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信用擔保集團有限公司
成立15年來累計完成擔保再擔保超萬億元,覆蓋全省的政策性擔保體系在全國率先構建,首創的安徽擔保模式獲全國推廣,與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合作業務規模位列全國前列……
這是安徽省擔保集團緊扣安徽發展脈搏,在創新發展中交出的一份成績單。
目前,安徽擔保集團已形成直接擔保、再擔保、科技擔保、普惠擔保(籌)、股權投資、資產管理六大板塊,集團主要業務指標穩居全國行業前列,主體信用評級連續五年獲得行業最高等級AAA。先后榮獲第五屆和第六屆全國文明單位、中國最具競爭力融資擔保機構、全省金融機構支持地方發展經營業績考核優秀單位等榮譽稱號。
這些亮眼的成績是如何取得的?
安徽省擔保集團黨委在實施企業轉型發展、創新發展的“路線圖”中,找準“黨建坐標”,實現黨建工作與集團經營深度融合。切實營造“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工作氛圍,加強干部隊伍建設,深化支部標準化規范化管理,積極發揮企業文化的凝聚、導向、激勵和轉化功能,不斷激發集團內生活力和發展動力,扎實推進集團各項改革落地。

制圖/ 王碧琦
為更好服務全省中小微企業有效融資需求,安徽先后出臺了十余項支持擔保行業發展的政策文件。多年來,省市縣三級財政安排資金推動全省政府性擔保體系建設。集團除發揮自身擔保功能外,重點向帶動全省擔保體系發展轉型,以股權、再擔保、信息技術、黨的建設為紐帶,著力打造省、市、縣三級全覆蓋的政策性融資擔保體系。
一是明確政策性定位。制定了市、縣(市、區)級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的準入標準,市、縣(市、區)兩級擔保機構小微擔保業務戶數占比分別不低于70%和90%,重點支持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確保政策性擔保體系服務中小微企業不偏離。年擔保再擔保業務規模從2006年的35.5億元躍升到2020年的1256億元,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已經成為各級政府經濟金融工作中的重要抓手。
二是推動體系穩健發展。集團通過發揮資本、人才、風險管理、業務經驗、品牌等方面的優勢,引領體系成員穩健發展,體系成員機構增至142家。在業務高增長的同時,全省擔保體系風險控制在合理區間,有效發揮了“接地氣”優勢和“穩定器”的作用。2019年底,集團成立了安徽省融資再擔保公司,省財政將連續十年每年向省再擔保公司注資4億元,有效發揮統領、凝聚全省政府性擔保體系作用,提升再擔保業務質量和服務水平。
三是高效對接國家融擔基金。積極對接國家融擔基金,對重點扶持小微“三農”、創新創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政策性擔保業務,由國家融擔基金分擔一定比例的風險,充分發揮再擔保“穩定器”作用,有效支持市縣區擔保機構風險分散和可持續經營能力。自2018年9月開始合作至2020年底,已累計完成國家融擔基金合作業務4.7萬筆、1474億元,合作規模位居全國前列。
“4321”新型政銀擔模式,這是安徽省擔保集團在全國首創的以銀擔風險分擔與共管為核心的風險分擔機制,被全國擔保業務監管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以及國家融擔基金吸納,并在全國學習推行。

在項目出現風險時,由承保的市縣區擔保機構、省擔保集團(專項風險補償資金)、貸款銀行、地方專項資金分別按40%、30%、20%、10%承擔風險責任。新型政銀擔模式堅持“扶小微、廣覆蓋、低費率、控風險、可持續”原則,還原政策性擔保的準公共產品屬性,構建普惠金融利益共同體,重塑銀擔合作格局,提高小微企業和“三農”的金融服務獲得率。該合作機制既是一種業務模式,也是一種工作機制。政府扶小扶微扶農扶貧職能通過政府戰略、企業管理、市場運作的結合,得到更好的發揮,有效改善區域經濟金融環境。
2020年,累計完成“4321”政銀擔業務860.7億元、同比增長11.6%,服務各類主體2.7萬戶,戶均314.6萬元;年末在保余額892.6億元、在保3.5萬戶,戶均254.8萬元。全省累計開展“4321”政銀擔業務4128.2億元、服務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農戶等各類主體10萬戶(次)。
集團持續拓展新型政銀擔合作機制適用范圍,成功植入農業、科技、民生等領域,創新推出勸耕貸、科保貸、稅融通、道德信貸、惠農安居貸等模式、產品,實現“一本多元、全面開花”,形成了安徽擔保創新實踐成果體系。
