里的疙瘩并沒有解開。
由于深溝的阻隔,溝西的路只能向北通,他們進城、去黃道,學生上學得繞三四里路,爬坡路立掛陡,刮風下雨天學生們就得停課,多少年都希望能從溝西邊架座橋或者打一座壩,把東西兩岸連通,讓門溝有個村的樣子。
幾年前溝西群眾曾自發組織填溝,集資一萬多元。熱熱火火干了半個月,填了不到3000方土,留下將近兩萬元的欠賬,停下來沒人管了。群眾提起這事兒,咬牙切齒,怨氣沖天。
門支書上任就開始規劃著溝兩邊的連通問題。修橋最好,得一百多萬元投資,如果修壩,土石方也得六七萬方。原來做的工程沒有設計,現在要修像樣的路,以前的工程還得重新干。
開會討論時,大家認為門溝的溝里多少年就斷了水,汛期也很少形成流量,尤其籌措資金難度太大,最后決定做涵洞、修大壩。
修壩,幾萬方土成了大問題。跟你說吧,當時一聽說修大壩,不少群眾都撇嘴,沒有多少人敢相信!
外界人都知道門溝是山區,其實門溝沒有山,北邊西邊有崗有嶺卻沒有土可取。老幾輩人種地與石頭打交道,那是從地里刨石頭撿碎石,為了幾畝能種莊稼的土地輩輩刨、年年撿,每塊地邊上都有碎石堆。幾年前集中填溝,拉完了也就是幾百方。這次要幾萬方土,困難比溝深,壓力比山大。而真正承受壓力的是門支書。
門支書在縣財政局工作20多年,可以說,他很少求人,當了局長調到礦管局,也不用求人,為修壩的事他卻是四處求人,見人就磕頭。開始說是脫層皮、掉幾斤肉也得把壩修成,后來是幾層皮、多少肉也解決不了問題了!他不得不動用以前的各種關系。白天騎自行車,晚上我們開上小拖送他,帶上家里的花生紅薯,找有關領導有關部門幫忙,求老朋友老熟人支持。他為門溝百姓跑腿辦事的執著感動了不少人……
縣林場側柏種子基地占我們村的地,關系相處不錯。他們體改后,日子也很難過,為擴大經營,要挖個魚塘,原定挖半畝多大,經門支書求援,他們說俺也沒錢支持你,干脆把魚塘挖大一點,多挖出來幾百方土給你們墊路;
土地局領導說,給你們報個土地整理項目,其他村的項目縣里統一組織招標,門溝村的項目你們自己干。合理規劃,精打細算,既整理出來100多畝基本農田,又為修壩節省了一部分運輸費用。
老虎洞水庫提升工程要在前謝灣村那邊挖兩個蓄水池,門支書協調施工方,不在附近征地堆土,由他們幫忙裝車,我們租車把一萬多方土全部拉回來填溝建壩。
那年臘月大壩開工建設,寒風刺骨,天寒地凍,門支書穿著秋衣還跑得滿頭大汗。溝西幾個七八十歲的老人天一亮就抱著玉米稈、煙柴稈在施工現場一邊點起火,圍著、烤著,他們干不了什么活,幫不上什么忙,就用最簡單、最樸實的方式給拉土的司機和干活的男女勞力鼓勁加油。看著讓祖祖輩輩無可奈何的深溝一層層被壓實,一天天升高,老人們不住地拍手鼓掌,喊著加油。
六萬多立方的石碴泥土,可以從門溝到十幾公里外的郟縣城修一條一米寬、半米多高的土壩,在全縣這也是個大工程。門支書帶領我們用了兩年多的時間硬是把這200米寬、20多米深的“愁人溝”用自己的雙手和汗水填平了。門溝從來沒有太熱鬧的事,大壩快要填平的那幾天,全村沸騰,老老少少圍著看,周圍村里一些群眾也跑來看熱鬧。大壩上的水泥路修通那幾天,車水馬龍,鼓樂喧天,村民買來鞭炮煙花一個勁地放,幾天燃放的煙花爆竹比以前十年二十年都多。縣委書記王天順來看了以后說,門溝人不簡單,門群祥不簡單,今后你們“窮門溝”可以改成“金門溝”。“金門溝”就從這時候開始叫上了。一座壩把全村人的心連到了一起,一座壩鼓起門溝人的精神。這個壩也因此被命名為“連心壩”。溝西五組的老黨員周中林為此還編了順口溜:“塵埃立方十萬,橫架淵谷兩岸。橋頭萬花紅遍,更有游客浪漫。”
近十年間,門溝修了20多公里的柏油路、水泥路,不僅是村村通、地塊通,還做到了街街通、巷巷通、戶戶通。
俺村以前是全縣最缺水的地方,現在成了全縣水利條件最好的山崗村。這變化說天翻地覆絕不為過。沒來過門溝的人聽了以后還覺得是天方夜譚,如果來看看就知道千真萬確,甚至感到不可思議。
我把俺村發展水利的事兒也給你說說。知道的不多,你隨便聽聽。簡單說,就是三步走。
第一步,門支書回來以后,說千頭萬緒抓“急事兒”。當時啥最急?吃水最急。沒吃沒喝啥也干不成!當天晚上決定,第二天他帶頭下到20多米深的大口井下清淤,一星期時間,清出石碴、淤泥200多方,先讓每家每戶一天能接一次水。雖然婦女們洗衣服還得到別的村去,但吃水的難題緩解了不少。
第二步是爭取人畜安全飲水項目打深井。以前是坐等項目,打過一眼深井,技術不過關,深井報廢,設備也賣了。人家知道門溝人百事不成,哪會再給項目。門支書回來以后,主動出擊跑項目。門溝附近是貧水區,請技術人員來看幾次,最后定住第一眼深井的位置,打了140米,每小時出水量超過20方。深井打好后,又把自來水通到各家各戶。從2006年通水到現在,十來年間群眾再沒因為吃水用水做過難。大人小孩兒都滿意。
群眾的滿意與干部們的辛苦付出是捆在一塊的。
記得是2008年臘月廿八,那一年沒有年三十。春節前用水量大,用電量也大。當時很多電力設施缺少自動保護裝置,由于電壓不穩,一下把水泵燒壞了,造成全村停水。門支書聽說后馬上帶領班子幾個人跑到泵站,緊急與縣水利局聯系。臨年靠節,門店關門,而且這種高揚程水泵又很少。水利局王復太同志打電話聯系全市各縣區,最后汝州有一個東北人沒有回老家過年,門市上正好有一臺能配套的深井泵。晚上11點多聯系好,第二天早上門支書4點多帶兩個人就跑到汝州,趕在早上8點把水泵拉到家。通過關系又聯系寶豐趙莊的安裝人員來幫忙。天寒地凍,滴水成冰,門支書帶領村兩委六七個人一直干到2點多才把設備裝好,下午5點半開始供水。除夕夜家家戶戶有水吃,卻很少人知道門支書是發著高燒過的大年初一。門支書也是用這種干勁,兩年內爭取到煙水配套和移民安置兩個項目,給村里打了6眼深井。
