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衛東

我是一名堅定的科學主義者,在我看來,人類社會的一切進步,歸根結底都是認知進步。但在我們追求認知進步的過程中,經常會被各種各樣的哲學思想所迷惑。嚴格說來,人的行為都是由認知決定的,事實如果沒有轉化為認知,我們可能并不知道事實的存在,就不會構成對行為的影響。
同理,當我們拿出一件商品的時候,大概率會問什么牌子,而不會問是哪家企業生產的,顧客購買產品認定的是品牌而非企業。因此,我們要進一步運用外部思維,從顧客的視角來看品牌。
麥肯錫認為戰略就是企業圍繞一個目標采取協調一致的行動,但缺乏品牌和顧客心智的體現。戰略大師邁克爾·波特對戰略的定義是:戰略就是用一系列不同的運營活動創建一個價值獨特的定位。他把戰略分成了三種基本類型:成本領先型、差異化型、專一型。定位理論創始人杰·克特勞特在《什么是戰略》一書中給出的定義是:戰略就是讓你的企業和產品在潛在顧客的心智中與眾不同。
升級版的定位理論則從競爭的基本單位即品牌出發,認為戰略的基本單位是品牌,把戰略分為企業戰略和品牌戰略,企業戰略等于品牌戰略之和。企業戰略用于發現新品類或定位的機會,再用品牌戰略捕捉這些機會。捕捉一個機會通常采用單品牌戰略,捕捉多個機會則會采用多品牌戰略,所以企業戰略有單品牌戰略與多品牌戰略的區別。
以小米舉例,小米剛剛崛起的時候,很多定位圈的大咖都認為它違反了定位理論的品牌延伸,注定失敗。隨著小米越來越成功,很多理論家又改口說小米的成功符合定位理論,因為它占據了高性價比特性。然而,特性不能脫離品類而存在,小米沒有聚焦于某個品類,說它占據了高性價比特性是不成立的。
我們要用戰略二分法歸因小米的成功。從企業戰略層面看,雷軍是一個優秀的企業家,他在時間窗口期發現了重要的四大機會:中檔的智能手機——小米、移動社交軟件——米聊、千元低端智能手機——紅米及智能硬件——米家。
小米企業戰略的成功在于發現了重大品類機會并試圖捕捉它們,但在品牌戰略上有了失誤,以上這些小米家族化的品牌并不算成功。當品牌延伸與小米綁定后,除了破壞小米手機的專業品牌形象,也影響了比如“小米商城”渠道品牌選品的獨立性。“小米商城”作為一個渠道品牌應該做選擇題,能夠按照顧客的認知把新一代數碼店該有的產品迅速補充進來。
商業上的聚焦是指協同使用全部資源以實現單一的目標,焦點是單一的目標。但是單一的目標很難定,只有和具體的戰略理論結合才能真正落地。
品牌戰略天生符合聚焦法則。品牌戰略的聚焦有兩重含義:一是心智戰場上的認知聚焦,二是物理戰場上的運營聚焦。認知聚焦考慮的是認知效率,如何降低傳播的負荷和阻力,通常“少即是多”。運營聚焦則著眼于運營效率,不是做得越少越好,而要兼顧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
麥當勞的認知聚焦是漢堡,肯德基的認知聚焦是炸雞,但是在運營上兩家都賣漢堡、炸雞、薯條、可樂、冰淇淋等,兼顧范圍經濟,其背后是互補消費和關聯消費。這就是言行非一,言和行不是一件事情,我們要避免教條。
還有一條品牌戰略聚焦的實戰心法就是先立后破,避免自殘。聚焦的過程應該是一個先立后破的過程,你立的東西要經過測試,見到效果后再去破就有信心了。破也有方法,你可以用末位淘汰的比例,也可以控制速度。
聚焦有減法的含義,做減法是為了釋放那些被低效占用的資源,把它加到焦點上去,做焦點上的加法,這樣才能讓你避免平庸。
(編輯 周靜 charm1121@sina.com)
當我們拿出一件商品的時候,大概率會問什么牌子,而不會問是哪家企業生產的,顧客購買產品認定的是品牌而非企業。