截至2020年底,“稅融通”業務已累計為8530戶誠實守信、依法納稅中小微企業降低貸款擔保門檻(無抵押),提供306.8億元信貸擔保。“道德信貸”擔保業務累計服務1017人、1.96億元,有效推動了社會信用建設。該項擔保業務入選了中宣部《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案例選編》。“惠農安居”擔保業務已經為11.2萬戶進城農民工提供396.2億元的購房貸款擔保,已成為解決進城農民工購房貸款難題的一項品牌民生工程。
在為自身行業發展貢獻安徽智慧的同時,安徽擔保集團還大力開展科技擔保業務,驅動安徽科創戰略,助力智慧安徽建設。
2018年底,集團成立全國首家省級專業科技擔保機構——安徽省科技融資擔保有限公司。專注服務科技企業,驅動安徽科創戰略,重點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擔保支持,幫助企業自主創新,推動安徽省產業轉型升級。積極發揮行業龍頭帶動作用,構建了包含131家成員的科技融資擔保體系。精準對接科技企業融資需求,創新“無抵押、低成本、高效率、全鏈條”的“科融通”模式,與市縣(區)政府、開發區、金融機構、股交中心等廣泛合作,創新業務品種,針對企業不同發展階段,靈活設置擔保額度,推出“雛新計劃”“匠新計劃”“巨新計劃”等系列產品,成為金融服務科技企業重要力量。
截至2020底,全省累計開展科技擔保業務456.4億元、5730戶(次),年末在保余額155.6億元,在保戶數2059戶,其中2020年新增164億元、2047戶。安徽省常務副省長鄧向陽批示“省科技融資擔保公司雖然組建時間不長,但運作力度大,引領作用好,為解決科技型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做出積極貢獻。”
面對嚴峻復雜的外部形勢和疫情汛情的雙重考驗,安徽擔保集團認真履行國有政府性擔保機構社會責任,強化融資擔保增信功能,引導體系成員將現有擔保資源重點用于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和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小微企業,打好金融“組合拳”,為“六穩”“六保”注入金融活水。
2020年,集團共完成擔保再擔保1256億元,充分發揮了國有政府性擔保機構在特殊時期的功能作用和責任擔當。同時,進一步降低門檻和費率,簡化手續,2020年全省政策性擔保體系新增擔保業務3.4萬戶、1190億元,為1402戶重點保障企業提供擔保114.8億元,20家合作機構為328戶防汛救災和受災企業擔保貸款10.6億元。新增政銀擔業務平均年費率降至0.8%,平均貸款利率降至5.3%,有效降低融資成本。集團主動與承租國有企業經營性用房的中小微企業對接,對符合減免政策的,免收三個月租金共215.6萬元。
應對突發考驗的同時,集團積極助力脫貧攻堅,做好精準扶貧與定點脫貧工作。集團通過擔保增信支持原貧困縣區的污水處理、園區建設等基礎設施項目和實體經濟,為地方經濟注入新動能。創新“擔保+”模式,放大省級再就業小額貸款基金,支持下崗再就業,共發放11700筆、擔保貸款8 億多元,帶動4萬人實現創業再就業。積極發揮政策性擔保職能,突出普惠金融導向,專門設立金寨分公司,直接支持該縣脫貧工作。
集團扎實推進“單位幫扶、干部駐村、整村包保”工作,脫貧攻堅取得明顯成效。在亳州大陳村,集團協調解決擔保貸款50萬元,發展“托管羊”扶貧項目,現已幫助1157名貧困人口,共獲得226.9萬元的收益。在渦陽代集村,捐資90萬元用于補齊幫扶村基礎設施缺項,特別是為代集村修建總長1728米村組道路,直接受益群眾近200余戶。集團兩個扶貧點已分別于2016年和2018年脫貧出列。集團駐代集村扶貧隊隊長張超同志身患重癥堅守脫貧攻堅一線,先進事跡得到省委組織部、省國資委黨委和省扶貧辦充分肯定,省內主流媒體進行了跟蹤報道,產生強烈反響。
下一步,集團黨委持續加強黨的建設,以高質量黨建引領保障高質量發展;持續完善全省體系,踐行普惠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持續完善全面風險管理,保障政策性現代金融企業建設;持續推動創新發展,為“十四五”發展開好局起好步,努力為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生態美的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做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