第三步是徹底解決農田灌溉難題。門溝人世世代代靠天吃飯,種一葫蘆打兩瓢,谷子紅薯半年糧。門支書的口頭禪是:農民靠土地,豐收靠水利。把水利當作解決群眾貧困的頭等大事。用改天換地的氣派,下決心徹底解決門溝用水難問題。
以前,我們這些人不知道啥叫“機遇”。門支書回來后,經常說要抓“機遇”,他不停事兒地往縣里、市里跑,陸續跑回來不少項目,爭取到各種專項資金。
2013年的老虎洞水庫灌區提升項目,開始時水利和設計部門認為已經給門溝打過兩次井了,把灌區的重點放在下游的山前里和渣園鄉那一帶,管道只從門溝經過。門支書找水利部門反映,門溝的澆地用水只解決了一部分,并沒有徹底解決,要求在門溝做工程。結果給我們又建了兩個調蓄水池,地埋管實現全覆蓋,200米一條支管道,50米一個出水口。2014年秋季天氣大旱,老虎洞水庫灌區改造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放水澆地,受益最大的是門溝。全省旱情嚴重,門溝卻一派豐收景象。主管副省長到門溝看了后非常滿意,問門支書還有啥要求。他真會抓機遇呀!當即給副省長說,按現在十年九旱的趨勢,以后老虎洞水庫沒有水了,俺這土地就澆不成了。要保證門溝群眾有飯吃,還必須再打一些深水井。副省長當時表揚他有眼光,會干事兒,指示水利部門要支持。第二年夏季出現厄爾尼諾現象,引發大面積干旱,老虎洞水庫蓄水到不了興利水位。門支書想到副省長說過的話,就直接給那位副省長寫信,請求給門溝專門立項解決打井資金。在這些大的問題上,真正顯示出門支書的精明和眼光。他一次報12眼深井,副省長還真的“認真”了,項目很快批下來,12眼井的項目經費,門支書組織打了16眼井。別人是1加1等于2,他是1加1大于2。我們跟著學都學不會。那一年的打井項目在實施過程中,有關部門之間不大協調,不少村的井打好了沒有設備配套,有設備的不通電還是用不成。我們村開始打井,門支書就開始找水利、電力等部門,最后16眼井井井配套,全村2000多畝地塊塊能澆……到了秋季,北方大旱,不少地方莊稼絕收,俺們村玉米雙棒兒,煙葉金黃,沒有一點旱象。還是那位主管副省長陪著農業部部長韓長賦來到門溝,看一路,笑一路,表揚一路。最后決定在門溝召開全國旱地農業抗旱現場會。幾天后普降大雨,加之其他原因,現場會沒有開。即使那樣,俺村群眾可爽了一把,那才是真正的心里美!以前因為缺水全村人外出找水吃,現在周圍村的群眾還來求我們支持。門溝村清水淌淌流,年年大豐收,成了全國的典型。咋不自豪!去年麥收后我去謝灣糧店賣小麥,院里十幾臺車,除兩臺車外,其余全部是俺村的。我表弟說:黃道糧管所的糧庫是給你們門溝人建的!
我呀!種多少地?去年種30多畝小麥,打了3萬斤出頭。今年25畝玉米,收了3萬1千多斤,還種了40畝煙葉。這幾年村里又提倡種果樹,又流轉土地種了37畝核桃。有水了,莊稼高產,果樹也長得好,核桃三四年進入盛果期,以后光說收益了。
周勝豪邊說邊笑,那種幸福、那種自豪全部掛在臉上。
“你一年收入大概有多少?”我追著問他。
他沒有說那么具體,但并不是怕露富:“我呀,家里有房產,銀行有存款,出門有車坐,全家有保險。”言語中無不充溢著自豪!
把多少不可能變成可能,把百姓的心愿變成現實,把自卑變成自豪。周勝豪的“自豪”表達,使我心潮難已,兩眼濕潤。
群祥把村子帶到這一步,俺都服氣他
我曾多次走過門溝的“連心壩”,印象最深的有三次。
第一次是大壩修好后的當年年終,全縣工作觀摩,黃道鎮把參觀點選在門溝的大壩上。到會的縣鄉領導、縣直部門負責人60多人無不唏噓驚嘆。時任縣委書記王天順講評時有幾句話:
干這樣的工程,在集體經濟體制下不是多大難題,在當前形勢下,財政不出資,靠一個村的努力來完成,這是一個奇跡……
第二次是兩年后春夏之交的一個上午,因公途經門溝村,當乘車走到大壩上時,看到大壩西頭空地上突然停下一臺中巴車,車門打開后從車上下來十幾個人,紅男綠女、老幼攜扶。問過才知,自大壩修成后,禹州市磨街鄉來往郟縣的公交車線路途經門溝。班車一般都在門溝停靠,有上下車的,也有停車參觀拍照,今天這臺車屬于后者。
第三次是2016年九九重陽節前,代表縣委政府看望住在溝西的百歲老人韓信。受“漢初”三杰威名的感染,我記住了門溝名曰“韓信”的百歲老人及看望老人時談到的“連心壩”。
那天,秋高氣爽,時間寬裕,我特意從壩上散步而過。依壩向北而望,劉山逶迤,青山如黛。不遠處的萬花山新型社區一排排深紅色別墅,綠蔭掩映,日光如練,似門溝村天幕上一幅絢麗的七彩油畫。轉眼南眺,汝河水彎彎東流,霞蔚云蒸,氤氳旖旎。古老汝陽江沖積而成的郟邑平原如詩如畫,盡收眼底。大壩下,果樹壓彎了枝,壩兩岸鮮花列成行。行走在大壩之上,花香撲鼻,心曠神怡。
110歲高壽的韓信老人有4兒2女,跟著小兒子白順安生活。到老人家里時,兒媳劉其蓮正在給她洗腳。老人頭腦清醒,語言表達稍遲緩,聽說專程看望她,滿臉皺紋頓時舒展,高興得合不攏嘴。“女兒是母親的小棉襖”,今天見到媳婦給婆婆洗腳,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我笑問:“不過年也洗腳呀?!”
