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谷月

牛年開工,國家密集釋放政策紅利,就是要讓更多企業順利復工,從年初開始積小勝,為獲取年終的大勝打基礎,同時表明國家產業支持的方向與態度。
牛年開工!新春伊始,多項提振經濟、保障市場主體權益的政策紅利已密集派發。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趙錫軍表示,今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就要有所準備,下好“先手棋”,為“十四五”規劃的順利推進打好基礎,開好頭。
國家多領域密集派發“政策紅包”,例如,通過獎金、財稅等一系列支持讓中小微企業得到“真金白銀”的實惠;深化國企改革,強化創新激勵,進一步釋放紅利;資本項目外匯管理將從多方面推進跨境貿易投資便利化,進一步滿足市場主體跨境投融資需求;優化汽車限購政策,助力汽車行業的發展等。
“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為了讓更多的經濟主體能夠參與價值的創造和成果的共享,國家需要動員更加廣泛的力量來共同促成經濟社會發展新格局。”趙錫軍說。
“小巨人”企業獲多方利好
2021年2月2日,財政部、工信部聯合印發《關于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下稱《通知》),2021年—2025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100億元以上獎補資金,引導地方完善扶持政策和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培育一批專注于細分市場、聚焦主業、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2021年初,一波新三板改革舉措落地:新三板終止掛牌細則近日出爐、QFII和RQFII投資新三板掛牌股票開始倒計時、轉板制度進入實操階段……改革紅利陸續釋放,專家表示,新三板能夠為越來越多的創新型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的支持。
2020年底,財政部、工信部還制定了《政府采購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管理辦法》,明確政府采購預留份額專門面向中小企業采購,小額采購項目原則上全部預留給中小企業。
同期,中國人民銀行等5部門印發通知,提出將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延期至2021年3月31日,對于2021年1月1日至3月31日期間到期的普惠小微企業貸款,按市場化原則“應延盡延”,由銀行和企業自主協商確定,繼續實施階段性延期還本付息;將普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政策延期至2021年3月31日,對于符合條件的地方法人銀行業金融機構新發放的普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人民銀行通過貨幣政策工具繼續給予優惠資金支持。
趙錫軍表示,中小微企業大部分都是民營企業,在市場經濟主體中屬于偏弱勢的機構,但其在經濟鏈條中又有著吸收就業、繁榮市場等不可或缺的作用。對中小微企業給予財稅領域、信貸領域、金融服務領域等多方面的支持,有利于中小微企業做精做專,提高自身競爭力。“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一開始主要是擴大‘面,給盡可能多的企業提供支持。隨著經濟的發展,政策就從擴面增量逐漸變為提質增效,扶持高質量、高創新力發展的中小微企業,提升政策支持效能。”
國企改革紅利釋放
2021年是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第二年。
國務院國資委1月26日消息,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近日印發《“雙百企業”和“科改示范企業”超額利潤分享機制操作指引》(下文簡稱《操作指引》),鼓勵商業一類“雙百企業”“科改示范企業”,以價值創造為導向,聚焦關鍵崗位核心人才,建立超額利潤分享機制。
國務院國資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操作指引》的出臺,進一步豐富了國有企業中長期激勵的“政策包”和“工具箱”,有利于指導推動國有企業強化正向激勵、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進一步提升國有企業活力和效率,更好地實現高質量發展。
趙錫軍指出,國有企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例在逐步下降,但是它的定位越來越明確。很多國有企業實際上是我們國民經濟中的支柱型企業,在市場上往往起到“定海神針”的作用。“但是國有企業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短板——它的市場化程度相對來講要低一些,靈活性和激勵制度相對較弱。股票期權、分紅等機制的運用,對于國有企業吸引人才、提高市場競爭力,都起到了特別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對于創新能力比較強、高度依賴人才的科研型企業,一個很好的激勵機制能夠把這些高素質的科研人才吸引來、留得住。這對于企業來講非常重要。”趙錫軍說。
2020年12月29日,經國務院批準,國資委委托中國誠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發起設立的中國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有限公司(簡稱“混改基金”)在上海成立。據悉,混改基金是繼中國國有資本風險投資基金、中國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之后,國資委委托國有資本運營公司發起設立的第三只國家級基金,總規模2000億元,首期募資707億元。
“混改基金起到了一個杠桿的作用,通過國家投入的一部分資金來撬動更多的社會資金。”趙錫軍表示,“在以國內經濟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互相促進的新的經濟格局之下,通過國家基金的設立,可以撬動國有企業和社會資本一起投入新的經濟格局的建設過程中去。”
優化城市汽車限購政策
中汽協在《2021年中國汽車市場預測報告》中指出,2021年我國汽車市場將迎來發展機遇,包括宏觀經濟將持續穩定恢復、地方政府將繼續推出刺激汽車消費政策、我國疫情防控繼續保持良好效果和企業將繼續保持促銷熱情等,到2025年,汽車銷量可達到3000萬輛。
2月9日,商務部辦公廳發布的《商務領域促進汽車消費工作指引》提出,優化汽車限購政策。各地不出臺新的汽車限購規定,穩定城市汽車消費。
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專家智庫成員張翔表示,為緩解城市交通壓力,汽車限購政策幾乎每年都在縮緊,這次強調“各地不出臺新的汽車限購規定”,相當于汽車限購政策的變相“放松”。
今年年初,商務部等12部門還聯合印發了《關于提振大宗消費重點消費促進釋放農村消費潛力若干措施》的通知,鼓勵汽車限購城市優化限購措施,增加號牌指標的投放。此外,為了促進農村市場消費,將開展新一輪汽車下鄉和以舊換新,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對農村居民購買3.5噸及以下貨車、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對居民淘汰國Ⅲ及以下排放標準汽車并購買新車,給予補貼等。
“讓農村也有更多的消費能力來購買汽車。”張翔分析道,現在汽車的主要銷量集中在一、二線城市,中國的汽車保有量跟美國、日本等國家相比較低。比如美國現在千人汽車保有量大概是870輛,而中國的千人汽車保有量約為170輛。面對農村巨大的消費潛力,這一波政策紅利有利于進一步打開農村市場。
張翔指出,汽車對GDP的拉動非常明顯,“與其他行業不同,汽車是直接針對消費者端的。已有數據顯示,汽車行業對 GDP的貢獻達到7%左右,如果考慮到上下游,比如說對鋼鐵、橡膠行業的貢獻,對促進就業的貢獻等,汽車行業對GDP的貢獻值能達到15%。”
“開局關系全局,起步奠定后勢。”城市運營專家朱曉紅表示,牛年開工,國家密集釋放政策紅利,就是要讓更多企業順利復工,從年初開始積小勝,為獲取年終的大勝打基礎,同時表明國家產業支持的方向與態度。“一句話:國家給政策,企業快行動,首戰必須勝,確保開門紅!”
(編輯 周靜 charm112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