門溝人有句老語:“有錢沒錢,洗腳過年。”因為缺水,一個冬天難得洗一次澡,多數人到過年時才洗一次腳。
老人嘴合不攏,話說的不大清楚,卻能聽明白。
“天天洗……”
我問劉其蓮,老人還有啥愛好。前幾年每天要到大壩來回走一趟,在壩頭坐一會兒。這兩年走不動了,每天用輪椅推著她也得去大壩上停一會兒。劉其蓮笑著答道。
采訪過周勝豪,在門聽團的陪同下,我再次踏上大壩。幾年沒到門溝,壩北面右側高崗處的花園里又新建了由假山托起的觀景臺,紅色六角“展望亭”并肩矗立其上。在溝西原有的游園下面新修了寬闊宏大的金門溝文化舞臺,舞臺一側依山而砌的石墻上一排醒目大字:“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
據說寫這兩句話是門群祥的主意,反映了他的心聲。今天我就想聽聽百姓的心聲。
遇見的第一個人是周建中,73歲,聯產承包責任制那一年進的班子,后來接任黨支部副書記。在職17年,與11任支書搭過班子。他工作認真,敢于負責,說話如鐵錘砸地——落地一個坑。
看到周建中,他拎著從超市買的一兜饅頭往家走,聽說我是縣人大老主任,馬上表現出老黨員特有的那種對“領導”的熱情,黑瘦的臉膛立即有了笑意。那種深厚的、發自內心的純樸微笑,讓人感到特別親切。我問他家在哪住,他指了指前面排房路口:
“在前一排。走,到家坐坐。”
正中下懷,輕松而行。沿排前路走到第二家門口時,又碰到了第二個人:白國志。他寬寬的臉,濃黑的眉,臉色油潤,額頭和眼角的皺紋間閃耀著陽光,一看便知是位性格開朗、經過世面的老人。見我停步問話,周建中說:“我們是鄰居。”
“那好呀!如果不耽誤你送饃回去吃晚飯,咱就在白老兄這里坐坐?”
想必兩家關系也不錯,周建中沒有言語,提著饅頭進了白國志家門。
白國志頭戴黑色中山帽,棉衣敞懷,露出黑黃相間的手織毛衣,走路腳下生風,話音清晰有力。
進入主房,室內整潔敞亮,物件擺放有序。彩電、冰箱、空調,現代電器樣樣俱全。不用問,老白家的日子雖不很紅火,卻也富足安康,掛在東墻上的“全家福”照片上足有20多人。老白見我注目,笑著說:“全是閨女,都走啦!”
門聽團介紹,現在他與老伴租種了16畝地,一年也有兩萬多元的收入。
“現在這日子都很好,我是天天吃肉,每天晚上還喝二兩……”白國志說著,起身指了指條幾上的酒瓶,“我這好日子都是門支書給的!
“前些年日子艱難,全靠閨女們接濟。門支書回來后,來家里幾次,讓有啥困難給他說。蓋房子他找人幫忙,后來又給我流轉了十幾畝地,他恁忙,還隔三差五到家里來看我們老倆口。人活一口氣,氣順百事順。現在出去門不用鎖,地里的莊稼果樹不用看護。收秋種麥啥機器都有,啥事不用愁!……”正說著,他突然話鋒一轉:“老領導,聽說不讓群祥當支書了?這可不中,門溝可不能沒有他!”
我笑笑。這不是我能管得了的事呀!
坐在一邊的周建中,頭戴上黑下白老式馬虎帽,對襟棉衣扣子緊鎖,腰微駝,腿微跛。眼睜得不大,嘴始終沒有合住,臉上的笑意一直沒變。聽到白國志言及此事,他也有些激動:“群祥把村里帶到這一步,俺都服氣他!“
周建中的話立即讓我有了提問的興趣:
“你了解他、信任他,為啥他任職沒有多久你就辭職了?”
問得突然,他卻成竹在胸:
“就是了解他、信任他,為不影響村里的工作,我才辭了職。”
這樣回答,顯然不能令我滿意。周建中見我兩眼一直盯著他,便繼續說:
讓群祥回村任職我是主要提議者,因為我了解他,只有他回來,門溝才有希望。
我比群祥大兩歲,也算同齡人。開始上學時我們還一個班,他當時是班里年齡最小的一個,但學習成績很好。心地善良,樂于助人,同學們都很服氣。他家里的條件在村里隊里屬于較好的一類,但是初中畢業就選擇了去焦枝鐵路工地勞動。工地上表現優秀,又入了黨,工程結束被選留在縣里工作。從房產處到財政局又到礦管局,他給門溝人爭了氣。門溝村識字人不多,在外面工作的更少。那幾年,農村人沒有錢,物資又緊缺,買個化肥、送個學生都找他。萬一誰家有個病人,他不僅幫忙找醫生,安排住院,往往還得借錢、墊錢,給鄉親們墊了多少錢,誰也說不清。
俺村有個姑娘叫門俊果,她是換親婚姻,家里窮得連孩子們上學的兩塊錢也拿不出來。一次群祥在街上碰到她,得知她家的情況后,便開導說,現在政策這么好,為啥不搞點經營,賺點錢。不會技術不懂經商,從縣城批發兩筐菜到鄉里賣賣總是可以吧!當即帶俊果的丈夫宋明義到家取了300塊錢讓他買一輛自行車。明義就是從騎著自行車批菜賣菜開始,讓家里的日子一天一天好起來的。
門溝人很多家庭都找群祥幫過忙,他回村里任職,全村人都擁護。
經歷過十幾任支書,誰都讓大家不放心,他回來上任的當天晚上我就把保管十年的公章當場交給他。他不收,我不依。我相信他,我們都相信他。
“聽說當時村里很亂?”他雖然沒有直接回答我的問話,但已明白了我的意思:
每個村都有自己的特殊情況。門溝的特殊情況看似是溝東溝西不團結,其實還有更復雜的民情。
門溝在舊社會由于太窮,出去討飯遇到“拉桿”(土匪)的就入伙,碰到“蹚將”也入群。豫西土匪多,只要想入伙很容易。門溝人雖然窮,還沒有人敢惹。村里干過土匪的就有好幾個,雖然剛解放時處置過,殘余的思想意識還存在,不怕官,不服人,無政府主義,皇糧國稅不交,統籌提留不出。不行就給你干。這是村里亂的一個很重要的深層原因。當然,村里主要干部都在溝東,學校也在溝東,班子開會去溝東,這樣形成的心里不平衡也是一個原因。
另外,門溝人還有靠天吃飯的惰性。俺村人均3畝多土地(全縣人均不足1畝土地),雖然是山崗薄地,卻是“三年不收成,一季吃三年”。家家戶戶都有一個存放糧食的屋子,好年景豐收了也不賣糧食,全放著度荒。只要把吃水解決了,打井澆地沒有人關心,祖祖輩輩沒有澆過地。這種靠天吃飯、不富也安的小農意識不解決,門溝的發展就無從談起。
群祥上任后很注意解決村民的思想觀念問題。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黨員,黨員看干部。群祥就先抓班子的思想作風建設。白天修路、打井,晚上開會學習,介紹南街村、竹林村的經驗,還組織班子成員到寶豐、南街村和豫北參觀學習,讓大家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堅定信心。
兩個月后,村“兩委”的勁鼓起來了,我的思想卻開始動搖。腿疼病已經好幾年了,白天走路就困難,晚上翻溝到溝東參加學習更不行。提出辭職后,群祥說你是班子的員老,是靠得住的參謀助手,不能退。分工可以調整,晚上開會到溝西開,到你家開也可以,你不能退。班子建設是大事,正是和群祥關系好,不能干工作了我必須帶好頭,主動退,也可能是我的主動退,又給群祥一個啟發。
我退了以后,他沒有立即再補充。我問為啥?他說等著以后誰不服氣,誰想干就叫他上來干,包括我這個支書誰愿意干我都可以隨時讓出來。十幾年來,還真有幾個人,對班子不滿意,對工作有意見,甚至懷疑干部多吃多占。群祥就做大家的工作,讓他進班子,先試試干,一年兩年,中了就選進來。
我認為現在的村干部只有責任,只有貢獻,實在沒有什么油水可撈,不少人因村里的工作把家里的事兒都耽誤了。群祥有一段時間號召大家唱李連成的《吃虧歌》,當干部想占便宜,一天也干不成。大家擁護群祥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他沒有私心,辦事公道。村里那幾個有意見的人,干了一段時間發現村干部除了無私奉獻,沒有啥便宜可占,消除了疑慮,理解了“兩委”班子,積極與大家合作共事,也有個別的主動退出了班子。十幾年來門溝村班子穩定,社會穩定,干了這么多事兒,沒出現大的矛盾,也沒有出現上訪告狀的。這難度不比修大壩的難度小。
群祥這幾年對班子的另一大功勞是發展了30多名新黨員,把年輕優秀的、有經濟頭腦的、創業成功的帶頭人都發展成了黨員,班子有了新鮮血液,再不會出現以前的幾個老黨員“輪流坐莊”的局面了……
老黨員就是老黨員,認識問題終究不一樣。我心里頗有感觸。
“門支書退了怎么辦?”我問。
“自然規律,老了就得退。這幾年群祥的身體明顯有問題,也該休息了,有年輕人接班,他退了也放心啦。”
說到這里,我想到門群祥曾經給我說過的話:村里的老黨員是寶貴財富,他們文化和能力雖然有限,但受黨的教育多年,對黨忠心耿耿,對人開誠布公,工作認真負責。他們雖然干不成多大的事,但村里干大事少不了他們……
做夢也沒想到有現在的好日子
門溝一組村民門聽,54歲,他的家庭狀況在門溝村具有代表性。三十多歲成家,有個兒子先天發育不全,鑒定為四級智力殘疾。幾年前騎摩托車不慎摔傷,住院手術先后花去20多萬元,家底掏空,欠下十幾萬元外債,還落下腿腳殘疾。2017年5月,被評定為全村5個建檔立卡貧困戶之一。
常言說,“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門溝村,由于歷史上的極度貧困,當今的不幸而貧困的家庭,基本是一致的:未婚或晚婚,智障或殘疾。確定的五個貧困戶家庭,三個孤老單身,一個只有“政府兜底”才能正常生活的特困戶,門聽的家是唯一一個通過幫助扶持能夠脫貧致富的貧困戶。門群祥對門聽家給予精準幫扶,兩年多成了養牛專業戶,去年底已經基本還清欠款,實現脫貧摘帽。
門聽的家住在村東一條南北路的路西,他的養牛場就在路東的一片樹園里。敞棚下,一口大鍋里燒著熱水,我站在鍋前沒開腔,門聽已猜透我的心思:
“冬天用熱水喂牛,防止拉肚子!”這是行話,我點頭贊許。
走進牛棚,他一邊向牛槽里放草拌料,一邊給我講他養牛脫貧的故事……
我結婚晚,只有一個人的責任田,是兄弟們給我調了幾畝地。村里水利條件改善以后,吃飯沒啥問題了。我和老婆就謀劃著咋賺錢。村里號召搞養殖業,俺這號人沒有啥技術,就學著養羊養牛。四五年間,發展了三十多只羊、兩頭牛,日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四年前騎摩托車去買牛飼料出車禍,手術治療,把牛羊全賣了,又借十來萬元的外債。治療休息一年多,右腿還是不能多走路,不能干重活。當時想買一臺拖拉機,農忙時幫別人犁地賺點錢得把欠賬還上。欠人家的錢出門都沒臉見人。
門支書比我長一輩,平時叫他叔。群祥叔聽了我的想法,就說,你腳踝有傷,開拖拉機踩剎車有困難。再說犁地是季節活兒,一年就干十天半月。既然你會養牛,縣里又扶持紅牛養殖,你咋不養牛?養吧!我支持你!
我當時有點信心不足,在群祥叔的鼓勵下,2017年秋罷花3萬塊錢買了一頭帶犢(懷孕)母牛,一頭架子牛,倆月后母牛產下公牛犢,第二年春節前賣了公牛犢和育肥的架子牛,一下賺了3萬多塊。村里幫我申請3萬元貼息貸款,又給我在家門口劃出來將近一畝地蓋牛棚。去年開春,又買兩頭母牛。政府貼息貸款到賬后,又買兩頭。為把牛養好,群祥叔還聯系畜牧站獸醫經常免費來幫助防疫,專門給我講牲口的防疫保健、養殖衛生。“圈干槽凈,牛兒沒病”,“病蟲早防,體質增強”,現在,我也成了養牛“行家”,村里不少養牛戶還找我“取經”。
群祥叔懂政策,有愛心,想著法兒為俺們這些沒有出過門的老實人辦事。這兩年,先給我們三口人辦了A級低保,又給我申請了重度殘廢補助,我的小孩兒患唐氏綜合癥,又幫這孩子評殘,申請殘疾補貼。老婆沒有責任田,給她安排了公益崗位,上街打掃個衛生,每月也能領850元工資。我多少識幾個字,村里給我報名中原農險宣傳員,大家干的工作,讓我一年又領3000多塊錢。
現在,我這8大1小9頭牛,價值20萬元左右。下一步我想用賺到的錢,再開展飼料青儲,為擴大養殖創造條件……
俗話說,聽話聽音,言為心聲。人的語言不一定鏗鏘,卻能聽出隱抑著的自信;未必激越,音韻中無不抖動著滿足和幸福音符,讓人感到舒心、愜意。
門聽的每一句話,都在詮釋著黨中央扶貧攻堅戰略的內涵、外延、實踐、效果。
門聽講著“養牛經”,他身后那頭剛出生兩個月的白頂門紅牛犢不停地在他背后蹦著跳著,不時地還上前舔舔他的上衣,又低頭舔舔主人的褲腳。自由?快樂?逗趣?問候?品不透的無聲牛語,把牛棚的氣氛“舔”得祥和、溫暖。
門聽的家就在牛棚不遠處,我提議去看看。門聽在前面帶路,由步履看得到他滿足的心情。
門聽的家是全村統一規劃的宅基地,建有4間主房,東西廂房各3間。進入紅漆鐵大門,一眼看去沒有明顯的貧困境況,只是在西屋平房里還有以前養牛時的痕跡。南面一間敞篷下停放著出行的三輪車和平時拉牛飼草的小型拖拉機,兩間平房內堆滿了飼草、飼料。
東屋北面一間是伙房,推開門第一眼看到的是新飛牌雙開門冰箱,灶干地凈,氣味芬芳,南面房間里還有洗衣機響聲,直覺告訴我,女主人應是能“走出門”的賢內助。走進北屋,室內擺放著前幾年的老式電視機,我放眼看了里屋和外間的電器,門聽指著嶄新的奧克斯空調說出進家后的第一句話:
“外面這臺空調是搞‘雙替代(電替代煤、電替代氣)時新買的,很便宜。”
買得起的商品才便宜,買不起的物資永遠是貴的。門聽家里的電器與城市一般職工家庭別無二致。
冬暖夏涼,讓城鄉不再有距離。貧困與門聽永遠“拜拜”了!
家庭收入雖然是不少人忌諱的話題,我還是忍不住要問。
一年的收入呀?給你說吧!錢多錢少是一個方面,叫俺滿意的是群祥叔他這人,還有村“兩委”,關心俺、幫助俺,不叫老實人吃虧,讓老百姓有面子。現在,政府每年給俺的各種補貼有2萬多塊,孩子打工,養牛收益,咋算也有十來萬塊,做夢也沒想到能過上這樣的好日子。
要離開時,門聽的智障兒子門臨淵上前抓著我的手說:“叔叔,以后多來,以后多來呀!”
我心頭一熱,握著他微微顫抖的手說:“好!一定來!”
閨女的“私房錢”被他用到修路上
門群祥的家是從窯洞搬出來時第一批規劃建設的,面積相對較小,四合院建筑布局。說嚴整好聽,說密集更合適。院內停自行車尚可,停摩托車就緊張了。十幾年來村里整理出幾百畝土地,建設用地還有三四十畝的指標,兒子幾次提出再劃一塊宅基地建一處像樣的房子,村里其他干部也曾動員過他,都被婉言謝絕。門群祥說:住這房子能找著感覺。
老門愛人魏金蓮,小他兩歲,前幾年因半月板損傷手術落下殘疾,行動不大方便,在家拄拐杖,外出坐輪椅。這幾年她就是拄著拐杖為“不聽話”的老伴洗衣、做飯、料理家務。她一直對老門回村任職持反對態度,都知道她有一肚子“委屈”。
第三次入村采訪,我特意來到老門家,有意聽聽這位“反對派”長久窩在心里的“委屈”。
女人表達委屈最好的方式可能就是流淚了。魏金蓮是一個堅強的女人,她為老門生養兩男兩女,相夫教子,勤儉持家,幾十年支持丈夫的工作,服侍男人生活,無怨無悔,勤儉善良,美名村人皆知。我們一見面,她的堅強一下子走了樣,心中的憂怨,像久蓄于塘中的積水遇到外泄的契機,奔涌而出,淚水直沖臉頰。
啜泣了至少兩分鐘后,止住眼淚,她哽咽著開了腔:
肖主任,我不喊你職務了,把你當成兄弟,把我心里的話給你說說,讓我心里也輕松輕松!
我當年嫁到門溝,俺姨俺姑們都說我是掉到窮坑里了。但我不后悔,不埋怨,因為他這個人能吃苦,會干事。在外邊工作,常年很少回來。俺累死累活他理解,不定啥時候還給俺說幾句暖心話,把心里打發得很敞當(舒服)。他沒有文憑,沒有關系,每走一步也不容易。進城以后,孩子們也大了,他又花錢給三個小一點的孩子買了商品糧戶口。家里的土地一上交,少了一頭忙,奉老人帶孩子,家里的雜事基本上沒有叫他多操心。當干部也不容易,這我理解。
他退下來那一年,俺倆外孫女一個12歲,一個11歲,還有個孫子上三年級。孩子爸媽都上班得有人接送,我那幾年經常出現胸悶,沒勁走路。我想可有人送孫子孫女上學了,沒想到他經不住李廷義書記幾番說道,要回村里接任支書。孩子一聽都說不同意。以前孩子們從來不敢當面頂撞他,這一回四個孩子都反對,我內心更不同意!我在門溝生活一二十年,村里的事兒我清楚,窮家難當,亂事難管。你回去蹚這帶冰凌的渾水弄啥哩!他聽不進去。
有一天又是鎮里幾個領導來家里找他,客人走后,他趁著喝幾杯酒把心里話撂出來了:咱門溝俺這一茬人,有一半人打光棍,就走出來我一個。現在咱日子好過了,咋能把他們忘了!人不能忘本,我又是黨員,是干部。我回去不是和他們一塊過窮日子,不是管閑事兒,是要帶著他們把這個窮帽子摘掉,讓鄉親們都過上好日子……
就這,八頭牛拉不回他這犟人!自己把家里收拾收拾帶著行李回來了。女人們就是這,男人們到哪心跟到哪兒,老怕他一個人在家里吃不好,睡不好,弄得一天到晚心不靜。有一天,大閨女帶我回來看他,見鍋里扣著他早上吃剩下的稀飯,飯桌上放著頭一天沒吃完的剩蒸饃,當時俺倆都哭了。心里有點恨他!你究竟圖個啥!
半年后,實在放心不下,我只好搬回來住。沒有回來不放心,回來了更操心。
他是一個寧叫使死牛不叫打(停)住車的人。當時村里還沒有一個辦公室,村兩委開會經常在俺那臨街兩間房子里。白天出去跑事兒,晚上開會商量工作,我燒水,他泡茶,一黑兒(晚上)兩三包煙。會議結束別人走了,他又在那兒想想寫寫,經常到后半夜。他這人辦事講民主,對村里的瞎子、傻子都客氣,在家里脾氣就不一樣。他熬夜我還不敢問,不敢喊,說我不能“干政”“少摻乎”。我回來正是冬天,晚上多冷呀,12點了不休息,我坐伙房這邊等他等得幾睡幾醒,偷偷過去站門口聽聽,沒有動靜,怕是睡著了,推開門縫看看,還沒有開腔,他就惱了!你睡你睡,不要管我。就這樣兒,一家老老小小誰能放心,咋能睡著!這幾年他越干越有勁,像上癮了一樣,咋勸都不中,有人說他越干越年輕,我卻長出來不少白頭發。
不少人都說,老門圖個啥!真不知道他圖哩啥!回村里第一個會他宣布自己不要工資,村里窮得誰都不愿沾,欠了不少賬,用的日記本都是以前上班時剩下的,吸的煙是讓閨女從城里給他批發的。
開始修路了,村里沒有一分錢,他帶頭先捐款。修路畢竟不是三五千塊錢的事。外村來拉石子的車,今天不給錢,明天人家就不來。熟人說,你自己的事兒咋都好說,不給錢也給你干。村里的事兒,欠起來有頭,必須一天一結賬。他只好出去借錢,借不來了咋想起來老大閨女還有幾萬塊私房錢,他不好開腔讓我找閨女去說。這是女兒的血汗錢,我還沒有說不中,他就想瞪眼。家里以前也有3萬多塊存款,他一次取完沒留一點。用十幾年了,其他干部們借的錢多的少的都還了,閨女的錢、家里的錢還有8萬多塊。我問他,咱那錢咋辦?他說,賬上記著,啥時候有啥時候還……聽聽就覺得沒有指望。
這些年我的身體有點不爭氣,給他也增加了不少負擔。開始是冠心病,治療幾年輕了一些。后來又是腿上的毛病,踝關節痛得鉆心,腫得穿不上鞋。閨女陪我到縣醫院檢查后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他聽說后有點上勁,因為咱縣原來的老縣委書記郭根正英年早逝,得的就是類風濕。他給閨女說,得抓緊看,先到汝州金庚醫院看看,不中就住院。
女人都是豆腐心,自己病著疼著還怕他累著、餓著。沒住多長時間醫院我就回來了,每天能堅持著給他做三頓飯心里踏實,即使腿疼心里也好受些。
我的腿已經不大方便了,前兩年在外面又摔了一下,不過也是因腿腳不方便才摔倒的。臉上縫六七針,現在還有個疤瘌。胳膊摔斷,治好了仍不能用勁。去年膝關節痛得走不成路,到縣城骨科醫院一檢查,大夫說你這是半月板嚴重損傷,早該做手術,再不做就要壞大事。手術做得晚了,效果不大好,落下這樣的不方便。還好,以前能堅持著給他做個飯,現在成了他的累贅。孩子都說給我找個幫手,他說,別找了,以后我伺候你!我心里想,你能跟我回城就謝天謝地了。
最近村里的老頭老婆們三三兩兩不斷到俺家里來,開始我沒有在意,后來才知道,上邊有新政策,這次村里支部換屆年齡超過60歲的人不再提名。他干不成了,這些上年紀的人是擔心他不干了,門溝村以后咋辦。70多歲的白成新、趙國敏等好幾個人來家里一說還掉了淚,說要是群祥叔走了村里咋辦?我說,多少村里沒有他門群祥不是也過得可好!他們說,咱門溝不一樣,沒有群祥叔就不中!
咋不中!開始聽了心里不是滋味,怕他們說得多了,上邊再變卦。后來聽得多了,心里又有點小滿足,這說明他沒有白干!給老百姓干點事兒、做點貢獻,鄉里鄉親都沒有忘了他……
為這事我開始給孩子們打電話:有新政策,恁爸干不成了,都放心吧。最近鄉親們跑來跑去,我又有點怕了,怕政策變,怕他回不去。要說給村里百姓辦事,我不反對還支持他!他今年71歲了,身體再好,年齡不饒人。你兄弟可得說說,一定讓他別再干了……
說到高興處她會笑,但多數時候是以淚洗面。我起身遞給她一張紙巾:“老門的軍功章至少有你的一半,你這一半除了汗水還有不少淚水和辛酸。謝謝你嫂子!相信門溝人也會記住你!”
起身離開。她眼里還涌著淚水,只是這淚珠里有了些許滿足的光亮。
村干部實事求是,受益的是老百姓
采訪扶貧辦主任趙昊龍完全是個意外。
2020年“9·9”騰訊公益日,縣慈善協會推出“慈心善行助幸福郟縣”項目。由縣扶貧辦承擔的子項目不僅按時完成網籌任務,還獲得了20多萬元的配捐。事先約趙昊龍溝通資金使用事宜,辦公室見面后,聽說我要寫門群祥,談話話題一下變了。
我很了解門支書,先給你談談他的事吧!
瞌睡碰到花枕頭——求之不得。
趙昊龍,圓圓的臉,細細的眉,滿面靦腆的稚氣嫩色很難讓你相信他曾是一位在鄉鎮摸爬滾打過近22年的基層干部。
1995年11月,從商校畢業的趙昊龍被分配到鄉鎮經濟如日中天的黃道鎮政府工作。2004年被提拔為副鎮長后分工聯系被稱為“老大難”的門溝村。門群祥正是在這個時候回村任職的。
我最好的時運就是提拔后第一次分工就聯系門溝村。門支書是我的前輩,在領導工作上是我的老師。聯系門溝沒有讓我怎么操心,樣樣工作走在前,年年受表揚,而且跟著他又學到很多從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和才能。
他回來的第二年秋天,王天順書記來黃道調研,我和李書記陪同到了門溝。按正常應該安排縣委書記去看看他回鄉任職后修的路、打的井、搞的新村規劃,他卻出人意料地把書記領到他村的小學里。
當時的門溝小學也真是差勁。校門破爛不堪,用石頭砌起來的院墻高高低低,好似平頂山那邊的“楚長城”。幾個教室沒有一個完整的門,窗戶敞開著,平房頂上漏雨留下的水漬像褪色的蹩腳山水畫,課桌長短、高低不一,每個班的學生不超過10個……
王天順書記走進學校后臉色慢慢變得鐵青,沒有再說一句話。我和李書記也沒敢再解釋,等著最后挨訓。
全國推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已經10年了,面對農村小學如此破爛的景況,王書記一定是怒火中燒。但他當時并沒有同村里的同志發火,而是當即問門支書:“馬上把教室門窗安裝上需要多少錢?”他當時可能也意識到給鎮領導找麻煩了,很謹慎地說:“得兩萬塊。”王書記這時才不高興了:“兩萬能行嗎?”轉臉對我們李書記說:“你負責拿4萬塊錢,盡快把教室門窗安上,不能讓孩子們受凍。”當天又指示教育局孔祥民局長,盡快拿出門溝學校規范化改造方案,明年春天,門溝學生要搬進新校舍。
第二年教師節前檢查,門溝學校成了全縣最好的村辦小學,已有20多名在外村求學的學生轉回村里上學。
事后與門支書交流這件事時,他說,一個村沒有教育就沒有希望,村“兩委”不辦好自己的學校就是對村民犯罪。我沒有錢辦事,要讓領導重視,讓上級部門拿錢,不采取特殊措施就辦不成事。想給群眾辦點事,就不能顧自己的面子。方法不當請你們原諒。
門支書的“特殊措施”讓我開了眼界。
基層干部能實事求是,受益的是老百姓。
昊龍聽了我的評價,立馬又說了一件事:
還有一件事更有意義,那才是他實事求是的一個重要“標本”。
記得是2008年夏天,省農監辦一位領導到黃道鎮檢查農村“一事一議”制度落實情況。縣領導考慮到黃道鎮多數村有煤礦、有青石資源,集體經濟基礎好一些,農民負擔比較輕。省農監辦領導到黃道后提出要去一個曾經組織實施過“一事一議”政策的村。門溝在一年前曾因村里安裝路燈組織過一次“一事一議”,應該有成功經驗,最后確定去門溝。因為事先沒有給村里說清楚,那次調研讓縣鄉領導弄得有點不好收場。
農村2002年取消統籌提留以后,為了帶動農村投入,調動農民參與公益事業建設的積極性,彌補農村建設資金不足,有關部門出臺了籌集資金的“一事一議”政策。這個政策無疑是正確的,但實行起來極其復雜,難度很大。
門支書匯報時,實事求是,有理有據。“上限控制”,按門溝的農民收入水平,確定為5個勞動日,現金額每人不超過20元。給村里安裝路燈,從年初開始宣傳發動,最后還是有30%的人不同意,不同意就可以不交,有些人在城里住,在外面生活,不受益,不交錢,這是政策規定。全村千把口人,收齊了才一萬多元,何況最后仍有一部分人沒交上來。門溝村居住分散,全部安裝路燈,使用差一些的原材料也得兩萬多元。農村工作千頭萬緒,為這一件事報縣里批了鎮里批,大會開了開小會,前后忙了半年多,結果弄了個事倍功半,得不償失。班子的同志說,早知道是這樣還不如咱幾個兌點錢,也少生點這種啞巴氣。
省農監辦領導問啥原因,門支書不遮不掩地說,這政策從理論上講是好的,也是必要的,但脫離實際,執行難度太大。一句話說得在場的幾個領導頭上直冒汗。
最后領導問有什么建議,門支書沒加思索地說:制定農村政策應當充分考慮農村的實際情況。政策再好,不能落實等于沒政策。
“帶動農村投入”,首先是政府投入,才能帶動民間投入,靠農民拿錢“彌補農村建設資金不足”顯然過于理想化,至少在當前狀態下是不現實的……
可能是大人不記小人過,那天省領導聽了這番話,沒有發火,還不住地點頭。
也可能是門支書反映的問題有普遍性,從那年以后,“一事一議”只作為一項政策存在,卻沒有哪一級再督查督辦了。
鎮里其他領導和機關的同志對老門怎么評價?我又問。
鎮領導到村干部家里最多的就是門支書的家。尤其是我們這些年輕干部,很想多與他接觸,有更多的交流機會。他工作經驗豐富,有處理復雜問題的辦法,尤其是對黨委政府班子成員,他從來不擺譜、不賣大。他說,村干部年齡再大、資格再老,還是村干部;鎮領導再年輕、再沒有經驗,也是領導。鎮里派一個一般同志下來,也必須充分地尊重。他雖然是工作人員,代表的卻是機關集體。下級服從上級是黨員的標準之一,做不到這一條就沒有資格當村干部。
你說扶貧方面呀?我到扶貧辦任職后仍然沒少與門支書打交道。因為他的扶貧工作的做法很扎實也很有特點。
比如:體現“精準”的貧困戶資格確認,這是矛盾最集中的環節。門溝村嚴格堅持“一進二看三比四算五議六定”程序,一家一戶比較,扳著指頭算賬,最后確定的貧困戶符合標準,村民認同,沒有異議,工作推進很順利。
再如貧困戶幫扶,門聽不僅自己脫了貧,還帶動村里十幾戶群眾養牛致富,成了省市宣傳的典型。
同時,門溝村還抓住脫貧攻堅的時機,對村里一些相對貧困的村民進行重點幫扶。通過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增加農民的持續增收,實現全村富裕……
一個人能成為大家喜歡的人,一個村的工作能讓上級放心群眾滿意,這看似簡單,能做得到就很不簡單。
用初心了卻全村人過上幸福生活的心愿
11月26日下午,我如約見到剛從修路工地回到家的門群祥。
他個子不高,黑紅臉膛,步履穩健,談笑風生。十幾年的農村生活,使他一直保持健康爽朗的心情,看面容比實際年齡要年輕10歲左右。有人說他是“常青樹”,精氣神讓一個人青春永駐。也應了他常說的那句話,工作著是幸福的,勞動讓人年輕。
“你已經回村任職16年了,按新的換屆精神,可能不再繼續任職了,想聽聽恁這十幾年的感受和對下步生活的考慮。”老熟人了,見面沒幾句客氣話,直切主題。
門群祥也沒有客氣沒怎么思考,微笑著隨口道來:
要說感受,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覺得很充實。一個人就是要干些事,讓自己的生活充實,人生才充實。
感謝組織給我這樣的機會。在外工作幾十年,臨老了又有機會回村里為鄉親們服務。門溝是生我養我的地方,烏鴉反哺,羊羔跪乳。一個人不能忘了從哪里來,更不能忘記該干些啥。
也感謝上蒼讓我退下來以后還有個好身體,要不然,有一百般心情也枉然。
他笑了,笑得很坦然,很開心。我也笑了,為有這樣樂觀通達的老朋友而高興。
我與門群祥相識于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他在財政局任辦公室主任,我在政府辦公室當秘書,籌備“兩會”寫工作報告常在一起爬格子。他的才思、口才很讓我們贊佩。沒想到這樣一位有些文弱的書生,在領導崗位退下來后回到不少人都認為很難干的崗位上一干就是十幾年,并且干得風生水起,如魚得水,業績驕人。我說,今天就想聽聽你老兄把全縣聞名的窮村變成“明星村”的風雨歷程,談談你的治村經驗。
要說這十幾年風雨里雨里走過來確實也不容易,說經驗我沒有,就給你介紹一下這幾年的一些體會吧!
農村工作就如打撲克,起到手里的牌無所謂好也無所謂壞,就看你怎么打。不把零牌散牌組合好,不善于抓機遇打巧牌,有“雙貓”有4個尖(A)照樣不會贏。
也有不少人說農村工作難干,就看你愿干不愿干,會干不會干。成績是干出來的。也就是習總書記說的,幸福是奮斗出來的。
農村工作千頭萬緒,怎么干的問題是第一位的。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把哪條線先穿進去,要有輕重緩急,有先有后,因地制宜,宜者為先。也就是說要知道你是干啥的,你能干成啥。要有自己的套路,自己的章法,有滾石上山、抓鐵留痕、不成不罷休的韌勁和毅力。“一刀切”、跟風跑、大呼隆,你啥也切不成,甚至就切不下去,勞民傷財,事倍功半,天怒人怨。一路二水三樹四牧,一樣一樣干,一件一件落實,“窮門溝”變成“金門溝”是干出來的。
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我們這山崗薄地變不成金,卻可以增加含金量。以前旱薄地只能種紅薯,一年紅薯半年糧,看見紅薯胃泛酸。現在夏季收小麥,秋季種煙葉、栽紅薯,推廣優良品種,實行規模種植,成立省級農業合作社,注冊了“金門溝紅薯”商標,前兩年還通過了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昔日的人見愁,今天成了市場上的香餑餑、搶手貨。
農業增收有保障了,開始發展養殖業,秸稈喂牛,牛糞肥田,生態環保,良性循環。秸稈成了資源,垃圾成了商品。
門溝村每年種植上千畝小麥,每畝產量基本都在800斤以上。麥收時明碼標價,每斤比周圍村高出2分錢。2分錢值啥?啥也買不來。卻買來了門溝一千多人的臉面,買來了門溝人的尊嚴!
農村工作的核心、老百姓的心愿就是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提高生活生存質量。十幾年來,門溝人不盲目不折騰,打優勢牌,走特色路,在艱難困苦中走出了一條百姓受益、社會認可的致富路。
你問門溝的優勢呀!我認為優勢既有相對性,又有獨特性。在門溝,貧窮也是優勢,窮則思變。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極強,只要是他們認同、理解的事兒,易組織、好發動、成本低;沒有資源也是優勢,等靠的意識相對較弱,而且發展什么產業搞什么項目不考慮壓覆礦床的風險,沒有工業污染的壓力,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荒山荒坡也是我們的優勢,不然我們這些年的經濟發展就無從談起。
特色是啥?特色就是別人沒有的我們有,別人有的我們優。其他村發展什么產業占用耕地,農田減少,我們占用荒地,十年間基本農田沒有減少,還增加了300多畝;而且又發展一千多畝經濟林,給群眾建成了持續增收的小金庫;其他村批劃宅基地占用耕地,我們村的村民十幾年不占耕地建房,目前還有30多畝建設用地成了村里的優勢資產。
門溝人就是這樣從治窮到致富一路走來,現在已經開始走上幸福路。
幸福路怎么走?我們仍然是走自己的路。
不少人都說,幸福是一種感受。我認為幸福首先是擁有,不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物質的要有真實的存在,有價值、能持久地存在,精神層面才有心靈感受,才有真切體會。有物質存在群眾心里才踏實,沒有實實在在的基礎,任何精神都無法讓群眾有幸福感。
門溝先從土窯洞搬出來,現在有一部分村民搬進萬花山新型社區,還有幾十戶群眾在縣城買房子,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以前全村只有幾輛自行車,現在家家有三輪小拖,有一百多臺小轎車出出進進。年輕人外出創業,年齡偏大在家的男男女女在生態園、示范園里干活,農民變農工,收入有保證,這是幸福生活的基礎和保障。
習總書記說,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門溝群眾現在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什么?就是過上和城里人一樣的生活。“兩不愁三保障”是最基本的,已經實現。不足的就是環境。我們就狠抓環境改善,滿足群眾對生存質量提升和心情心理感受的幸福需求。
這幾年,抓住拆舊復墾、“雙危整治”、一戶一宅的機遇,建了6000多平方米的休閑廣場,安裝太陽能路燈60多盞,修建了讓村民記住鄉愁的“憶園”,動員群眾在房前屋后植樹栽花,集體栽種綠化樹3000多棵,往日雜草叢生、垃圾遍地的拴牛場、破炕房,現在變成了花園、游園。你在街上也走了,也看了,應該是賞心悅目,心曠神怡。
在他起身給我添茶的間隙,坐在一邊的門聽團遞上來他的手機。在我眼前翻動著他拍下的“金門溝”視頻,最后一段是一位老人跳舞的錄像,只見老人手舞足蹈,笑容可掬。看了約半分鐘,我笑得前仰后合。末了問:“這是哪一位前輩?”
“是我父親,今年90歲了,你看還行吧!”門聽團滿臉堆笑。
我大吃一驚:“不是一般的行!90歲了還能跳舞。”
“父親今年89歲,他覺得90歲好記,去年就說90歲了。有人沒人每天在門口跳兩三次,每次四五分鐘。”門聽團笑得似要流口水。
“村里比他年齡大的有幾個?”我問門群祥。
“有十來個吧!兩個一百多歲的去年走一個,王英田今年106歲。去年去世的老人叫韓信, 116歲。另外還有6位9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80歲以上的30人。”
光棍村成了長壽村!吃飽穿暖不一定長壽,優美環境是長壽的第一要素,在門溝可見一斑。
這時我突然想到門溝那排成隊的“老光棍”。問門群祥:“原來的老單身現在怎么樣?”
以前的光棍有6個已組建了家庭。有4個年齡大的老人享受“五保”待遇。這十年來,村民富了,門溝的形象好了,適齡未婚男孩只要不是身體智障,再沒出現“新光棍”。溝西四組的周世通,大學畢業帶回來個新密的大學生;一組門景輝本科畢業帶回漯河的美女。以前門溝人十之八九是文盲,現在李文博是南京大學教授,還有兩個小伙子在讀研,村里年年有孩子考上大學,已畢業的大學生有三十幾個,他們咋會再成光棍!
村里讀書人多了,文明素質也有很大提升。在外創業的周天志在村里設立“報恩節”,每年的臘月廿三,全村80歲以上的老人由子女送入會場,周天志給每位老人發放300元到1000元的慰問金、養老金,已堅持了7年。
在外自主創業的宋世豪,2016年出資設立“洗腳節”,每年的九月初九,全村100多位60歲以上的老人歡聚在一起,享受兒女為自己洗腳的幸福,孤寡老人由志愿者服務。宋世豪還為每人發放生活用品,周天志的好友聞訊從張家口趕來看熱鬧,大受感動,也給每個老人送了一袋大米。回去沒多長時間,也在自己村里舉辦了洗腳節。米面有價情無價,感恩洗腳一片心。門溝人互敬互愛,其樂融融,一個村成了一個和諧幸福的大家庭……
門群祥幾次開懷大笑,門口石榴樹上的麻雀被笑聲嚇得亂飛,不一會兒又回到樹上,唧唧喳喳也開始湊起熱鬧。
末了,我問:“擔任支部書記這十幾年,你體會最深的是什么?”
“體會深的多了,最深的就是一點,也是當好農村干部的關鍵:你把群眾當父母看待,把對父母的敬意愛心用在群眾身上,群眾就會像對待兒女一樣,支持你,愛戴你!群眾沒有什么過高的要求,你能尊重他、理解他,把一碗水端平,自己不貪不占多干點,把知情權、發言權還給他們,他們就高興、就滿意,就擁護你、尊重你!”
我話鋒一轉:“如果這次換屆你不再提名了,你怎么想?”
“我沒有更多的想法。我是黨員,不能忘了初心,初心就是為人民服務。不當支書了,還是黨員,還是門溝人,黨員盡義務只有終身,沒有終點。十幾年來,門溝人擺脫貧困過上富裕日子的心愿實現了,還沒有實現全面小康,我還要和鄉親們一起努力!”
門群祥,回鄉16載,用初心了卻門溝人過上幸福生活的心愿。老驥伏櫪,初心不改,他在實現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與鄉親們一路前行……
(責任編輯:董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